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峰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領(lǐng)導全黨治國理政、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的歷史進程中,高度重視用人問題。汲取古代用人智慧,成為習近平總書記用人思想的重要內(nèi)容。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接受金磚國家媒體聯(lián)合采訪中,引用《韓非子》的話“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fā)于卒伍”,強調(diào)選拔干部實踐經(jīng)驗、基層經(jīng)驗的重要性。他《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七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會上的講話》中,引用漢武帝《求茂才異等詔》中的話“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強調(diào)有什么樣的人才,就有什么樣的事業(yè)。要為科技領(lǐng)軍人才、拔尖人才、創(chuàng)新人才鋪路搭橋。他引用《詩經(jīng)·大雅·文王》中的話“思皇多士,生此王國。王國克生,維周之楨;濟濟多士,文王以寧”,強調(diào)推進改革發(fā)展大業(yè),建設(shè)創(chuàng)新型國家,必須建設(shè)宏大的人才隊伍。他引用清人龔自珍的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強調(diào)建立科學有效的選人用人機制。他《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引用司馬光《資治通鑒·魏紀五》中的話“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強調(diào)用人對于治國理政的極端重要性。他引用魏源《默觚·治篇七》中的話“不知人之短,不知人之長,不知人長中之短,不知人短中之長,則不可以用人,不可以教人”,強調(diào)對干部的認識,不能停留在感覺和印象上,必須健全考查機制和辦法,多渠道、多層次、多側(cè)面地了解干部。他引用清顧嗣協(xié)的詩“駿馬能歷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強調(diào)要科學合理地使用干部,用當其實、用其所長。
中國是一個大國,又是一個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中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大國,又是一個人才資源大國、智力資源大國、文化資源大國。歷史發(fā)展到今天,中國正處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fù)興新的歷史起點上,面臨著極為繁重艱巨的歷史任務(wù)。黨和國家已經(jīng)提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創(chuàng)新驅(qū)動發(fā)展戰(zhàn)略,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確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落實“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和“三大戰(zhàn)略”,聚焦于一點,就是人才。解決好用人問題,是極緊迫、極重大的問題。正如陳云同志所說,善用各種人才,才能成大事業(yè)。
最近,筆者重新閱讀《貞觀政要》,很受啟發(fā)。
貞觀之治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盛世之一。而唐太宗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有兩個最顯著的特點:一是用人,二是納諫。這兩個特點,歸根到底,起決定性的,是用人。這在《貞觀政要》中有充分的體現(xiàn)。
中國歷史上,治世少,亂世多,歷代封建王朝跳不出歷史周期律,始治終亂、始成終敗、始興終亡,在用人問題上言行乖離、忠奸不辨,親小人遠賢人,是一個根本原因。唐太宗對此有極深刻的認識。他深刻總結(jié)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提出了一個核心理念,就是“為政之要,惟在得人”。這個核心理念,他是說到做到了的。這對一個封建政治家來說,是極為難得的。
現(xiàn)在我們回望唐太宗的統(tǒng)治集團,仍然受到一種震撼:人才濟濟,群星薈萃,生機勃勃,龍騰虎躍。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生動局面,從根本上得益于唐太宗的先進用人理念和開明用人政策,英雄不問來路,用人不拘一格,敢用、善用各種人才。
