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霞(江蘇省邗江中學, 江蘇 揚州 225009)
?
基于“自主—導學”學習方式的教學設計——以高中地理“分析判斷氣候類型”為課例
周 霞
(江蘇省邗江中學, 江蘇 揚州 225009)
摘要:我?!白灾鳌獙W”課堂已經實施了三年,其目標是:轉變教育方式,適應學生自主發(fā)展。筆者嘗試以高中地理“分析判斷氣候類型”一課為例,設計教學方式時,將原先的“記憶方法—理解方法—訓練方法”三步驟,改為“探究方法—反思質疑—創(chuàng)新應用”,意在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關鍵詞:“自主—導學”課堂;分析判斷氣候類型;學習方式轉變
我?!白灾鳌獙W”課堂的操作環(huán)節(jié)是“自主學習→小組對話→展示生成→探究反思”,各環(huán)節(jié)的具體要求見表1:
表1 “自主—導學”課堂操作方式____
高中地理“分析判斷氣候類型”一課,主要的學習目標是,學會依據氣候統(tǒng)計圖表分析判斷氣候類型。魯教版教材介紹了氣候統(tǒng)計圖表的基本判讀方法,并提供了7種氣候類型的統(tǒng)計圖。實施“自主—導學” 課堂教學方式之前,筆者的課堂分為三個模塊:第一個模塊是“理解方法”,即把課本關于氣候類型判讀方法的知識,改編成填空題,讓學生在填寫的過程中熟悉判讀的方法;第二個模塊是“掌握方法”,即讓學生依據課本提供的判讀方法,判斷課本各統(tǒng)計圖分別是何種氣候類型,并對比幾幅圖的差異;第三個模塊是“訓練方法”,即用變式題目訓練學生,以做到熟能生巧。
我校“自主—導學”課堂的目標是:轉變教育方_____式,適應學生自主發(fā)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筆者嘗試將學生的課堂學習方式,由“記憶方法理解方法創(chuàng)新應用”。
1.由“記憶方法”轉變?yōu)椤疤骄糠椒ā?/p>
圖1是筆者原來設計的學案(部分內容),課堂操作方法是讓學生讀課本填寫空格并熟讀。訓練方法”轉變?yōu)椤疤骄糠椒ǚ此假|疑
圖1 實施“自主—導學”方式前使用的學案(部分)
我?!白灾鳌獙W”課堂實施以后,筆者將教學設計作了較大改動:先將課本7幅氣候統(tǒng)計圖和1幅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統(tǒng)計圖,展示給學生,讓學生從眾多圖像中尋找氣候類型的一般判讀方法(學案如圖2),學生在讀圖尋找方法時,會自覺地讀課本。由于每個人對課本的理解程度和理解方式不盡相同,探究時產生了思維火花的迸發(fā)和碰撞,課堂的開放性和靈動性大大增強。
活動一:探究方法。
仔細閱讀下列各種氣候統(tǒng)計圖,尋找氣候類型判讀的一般方法。
圖2 實施“自主—導學”方式后的學案“探究方法”部分
2、由“理解方法”轉變?yōu)椤胺此假|疑”
筆者原先的課堂第二模塊,是讓學生分析、判讀、比較課本中7幅氣候統(tǒng)計圖,以求做到讓學生理解氣候類型判讀的基本方法。“自主—導學”課堂實施后,學生自己尋找方法的過程,已經超越了記憶、理解的程度,所以筆者將課堂中學生的學習方式,由“理解方法”轉變?yōu)椤胺此假|疑”。
以下是活動一的“展示生成”“探究反思”兩個過程的課堂實錄。
學生1指著屏幕展示的學案圖像,講解:判斷氣候類型的一般方法是,先判斷氣溫,7月氣溫最高是北半球,1月氣溫最高是南半球;再判斷熱量帶,亞熱帶氣候最低月氣溫>0℃,溫帶氣候最低月氣溫<0℃;再判斷降水變化,雨熱同期的是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季風氣候都是雨熱同期的,南半球亞熱帶季風氣候就是1月降水最多。另外,地中海氣候受西風帶影響,是雨熱不同期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是全年降水比較平均,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降水也比較平均。
