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書 林
(廈門理工學院航空服務系,福建 廈門 361024)
?
理論體系構建與現(xiàn)實關懷
——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群建設探究
王書林
(廈門理工學院航空服務系,福建廈門361024)
摘要:本科空乘專業(yè)英語教學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脫離現(xiàn)實,始終局限于大學英語教學的框架,以應試為主導,學生缺乏針對真實語境中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最佳方案。其主要原則與措施在于,將英語課程與專業(yè)學習相融合,建設一體化的ESP課程,為學生量身定制與專業(yè)息息相關的英語教學方案,強調(diào)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及英語語言溝通技巧的培養(yǎng)。
關鍵詞:專門用途英語;本科空乘專業(yè);需求分析;課程設計;教學設計
一、引言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取得長足發(fā)展。這促進了國內(nèi)民航業(yè)的迅猛發(fā)展以及對航空服務類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需求層次也不斷提升。與此相應的是,從上個世紀 90 年代末期開始截止到2013年底,全國已有300多所高校開設了本科及??茖哟蔚目罩谐藙諏I(yè)[1]。盡管各大院校在規(guī)劃課程體系時紛紛強調(diào)其獨特性,但無一例外的都將提升學生的語言溝通能力,尤其英語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然而,由于我國高??粘藢I(yè)建設的時間短,專業(yè)英語教學的實踐基礎薄弱,并且缺乏實證性和系統(tǒng)性的理論支撐,教學情況并不容樂觀。與此同時,基于專門用途英語(簡稱ESP)理論的全國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呼聲越來越高,各級院校也在有針對性地予以推進,逐漸將無專業(yè)區(qū)分的普通英語教學轉向專門用途英語(ESP)教學。筆者在應用型地方性院校校本大學英語改革的基礎上,嘗試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英語教學和專業(yè)課程教學結合起來,建設一體化的ESP課程群,以期重點培養(yǎng)學生在現(xiàn)實的社會生活中,尤其是在具體的工作場域中能夠流暢地運用英語語言進行交際的技巧與能力。
二、國內(nèi)外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建設情況
20世紀 60 年代,著名語言學家Halliday在TheLinguisticSciencesandLanguageTeaching書中首次提出“專門用途英語(ESP)”[2]這一概念。1987年,英國語言學家Tom Hutchinson & Alan Waters在其所著的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3]中對ESP 理論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深入的探討。由此,國際語言學領域也掀起了 ESP 研究的熱潮。ESP 迅速成為了二語教學研究中最令人矚目的一個領域。所謂“專門用途英語”,是指與某種特定職業(yè)或學科相關的英語,是根據(jù)學習者特定學習目的和需求而開設的英語課程。
根據(jù)張雪紅的研究,歐洲大部分大學均開設專門用途語言課程,主要涉及學術用途英語(EAP)、科技英語(EST)、和商務英語(BE)。授課教師以語言教師為主,采用ICL教學法(內(nèi)容與語言整合的方法),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專業(yè)口語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重在輸出。[4]59蔡基剛在2011年2月28日至3月1日實地調(diào)查了香港六所主要高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情況,發(fā)現(xiàn)通行的做法的是第一學年開設EAP(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課程,著重訓練學術英語的基本技能和學術交流能力;第二學年開設EPP (English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課程,即基于學科的語言培訓課程,旨在提升學生專業(yè)領域的英文實際應用能力。[5]在針對臺灣地區(qū)的調(diào)查中,蔡基剛發(fā)現(xiàn)從2005年起島內(nèi)也對大學英語教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從通用英語教學轉向ESP教學。例如,成功大學成立了ESP教學中心,開設以學術研究為主的EAP和以職場英文為主的EOP(English for Occupational Purposes)。[6]
中國大陸地區(qū)針對ESP的教學改革與研究始于上世紀80年代。之后,在2010年《中國ESP研究》正式創(chuàng)刊。2011年中國外語教學研討會專門用途英語專業(yè)委員會正式成立。2014年中國專門用途英語評估測試研究與發(fā)展中心成立,標志著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在全國的推開。[7]但是一直以來ESP的推廣力度較弱,各大高校還是以傳統(tǒng)的基礎英語教學為主。專業(yè)英語教學往往局限于各系內(nèi)部,由專業(yè)教師承擔,缺乏統(tǒng)一的教學機構宏觀管理。另一方面,由于基礎英語占據(jù)了絕大部分的語言類課程的學分,專業(yè)英語的課時較短,大多只在第五或第六學期開設,與前期的基礎英語教學多有脫離。而側重專業(yè)英語的詞匯或術語累積,以教師講授和閱讀訓練為主,缺乏語言交際及寫作能力的培養(yǎng)。