唐代著名史學家吳兢在《貞觀政要·任賢第三》中,列舉的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王珪、李靖、虞世南、李責力、馬周等八位宰輔重臣,都是國家棟梁。唐太宗李世民能把這么多的一流人才聚集到身邊,展現(xiàn)了海納百川的博大襟懷和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宏大氣魄。魏徵、王珪曾是隱太子李建成的核心幕僚,李靖、李責力則是隋煬帝、李密舊部,但李世民照樣對他們信任有加、委以重任。馬周出自家臣,岑文本起自布衣,但李世民并沒有因他們出身微賤而輕視他們,看不起他們,真正做到了任人唯賢、唯才是舉。這樣的事例,還可以舉出許多。
貞觀二年,唐太宗對房玄齡、杜如晦說,你們身為仆射,應(yīng)當協(xié)助我操勞國事,廣開視聽,訪求賢良明哲的人才。近來聽說你們收到訴訟的狀子,每天達數(shù)百件。這樣,審閱公文的時間都沒有了,哪里還能幫我去求訪賢才呢?于是下詔給尚書省,瑣碎雜務(wù)都交給左、右丞去處理,只有冤案和疑難大案才稟報仆射。
也是在這一年,唐太宗對右仆射封德彝說,使國家安定的根本,是得到賢能的人才。近來,我命你舉薦賢才,但一直沒有見你有所推薦。治理國家事關(guān)重大,你應(yīng)當為我分擔憂慮和辛勞。你不上言推薦人才,我將托付誰呢?封德彝回答說:臣子雖然愚昧,但怎么敢不盡心尋訪,只是至今還沒有發(fā)現(xiàn)有獨特才能的人。唐太宗說,從前,圣明的君主使用人才就像使用器具一樣用其所長,都是選拔當時的人才,也不向別的朝代去借。難道我們一定得等到夢見傅說、遇到呂尚這樣的賢臣,然后才去治理國家嗎?況且哪一個朝代沒有賢才?只怕是被遺漏或不了解罷了。封德彝慚愧地退了下去。
貞觀十一年,侍御史馬周上書說,治理天下的人必須以人為本。要想讓百姓安居樂業(yè),關(guān)鍵在于選好刺史和縣令??h令的人數(shù)太多,不可能都是賢能,如果每州能選出一個賢能的刺史,那么各個州郡內(nèi)的百姓就都能得到休養(yǎng)生息。全國的刺史如果都能使陛下稱心如意,那么陛下就可以拱手端坐在朝廷之上,不用擔心百姓不能安居樂業(yè)。自古以來,郡守和縣令都要精心選拔那些有賢德的人來擔任,打算提升做大將或宰相的人,必定先讓他們試做地方官,或者就從郡守中選拔入朝擔任丞相及司徒、太尉。朝廷不能只重視內(nèi)臣的選拔,而把刺史和縣令置之度外,輕易決定刺史和縣令的人選。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yè),原因大概就在這里。于是唐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刺史,當由我親自選擇;縣令,應(yīng)命五品以上的京官每人推薦一個。
貞觀十三年,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我聽說太平之后必定會有大亂,大亂之后必定會有太平的局面。能夠使天下安定的辦法,只能是任用賢才。你們既不知道賢才在何處,我又不可能遍識天下之人,這樣一天天下去,就得不到賢能的人才了?,F(xiàn)在我想讓人們自我推薦,這樣做對選拔人才怎么樣呢?魏徵回答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別人很難,有自知之明也確實不容易。而那些愚昧昏庸的人,都善于自夸而攻擊別人,恐怕會助長追名逐利的浮薄風氣,所以不能讓人們自薦。
貞觀二十一年,唐太宗在翠微宮任命司農(nóng)卿李緯為戶部尚書。當時,房玄齡留守京城長安。恰巧有人從京城來翠微宮,唐太宗問他說,房玄齡聽到李緯出任戶部尚書,有什么反應(yīng)?來人回答說,房玄齡只是說,李緯的大胡子長得好,再沒有其他的話了。唐太宗因此改任李緯為洛州刺史。唐太宗這些用人故事、用人道理,今天讀來仍然發(fā)人深省。
大凡古代杰出的政治家都深諳用人之道。再如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
漢武帝劉徹雄才大略,而尤擅用人。班固《漢書·倪寬傳贊》評價他“漢之得人,於斯為盛”。
漢高祖劉邦在戰(zhàn)勝項羽平定天下后,在與群臣討論漢朝開國的根本經(jīng)驗時,曾經(jīng)講過一段很有名的話:“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zhèn)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眲钸€發(fā)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道由皇帝頒發(fā)的《求賢詔》?!肚筚t詔》開篇第一句話就是“蓋聞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齊桓,皆待賢人而成名”,切中要害地講明了“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根本道理。
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偉大繼承者和弘揚者。我們黨在領(lǐng)導革命、建設(shè)和改革的歷史進程中,不但始終堅持任人唯賢的干部路線,公道正派、德才兼?zhèn)涞母刹空?,而且十分注重借鑒我國古代豐富的用人智慧。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為我們樹立了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