學生1展示完之后,問全體學生:“大家有沒有質疑和補充?”另一個學生走上講臺,對他的講解提出了不同意見:“你應該換一種分析思路,把相似的圖像進行比較。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相比,最低月均溫的差別是,亞熱帶季風氣候>0℃,溫帶季風氣候<0℃。南半球的亞熱帶季風氣候與北半球的地中海氣候相比,氣溫方面的差異是,南半球是1月氣溫高7月氣溫低,北半球是7月氣溫高1月氣溫低;降水方面的差異是,季風氣候是雨熱同期的,而地中海氣候是高溫的季節(jié)少雨,低溫的季節(jié)多雨。溫帶大陸性氣候與溫帶海洋性氣候相比,最低月氣溫的差別是,溫帶大陸性氣候<0℃,溫帶海洋性氣候最低月氣溫>0℃,最高月氣溫<0℃?!睂W生2講完后,全體同學自發(fā)地報以熱烈的掌聲。
教師走上講臺,對兩位學生的發(fā)言做了簡單點評:學生1用自己的語言,將判斷氣候類型的基本方法呈現給了我們,即先判斷南北半球,再判斷熱量帶,進而結合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特點判斷出氣候類型;學生2采用了比較異同的方法,需要一定的思維高度。不過,兩位同學的語言中有一些科學性問題,需要跟大家再明確一下:①“氣溫”有“極端最值氣溫”和“月平均氣溫”的差別,揚州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最低月均溫>0℃,但揚州顯然不是每天最低氣溫都是>0℃的,這里指的是“月平均氣溫”;②“降水變化”可以有多種情況,如“隨緯度變化而變化”“隨距海遠近而變化”“隨季節(jié)變化而變化”等,這些圖上的月降水量是隨著月份變化而變化的,我們要說“降水的季節(jié)變化”,不能簡單說成“降水變化”。學習地球運動知識時,有一個問題是: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陽高度的緯度變化規(guī)律是什么?當時有不少同學答成:北回歸線及其以北正午太陽高度達一年中最大值,南半球達一年中最小值,就是錯誤的,正確答案應該是什么?(學生集體回答: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③“地中海氣候受西風帶影響,雨熱不同期”是科學錯誤,“地中海氣候的特點和成因分別是什么?”(學生集體回答: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高溫干燥;冬季受西風帶控制,溫和濕潤。)④“全年降水比較平均”不是溫帶大陸性氣候的主要降水特點,其主要特點是各月降水都比較少。
點評完之后,教師帶領學生閱讀課本,梳理判斷氣候類型的一般方法:判斷南北半球→判斷所屬熱量帶→依據降水季節(jié)變化特征判斷氣候類型,并強調了熱量帶區(qū)分的參考指標(見表2)。
表2 劃分熱量帶的參考指標表
3.由“訓練方法”轉變?yōu)椤皠?chuàng)新運用”
筆者原先的課堂,是用多幅變式的圖像或表格,采用題目的方式,讓學生強化訓練?!白灾鳌獙W”課堂實施后,筆者嘗試著,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自主整合、嘗試出題等方式,讓學生能夠創(chuàng)新運用所學知識。學案設計如圖3(見圖3)。
圖3 實施“自主—導學”方式后的學案“創(chuàng)新運用”部分
課后,筆者照常對學生做了一個小調查,調查表如下(見表3)。
表3 “自主—導學”課堂評價量表(學生版)
根據第1、2、3、4、7題的調查結果,絕大多數學生認為,學案中探究問題的設計新穎恰當,自己會主動思考學案中的探究題,小組討論后能總結出氣候的判讀方法,解題能力會增強,只是不少學生對第5題和第6題的選擇是B,體現了一種觀望的態(tài)度,還沒能做到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質疑別人的觀點。學生對第8題的答案幾乎是一致的,都表示喜歡“自主—導學”課堂,認為原先的學案是練習冊,增加學生的負擔,束縛學生的思維;“自主—導學”課堂生動活潑,富有創(chuàng)造力,學生的學習負擔減輕但效率提高。
從學生的課堂反應及調查結果看,“自主—導學”課堂能夠實現輕負擔、高實效的目標,深受學生歡迎,但要想達到讓大多數學生能主動地、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質疑他人的觀點,真正做到主動發(fā)展,還需要長期堅持實施這種教學方式,給學生的思維松綁才能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