國際上對ESP課程的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歷經(jīng)了語域分析、語篇分析、目標情境分析及以學習者為中心幾個階段。目前研究的重點已從聚焦語言回歸到學習者本身,著力研究語言學習者的動機及思維方式。而我國ESP課程研究也始于20世紀80年代,主要側重教學理論和教學實踐的研究兩個方面。嚴玲將其分成以介紹國外ESP發(fā)展情況為主的第一階段、國內(nèi)獨立研究的起步階段和多元化、層次化的發(fā)展階段。目前主要關注ESP在大學英語和專業(yè)英語中的定位問題,針對不同的學科領域進行ESP的教學設計,同時涉及需求分析、教學內(nèi)容、教學法、測試、教材、師資解決方案、各專業(yè)英語詞匯特色等方面。[8]
三、本科空乘專業(yè)ESP課程群建設
Swales 在《專門用途英語研究新方向》一書中總結:“研究歷史,真正深入課堂探索教學現(xiàn)象、教學活動、教師決策及學習方式等方面的研究非常罕見。”[9]筆者在ESP理論研究的框架下,結合地方院校校本大學英語改革的契機,在空乘專業(yè)建設ESP課程,擬圖在實踐中檢驗及促進ESP理論的進一步發(fā)展。
3.1 本科空乘專業(yè)英語教學現(xiàn)狀
目前,空乘專業(yè)英語課程的設置可以用“亂象叢生”來概括,存在諸多急待解決的問題,比如課程目標不明確、課程名稱混亂、教材缺乏實用性、教學方法落后、專業(yè)教員匱乏、評估體系缺失、教學效果缺乏保障等。大多數(shù)本科空乘專業(yè)的學生在結束兩年的《大學英語》公共基礎課的學習后,直接修習大三的《乘務英語》課程,為期一學期。這樣的課程設置僅僅是注意到了學生對語言知識點的掌握和應試能力,卻忽略了高校培養(yǎng)與職業(yè)需求之間的關聯(lián)。最顯著的表現(xiàn)就是大量通過了大學英語等級考試的學生,在工作中卻頻頻遭遇交際障礙,難以利用英語進行有效的交流,更罔論便捷的開展本職工作。
3.2 本科空乘專業(yè)ESP課程設計
嚴玲界定“ESP是一種有別于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的教學理念,是以需求分析為導向的課程設計,與特定專業(yè)相關的內(nèi)容遴選,與特定專業(yè)相關的語言聚焦式教學,和大量借鑒相關專業(yè)教學法的教學設計”[8]28。Hutchinson則認為ESP課程設計是一個過程,包含需求分析、大綱設計、教材設計、教學方法設計和教學評估五個環(huán)節(jié)[3]65。筆者擬沿用此框架對空乘專業(yè)三年的英語語言學習進行整體的課程規(guī)劃設計。
3.2.1 本科空乘專業(yè)ESP課程需求分析
需求分析是整個課程設計必不可少的先導步驟,也是課程最終要達到的目標。需求分析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信息收集和分析的過程,是為了調(diào)查特定學習者的主觀學習目標(如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學習動機與主觀期望)和客觀目標工作場景對語言技能的實際需求。筆者針對廈門理工學院2014級本??粘藢I(yè)110位學生進行問卷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學生均為藝術生的背景,文化基礎知識薄弱,對語言學習缺乏正確的認識與方法;雖然主觀上都認可英語語言學習的重要性,但缺乏自主性與積極性。另一方面,對民航服務業(yè)而言,乘務員的交流能力是提升客艙服務質(zhì)量的媒介和根本,乘務員的語言交流能力也是空乘崗位的核心技能之一。以英語為例,南航自 2013 年 7 月 1 日起開始實施《乘務崗位英語能力評級與激勵實施辦法》,將乘務員的英語能力等級與乘務崗位資格、航線資格、國際航線乘務組配置和飛行出差綜合補貼標準全面掛鉤。由此可見,目標市場對求職者的英語語言交際能力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為了使學生在職業(yè)道路上占得先機,各專業(yè)院校必須在如何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交流的技巧和能力上下足功夫。
3.2.2 本科空乘專業(yè)ESP課程大綱設計及課程體系建構
Richard認為,大綱設計(Course rationale)應該回答以下問題:(1)課程是為誰開設的?(2)課程是關于什么內(nèi)容的?(3)什么樣的教和學將在課程中發(fā)生?[10]筆者設計并執(zhí)行的英語課程已突破大學英語的框架,成為一個獨立的課程主體貫穿大學前兩年的學習,為進入大三學年的ESP課程《空乘英語》做好全面準備。該課程名稱為《國際交流英語》(EnglishforInternationalCommunication),授課對象為空乘專業(yè)全體學生。此課程定位為專業(yè)必修課,其教學內(nèi)容涉及英語語言知識、專業(yè)學科知識和跨文化交際知識。整體課程設計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聚焦學習過程,而不僅僅是語言知識和技能。[11]
