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玉秀(湖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
《茶經(jīng)》里的中庸思想及其翻譯策略探討
余玉秀
(湖北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湖北孝感432000)
摘要:《茶經(jīng)》是我國茶文化的,其不僅講述了茶道的精髓,同時也體現(xiàn)了儒家的中庸思想理論。對《茶經(jīng)》進行翻譯不僅有利于茶文化的傳播,同樣也能夠弘揚儒家思想。本文針對《茶經(jīng)》的翻譯策略進行分析,通過對語義翻譯以及交際翻譯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進行研究,從而與讀者共同探討,如何將《茶經(jīng)》中所體現(xiàn)的中庸思想,更加完整地在翻譯中展現(xiàn)。
關鍵詞:《茶經(jīng)》;中庸思想;翻譯策略;交際翻譯;語義翻譯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經(jīng)過了五千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標志文化之一。公元780年,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jīng)》問世,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善的茶類典籍,其誕生也標志著我國的茶文化誕生。《茶經(jīng)》讓更多的西方國家了解到我國的茶文化,不僅構建了茶文化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同時讓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世界文化的競爭中有了一席之地?!恫杞?jīng)》中所蘊含的儒家中庸思想,在文化交流的過程中,也隨著《茶經(jīng)》的流傳而弘揚到了世界各地,作為孔子思想中的核心部分,中庸思想的傳播對于本民族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如若想要讓《茶經(jīng)》傳播的更加長遠,如何對其及進行翻譯則成為其傳播的關鍵,翻譯者應當對作者思維進行深度剖析,建立一個合理的理論體系,才能夠更加完整的將其譯為英文。本文便與讀者共同探討,在翻譯《茶經(jīng)》的過程中,如何通過“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這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將《茶經(jīng)》中的中庸思想得到完整的表達,并以此來尋找一種更加完整的方式,將茶經(jīng)中的茶文化與中庸思想分享給西方國家,讓西方讀者能夠更加容易的了解到我國的茶文化,從而更加久遠的讓本民族文化流傳下去。
不同的文本應當具有其不同的目的,翻譯應當將文本特定的目的作為最終目的,而翻譯手段也應當根據(jù)這些不同的目的進行改變。在《茶經(jīng)》翻譯的過程中,由于翻譯要求的不同,翻譯的目的也有著許多不同的種類。本文所探討的更多的是與文化傳播這一目的要求有關,通過這一目的去探討《茶經(jīng)》翻譯的過程中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這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應當?shù)玫饺绾蔚倪\用。在英國著名翻譯家彼得·紐馬克的著作《翻譯問題探索》中,彼得第一次提出針對不同的文本進行翻譯的“語義翻譯”策略和“交際翻譯”策略。這套理論繼承了傳統(tǒng)翻譯方式直譯與意譯的優(yōu)點,同時也對其進行了發(fā)展,對翻譯學的發(fā)展有著極大的推動。語義翻譯指的是在目標語的語義句法結(jié)構之上,將原文本中的上下文的意義展現(xiàn)出來。而交際翻譯則更多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效果,讓目標語讀者能夠產(chǎn)生與原文本讀者相同的感受。二者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看到語義翻譯所展現(xiàn)的效果,不僅能夠保留原文本的特點,也能夠讓其中的思想得以展現(xiàn),比較忠實于原著。但是此類翻譯對于翻譯工作者來說是比較困難的,翻譯者不僅需要了解本文的字面意義,同時也需要研究其引申義。交際翻譯能夠讓目標語讀者有更加愉快的閱讀體驗,但是會讓原文中的一些效果消失。在《茶經(jīng)》的翻譯過程中,這兩種不同的翻譯策略由于側(cè)重點不同,對于《茶經(jīng)》的展現(xiàn)也都有所偏差,因此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使用才是更加正確的選擇?!恫杞?jīng)》是應用文體,它更多的是將茶的器物文化與精神文化傳遞出去,所以在翻譯之時,信息內(nèi)容是必不可少的,語言形式應當作為其補充而出現(xiàn),讓原文與譯文對等。同時《茶經(jīng)》與一般的信息類文本不同,其中更多的是將中國文化與茶文化相結(jié)合,由于文化的差異,翻譯時如何將文化內(nèi)涵體現(xiàn)出來成為關鍵問題。為了消除這種文化差異,使用語義翻譯將特殊的詞匯加以解釋,也是必要手段。
