段水蓮
?
新媒體環(huán)境背景下心理教育的利弊分析
段水蓮
摘 要:通過簡述新媒體的概念,重點分析了新媒體環(huán)境對心理教育產生的正負面影響,并從樹立“尊重為本”的教育理念、結合媒體的特點開展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提升心理教育者的現代教育技術素質等三個方面提出了新媒體時代加強高校大學生心理教育的對策,以期增強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心理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新媒體;心理教育;利弊;分析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新媒體技術得到迅速發(fā)展,這不僅促進了生產方式的革新,還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新媒體運用人群主要為大學生,信息化的到來使大學生原有的生活方法,學習習慣以及社交模式等都發(fā)生了極大變化。如今新媒體在大學生學習和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因此,密切關注新媒體的動態(tài),合理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學習,豐富新媒體心理教育方法,從而創(chuàng)造嶄新的心理教育空間,這對提高高校新媒體心理教育有著重大的影響。
目前,學術界對于新媒體仍然沒有統一的定論。對于新媒體,一般來說,主要是指依賴網絡技術以及數字通信技術通過媒體的形式,向人們傳遞數字信息,進而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網絡媒體信息完成了跨越性的傳遞,打破了時間空間的阻礙作用,從而實現信息全球化。新媒體技術較為突出的特征主要是其具有民眾參與權和互動權。這與傳統的信息傳播方式有著顯著的差異,傳統媒體對信息傳播具有壟斷性和掌控性,而新媒體獨特的傳播方式使民眾獲取信息的方式多種多樣。媒體快速傳播信息的渠道讓網絡信息環(huán)境變得尤其復雜,新媒體平等自由的傳播理念解除了國家,媒體,群眾間的邊界,為廣大人民群眾爭取自主話語權,人們不但能夠接收信息,還能發(fā)布信息,新媒體技術的出現給人們生活和學習很大的改變。
1. 新媒體的出現促進了大學生思想解放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高校學生可以通過媒體進行自由交流和發(fā)表意見,對于文字、聲音以及視頻可以進行主動控制,起著主導的作用。大學生享有平等自由的權利,這使他們在思想上得到了尊重。新媒體的出現促進大學生思想解放,自由開放的思想促使大學生向未知領域探索,進一步提高了大學生對于理想的追求,新媒體環(huán)境對于大學生學習和生活起著重要的作用。
2. 新媒體的出現促進大學生向世界探索
新媒體信息傳播力和影響力不斷提高,能有效的將各種信息傳播給有需要的人們。如今時代不僅是知識經濟發(fā)展的時代,還是媒體信息經濟的時代,媒體信息對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生活水平的改善有著很大的影響力。新媒體信息的主要特征是具有信息傳輸性,信息表達性,信息互動性。新媒體的出現促進大學生向世界未知領域探索,新媒體必將成為大學生了解社會,實現自我價值,探索和世界的重要手段。
3. 新媒體的出現促進大學生了解社會
對于大學生來說,新媒體提供了廣闊的信息,信息數據的不斷更新,對大學生認識社會,了解國際國內新聞動態(tài)有很大的幫助。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大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社會認知起著很大的作用,新媒體使大學生開闊了視野,思維更加活躍,新媒體的出現便于大學生汲取知識,有效提高了大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和能動性。
1. 新媒體出現容易導致大學生迷惘
由于新媒體信息傳播具有多元化,所以部分大學生在獲取網絡信息時,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而色情暴力,低端乏味以及反動等類型的網絡信息不斷出現,而現代大學生的自制力先對較弱,受到媒體不良信息的影響,容易導致大學生在心理感知和心理判斷以及心理接受上產生迷惘,容易使大學生在學習和工作的道路上迷失自我。
2. 新媒體出現導致大學生網絡交際關系和現實分裂
新媒體信息具有交互性,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通過聊天工具,社區(qū)論壇,微博等信息交流軟件進行人際信息交流。新媒體信息的交互性能有效實現信息交流, 大學生利用新媒體的特征進行人際交往,新媒體使大學生遠離現實交際,一味的追求陌生和刺激,這種虛擬人際交際容易導致網絡關系和現實關系分裂,容易使他們對現實生活產生冷漠,對于大學生的思想健康的發(fā)展產生強烈的沖擊作用。
3.在心理上常常出現的時空失控
當前來說,新媒體是一個虛擬的環(huán)境,在這種環(huán)境中,所有的參與人員的身份情況都是以隱匿的形式出現的,而對于信息的交流則是自由的,這就使得大學生在這種環(huán)境下獲得了更多地自由,更嚴重的是在實際的信息活動過程中產生肆意妄為的現象,長期處于這種情況之下,大學生往往能夠從中獲得較大的心理滿足,從而形成較為強烈的心理誘惑力,最終使得大學生出現自大和忘我以及孤僻和自負的心理狀況,大學生生活在自我封閉的環(huán)境中,放棄了相關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再與他人進行正常的人際交往,最終對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造成極大的影響。
1.以尊重為基礎展開教育