筆者借鑒加拿大Carleton大學應用語言研究中心的框架式(frameworks)課程設計模式進行課程規(guī)劃。該模式涵蓋兩個設計理念,即比例模式和主題串珠模式。比例模式是指學習者在不同的學習階段所要學習的內(nèi)容重點是不一樣的,大綱應根據(jù)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及需求的變化,對教學內(nèi)容在時間投入和側重點上進行循序漸進的調(diào)整。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時刻保持互動的大綱模式。它關注學習者各種能力的全方位發(fā)展,將各種內(nèi)容進行了系統(tǒng)的全盤統(tǒng)籌。主題串珠模式中語言因素(語法知識)是“珠”,而主題則是將它們串起來的“線”。主題的來源是根據(jù)學習者的需求分析得來的,大多與他們的專業(yè)或工作相關。
該課程目標是一個由各種等級的課程任務構成的連續(xù)體,它的一端是進入ESP學習的門檻水平的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s通用英語),另一端是完美的ESP目標水平。具體操作模式是對不同語言水平的學生進行分層分級教學:在學生入學時進行一次EGP水平測試,入門級學生配置更多語言基礎知識內(nèi)容,高水平學生配置更多語言交際的內(nèi)容。各級學生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涉及交際功能的內(nèi)容逐漸增加,語言形式和交際功能并重,最后學習重點完全轉移到交際功能上,以求無縫銜接到大三學年專業(yè)領域中的交際訓練上。而具體的教學內(nèi)容的選擇則套用“主題串珠”模式,以不同航空及客艙服務領域的情境為“線”,將各類語法知識及要素串聯(lián)起來。教師根據(jù)框架的安排設計出相應的情境模塊、語言結構模塊和交際訓練模塊。
3.2.3 本科空乘專業(yè)ESP課程教學設計
ESP課程大綱在宏觀策略的層次上對整體課程進行規(guī)劃,主要涉及學科內(nèi)容的挑選、排序和組織;而微觀策略,即課堂教學的設計考慮的是具體的教學方法、教材選擇和課程資源及課程評估等因素。
筆者開設的《國際交流英語》課程主要采用目前學界一致推崇的“任務型教學法”,充分考慮各級語言水平的學生的學習動機與能力,為其設置由易至難的口頭或書面交際任務,同時具體操作模式的側重點也有所區(qū)別。Willi提出十分經(jīng)典的前任務(pre-task)、任務環(huán)(task cycle)、語言焦點(language focus)三步模式。前任務階段的工作是提供與任務相關的背景知識;任務環(huán)階段是學生執(zhí)行任務,獨立完成交際活動;語言焦點階段是幫助學生學習和鞏固在任務中出現(xiàn)過的重要語言形式,在提高交際能力的同時,切實提升語言建構水平。入門級學生在前任務階段,通過接觸大量的真實語料與教師講解減輕他們的認知負擔,順利進入自主學習及參與任務階段。與此同時教師會側重其語言形式和準確性,給予相應幫助。所以,針對入門級學生的教學模式會更偏向于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模式,任務只是學生感知語言、提升動機的手段。而針對中級學生的教學重點則會集中在任務環(huán)階段,具體措施為:前期適當導入相關背景知識,啟發(fā)學生通過搜索相關資源及接觸大量真實語料進行自主學習和分組學習討論;在具體執(zhí)行任務和匯報環(huán)節(jié)會更加關注其交際能力和流利性,同時其任務要求的信息量產(chǎn)出也會更高,需要調(diào)用的語言和專業(yè)知識都更多。這一模式更符合ESP教學的典型特征。
本門課程的評估包括學前評估和學后評估,將質(zhì)量控制置入整個教學過程,以比較和評判學生在教學實施前后所產(chǎn)生的積極變化或不足之處。學前評估主要采用總結性評估方式,即測試者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相關測試,結束后測評者給予分數(shù)報告來界定測試者的語言水平;學后評估主要采用形成性評估方式,評估內(nèi)容包括行為表現(xiàn)和行為結果。行為結果即學生本門課程的期末考試成績,而行為表現(xiàn)則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態(tài)度、策略和效果等進行綜合評估。具體的評估手段包括教師觀察記錄、學生檔案袋(portfolio)管理等。綜合老師和學生自我的評估記錄,全面公平地考核學生的具體學習表現(xiàn)。
為了盡可能保障ESP教學的真實性與相關性原則,本門課程所使用的教材為自編教材。在校方及院系的支持下,我們與國泰航空及中華航空的相關專家進行了全面的合作,逐步積累起業(yè)內(nèi)的真實語料并加以研究分析,使其成為具有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但由于人力、財力資源的限制,本門課程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12]我們力求能在課程的推進過程中使其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最終成為一個較完整的數(shù)據(jù)資源庫。
本科空乘專業(yè)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專業(yè),新事物的產(chǎn)生總是會面臨諸多新的挑戰(zhàn),但同時也意味著較多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機遇。我們在本科空乘專業(yè)的英語課程改革方面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于2014年建起了一個三學年制的ESP英語課程體系,對原有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在內(nèi)容與方法上都做了較大程度的突破和改進。我們在明確教學目標、建立課程體系、完善教學內(nèi)容、改進教學方法和評估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嘗試,目前學生反饋良好,教學有序推進。但在教材編寫、資源庫建設及專業(yè)教師和學科專家合作方面仍處于探索階段,在教學實踐的理論儲備上也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希望將來能夠更上一層樓,為空乘專業(yè)英語的教學與研究事業(yè)略盡綿薄之力。