2.1 修身養(yǎng)性思想的體現(xiàn)
中庸思想是儒家學說中的代表思想之一,是孔子提出的一個倫理哲學,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庸思想或被否認或被認同,經(jīng)過數(shù)千年的傳承,已經(jīng)成為中華文化中的重要瑰寶。在《茶經(jīng)》中蘊含著諸多儒家的哲學思想,如何在翻譯的過程中將這些思想展現(xiàn)給目標語的讀者,就要體現(xiàn)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的策略了。在儒家學說之中,修身養(yǎng)性一直是其重要的主張,在《禮記·大學》中,著名儒家學者戴圣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思想,其中修身齊家是基礎,只有達到了這一目標才能夠完成治國平天下的遠大理想。這一點則恰巧與茶經(jīng)中所傳達的精神有著極為相似之處。在傳統(tǒng)文化里,儒家思想在生活中的展現(xiàn),首先依靠的便是茶這一載體,茶性與人性之間有著極為相似的共同點,人在品茶泡茶的過程中能夠修身養(yǎng)性,茶性的溫和也恰巧能夠讓人性得以舒緩,沖淡人性的繁雜。比如在《茶經(jīng)》中,第一章“茶之源”中就有提到這一點,其中描寫道“精行儉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疼、目澀、四肢煩、百節(jié)不舒、聊四五啜,與醒醐、甘露抗衡也?!痹谶@一段話中,作者傳達了一種“精行儉德”的理念,所謂“精行”,說的是做人應當講誠信,說出的話應當一言九鼎,做出的事情應當真誠,而“儉德”則指的是應當為人謙遜,不張揚。這段話說明了茶人應當追求的精神境界,與中庸思想中的“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禮”的思想相同,在飲茶的過程中茶品與人品相互呼應,因此烹茶飲茶一直是古代文人雅士修身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翻譯的過程中,這段話適合采用交際翻譯的方式,將原文的句子打破并且重新整合,使用英語中常用的句式,讓譯文更加流暢。然而過度使用交際翻譯則有可能對文化的傳達出現(xiàn)偏差,所以翻譯過程中的每個詞譯者都應當仔細考慮。比如“精行儉德之人”就可以翻譯成“people who are virtuous”,virtuous一詞來源于古法語,中文意思是指道德高尚的,有德行的,與中文中的“君子”有著相同點,如此翻譯能夠讓英語讀者感受到更多的文化厚度。
2.2 和諧價值的體現(xiàn)
唐朝有茶人裴汶所著的《茶述》中曾經(jīng)指出,茶的功效就在于“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表明了茶的精神就在于“和”。后世也有諸多學者認為,我國茶道的核心價值觀就在于對“和”的體現(xiàn)。和,便是合,有和諧、也有協(xié)調(diào)的含義,中國古代思想中多有注重天時地利人和的思想,茶便能夠?qū)⑦@種思想與生活聯(lián)系在一起。通常的,泡茶本身就是一個“和”的過程,茶是茶葉與水的結(jié)合品,茶是否能夠與水合二為一,是泡茶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中庸思想中,“和為貴”也是其重要思想,茶的精神也與之相同。陸羽在《茶經(jīng)》中也將這種和諧價值觀有所展現(xiàn),比如《茶經(jīng)》第二章“茶之具”中就說道“江南梅雨時,焚之以火”,以及第六章“茶之飲”中寫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間”。在諸多翻譯中,有的翻譯者對此類語句進行翻譯之時,便適當?shù)牟捎媒浑H翻譯的策略,比如“梅雨”一詞,有的譯本翻譯成“rainy season”,并用語句對其進行了闡釋(plums are ripening in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解釋說明了月份的含義,讓原本模糊的事物明確的得到解釋,將這種融合在中華文化中的詞匯,明白的展現(xiàn)給讀者。也有的譯者在翻譯“二月、三月、四月”時使用了“the second,third,and fourth months”進行翻譯,并對其加以說明,闡釋了中國文化中二十四節(jié)氣的概念,使英文讀者能夠聯(lián)想到在不同的時節(jié)中,氣候是如何變化的。同時,上述兩句話也可以通過語義翻譯的策略展現(xiàn)給目的語讀者,為讀者解讀茶事每年在什么時節(jié)進行的,講述茶生長的環(huán)境以及茶的習性。在上面的兩段話中,都展現(xiàn)出茶生長,成熟與天氣的關系,以及人們種茶采茶與時節(jié)的契合,這與中庸之道所講述的“和”有著相同之處,翻譯工作者也應當通過語義翻譯將這種思想傳達出來,讓目的語讀者得到精神領悟。