伴隨著信息時代的來臨,信息的開放性和平等性以及極大地自由性使得傳統的教育方式受到了極大地挑戰(zhàn),在日常的教育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已經不再是教育的主體,取而代之的是學生成為教育的核心要素,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學生不但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教育資源,更可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亦可以通過相關的交流軟件和教育人員展開平等對話,只有加強學生和教師以及學生和學生之間的聯系,才能夠有效保證教育的基本質量?;谏鲜龇治?,心理教育人員必須及時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從內心深處認識到尊重學生的重要性,教育人員和學生共同構建起全新的教育與學習體系,從而突破傳統教育的局限,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協調,通過合作的方式完成教育任務,最終有效實現基本的心理教育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應當從以下四點做起:第一,傳統意義上的教育人員應當轉變?yōu)閷W習者,因為在時刻變化的新時代,各種知識和信息以及相關的科學技術都在不斷變化,而教師只有有效的掌握新媒體技術才能夠借助當前發(fā)展迅猛的網絡技術更好的開展工作;第二,在日常的教育過程中堅持平等待人的原則,嘗試建立相關交流群,從而營造出良好的師生交流氛圍;第三,教師應當展開一對一的教育模式,及時準確的了解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制定切實有效的教育計劃;第四,對于有潛質的學生,教師應當有重點的完成心理骨干的培訓,使教育人員在心理教育中真正的變被動為主動。
2.根據當前的媒介特性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應當做到以下兩點:第一,借助新媒體積極開展咨詢教育活動,就咨詢教育來說主要有團體咨詢和個體咨詢兩種形式,其中團體咨詢主要是針對大學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而對于個體咨詢來說,則是指較少數量的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伴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fā)展,其對于當前的大學生心理發(fā)展已經產生了極為惡劣的負面影響,針對這一情況,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心理教育人員應當通過網絡媒體和其他的媒介形式,主動引導大學生展開心理防護和自我心理調試等,從而構建起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第二,借助新媒介引導大學生形成良好的媒體生活習性,心理教育者應當幫助大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媒介的基本特質,使大學生在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下能夠遵紀守法,并且受到道德的約束,將自身的主要精力放在日常的生活和學習上面來,并且借助媒體加強自律和自我心理防護。
3.增強心理教育者的綜合素養(yǎng)
在當前的信息化時代,適合學生學習已經成為了教育的重要工作,在實際教學工作開展過程中教育者應當將所有的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從而滿足學生基本的學習需求,這一現實需求也對當前的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綜合素養(yǎng)要求。譬如說,在實際的網絡教學過程中,心理教育人員應當通過適當的教學設計將網絡上的心理教學資源加以整合,以視頻或者音頻的形式展現給學生,教育者的網上交流水準將會直接影響到實際的心理教學效果?;诖?,相關的高等院校應當加強針對心理教育者的基本培訓,提升教育者的綜合素養(yǎng),并且保證心理教育者能夠熟練使用新媒體技術,教育者能夠主動獲取相關信息,將所獲取的信息展示給學生,從而和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另一方面來說,在進行師資力量的配備時應當積極引進通訊技術人才和網絡技術人才,豐富教師隊伍,從而形成有效的教育資源互補,保證高等院校心理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
總而言之,在當前的新媒介環(huán)境下,傳統的媒體形式已經被取代,而大學生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主要途徑也已經轉變到了新媒體上面。對于高等院校來說,相關的心理教育人員必須將日常的工作重點轉移到新媒體的研究上面,分析新媒體在當前的高等院校心理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利弊效應,從而在實際的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形成更為豐富的心理教育形式,最終有效提升新媒體在當前的高等院校心理教育中所能發(fā)揮的實際效能。
參考文獻:
[1]郭小平,石寒.地震災害、創(chuàng)傷記憶與媒體的“心理危機干預”[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325-326.
[2]王佑鎂.社會化媒體: Web2.0時代的教學新技術--訪荷蘭教育技術學知名學者伊塔諾·德迪安納博士[J].現代教育技術,2013,(07):81-83.
[3]石變梅.德育對心理健康教育影響的利弊分析[J].中國教育學術平臺,2014,(04):133.
[4]欒軼玫.群體心理·輿論成形·媒體作為--SARS期間媒體報道的輿論學分析[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3,(07):152-153.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6-04-10
作者簡介:段水蓮,講師,湖南警察學院心理學教研室主任。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湖南省社科基金課題“戀愛暴力—基于大學生的量化研究”(13YBA124)及湖南省大學生心理健康基地課題“大學生戀愛暴力心理干預對策研究”(2015)及湖南省2014年普通高校教學改革課題“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犯罪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課題編號:湘教通〔2014〕247號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