[參考文獻]
[1] 梁夢婕. 基于學習需求理論的空乘專業(y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以廣西空乘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為例[J]. 英語畫刊,2014,(5).
[2] Halliday, M. A. K., McIntosch, A. & Strevens, P.Thelinguisticscienceandlanguageteaching[M]. London: Longman,1964.
[3] Hutchinson T. & Waters A..EnglishforSpecificPurposes[M].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4] 張雪紅. 基于中國情境的大學ESP課程模式與建構 [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5] 蔡基剛.關于大學英語課程設置與教學目標——兼考香港高校大學英語課程設置[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4).
[6] 蔡基剛.中國臺灣地區(qū)大學ESP教學對大陸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啟示 [J]. 外語與外語教學,2010,(6).
[7] 蔡基剛.中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發(fā)展回顧、問題和任務[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5,(1).
[8] 嚴玲.專門用途英語課程建構 [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
[9] Belcher D., Johns A. M & Paltridge B. ed.. New Directions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Research [C]. Ann Arbor: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2011.
[10] Richards, J. C.,CurriculumDevelopmentinLanguageTeaching[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8:145.
[11] 楊昆,毛延生.國內(nèi)外語用能力測試研究述評[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5,(2).
[12] 王建梅.大學英語教師講授ESP課程的困與惑[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2015,(4).
[責任編輯:劉力]
Construction of Theory System and Reality Care——on the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 (ESP)
Wang Shulin
(School of Air Service, Xiamen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ujian Xiamen 361024, China)
Abstract:The English teaching of students of civil aviation service major has been impractical, exam-oriented, which i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college English, lacking specific training of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the real context. ESP teaching thus provides a best solution to the dilemma. The study aims to design a systemized and tailor-made curriculum composed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levant knowledge of specific field, with an emphasis on student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bilities and skills .
Keywords:ESP; major of civil aviation service; need analysis; curriculum design; course design
收稿日期:2016-03-07
作者簡介:王書林(1981—),女,福建福安人,廈門理工學院航空服務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應用語言學,美國文學與文化。
基金項目:“廈門理工學院航空服務系EGP+ESP英語課程群建設”(項目編號:JGY201552)。
中圖分類號:H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429(2016)03—01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