2.3 中庸基本原則“過猶不及”的體現(xiàn)
在《茶經(jīng)》中,第五章“茶之煮”中提到,“凡炙茶,慎勿于風燼間炙。熛焰如鉆,使炎涼不均”以及“茶性簡,不宜廣,廣則其味黯?!?,這兩句所講述的都是烹茶過程中,火候與茶水比例關系,要把握好一個度才能將茶烹的更加完美。凡事講求一個“度”,過猶不及也正是儒家中庸思想的一個重要核心,人在做事之時能夠掌控住做事的分寸,讓事態(tài)的發(fā)展恰到好處。而烹茶也是這樣一個把握分寸的過程,這一點不論是烹炒茶葉時,火候的掌握,還是在沖泡茶水時,水量的多少,茶性之簡,使得其對火候與水的要求都是極高的,過多過少都會影響茶水最終的口感,想要將茶水最佳的口感展現(xiàn)出來,就必須適量把握。這些文本內(nèi)容在翻譯的過程中,為了能夠?qū)⑴氩璧倪^程展現(xiàn)的更加到位,同時將思想進行傳達,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應當結(jié)合在一起,比如使用“uneven”和“undue”這兩個詞來展現(xiàn)度的含義,不僅能夠表現(xiàn)烹茶時的情境,同時也將中庸中的過猶不及思想表達出來,讓文章的字里行間都體現(xiàn)出中華文化。
自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學便成為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最為重要的一環(huán)。雖然后世又有佛學思想,道教思想等誕生,但是傳統(tǒng)文化中的茶道精神與儒學思想更為緊密,處處都能夠體現(xiàn)出儒家思想的中心。同時茶圣陸羽自小便生活在儒學思想的家庭中,并且曾拜于儒學家鄒夫子門下,長期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并且提取了儒家中的精華思想,將其與茶道結(jié)合在一起。因此,作為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中庸理論,便完完整整地體現(xiàn)在《茶經(jīng)》這部著作中。通過上文的分析,想要將《茶經(jīng)》里的中庸思想完整的翻譯成英文,交際翻譯策略與語義翻譯策略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這些翻譯策略并不會單獨拿出來使用,他們通常是結(jié)合在一起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漢語翻譯成英文是,許多有關于文化的部分無法得到確切的表達,而為了能夠更多地表達漢語文化,翻譯者通常會選擇語義翻譯,然而這種翻譯卻容易讓外文讀者產(chǎn)生疑惑,所以通過交際翻譯的方式對其進行解讀。將交際翻譯與語義翻譯靈活運用,尋找到二者能夠相輔相成的方向,最終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才是漢語經(jīng)典翻譯的理想手段。只用通過二者的結(jié)合,才能夠讓翻譯與原文本更加貼近,同時也讓讀者對其理解。
參考文獻
[1]陸羽.姜怡、姜欣譯.《茶經(jīng)》[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子思.劉強譯.《中庸》[M].哈爾濱出版社.2007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中華書局出版社.1983
[4]楊平.中西文化交流視域下的《論語》英譯研究[M].光明日報出版社.2011
[5]張沉香.功能目的論與應用翻譯研究[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8
[6]劉宓慶.文化翻譯論綱[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余玉秀(1978-),女,湖北云夢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翻譯、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