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俊燕
摘 要:新課程理念為現今的數學課堂教學標注了新的高度,它更加重視學生“學”的過程,它要求教師以學生的探索求知活動為主線展開并組織教學,而教師僅僅作為一堂課的導演組織教學活動,實現真正的以學生為主角,讓學生通過切身的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同伴互助,組際交流獲得牢固的知識與深切的感受。合作學習應逐步成為他們主要的數學學習的方式。
關鍵詞:小組合作學習;動手實踐;自主探索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6)12-0350-59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或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數學教學中,很多教師發(fā)現:課上已經講得很細致了,好幾種解題思路都講過了,學生就是記不住,就是不會。這是為什么?我想,我們教師多么主動、多么投入不是影響課堂教學有效程度、學生成績高低的最關鍵,最關鍵在于學習的主體——學生!只有學生具備了發(fā)自內心的對于學習的渴望,對數學學習具有濃厚興趣,有一片讓他傾聽、讓他共享、讓他綻放的土壤才能夠驅使他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主動進行學習。無疑,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學生翹首以盼的、生機勃勃的智慧土壤。因此,如何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現在數學教學中應該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共同探尋問題,學習新知
在數學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思維方式、思維水平、認識能力等相對缺乏,他們對一些數學問題的認識往往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對問題認識的角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我們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途徑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活躍、和諧的探討氣氛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完成認知過程。
例如,教學思考題:“已知小聰跳90下,小明跳94下,若小亮獲得第2名,他跳了多少下?”學生絕大多數能說出小亮能跳91下、92下、93下,但當有學生提出小亮可能跳的是90下時,卻遭到部分學生的反駁。這時教師就組織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讓他們充分發(fā)表意見,既可以幫助學生尋求正確答案,又可以訓練思維,共同完成認知過程。
二、在操作中合作,自主探索。
在學習中,讓學生共同操作,主動發(fā)現問題,促使學生自主探索,而教師則在活動中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切機遇,引導學生小組互動,合作學習,共同完成探索新知識的過程。為了學生長遠的發(fā)展,自主探索環(huán)節(jié)是萬不可省的。
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應該是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而不是被動接受的過程。舉一個例子: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很多教師在講這一課時,都讓學生準備兩個完全一樣的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然后拼、擺,推出公式。那么,為什么一定是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呢?教師完全可以先讓學生自己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并畫出一條對角線,然后展開小組互助學習。小組內討論兩個三角形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很容易得出三角形面積可能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然后引導學生將兩個三角形比一比,拼一拼,看看兩個三角形是否完全重合?形狀大小是否完全一樣?學生通過操作、探索,發(fā)現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剪成兩個大小完全一樣的三角形后,教師再豐富操作材料,引導學生反向思考:兩個什么樣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在小組內通過多次擺、拼發(fā)現不是只要兩個三角形就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而是完全相同的兩個三角形才可以,從而由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方法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這些復雜的操作過程如果單憑一己之力是很困難的!放到小組合作學習環(huán)節(jié)中,讓學生自己去發(fā)現,去探索,去合作解決問題,學生共同操作過程中,輕輕松松地學到了知識。既增強了學習興趣,也培養(yǎng)了實踐能力,又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課堂有了深度和廣度,這樣才叫思維的體操。高效課堂不是比誰一堂課做的題多,而是學生獲得了怎樣的發(fā)展。
三、共同比較、總結,獲得新知
一個知識點的形成離不開對比總結。利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通過合作學習,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整理、對比、總結,進一步升華獲得的新知識,這就是一個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過程。
例如,以“圓錐體體積計算”為例。首先,我們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實際探究的背景并提供探究的材料。學生開始以小組為單位的合作探究,提出猜想,動手實踐,驗證結論。小組里個個有分工,人人有責任,大家充分利用實驗材料把每次實驗的結果記錄下來。通過多次的實驗使學生發(fā)現圓錐體與圓柱體在“等高不等底”或“等底不等高”的情況下,它們之間的體積關系是不確定的;只有當它們存在著“等底等高”關系時,才存在著1份與3份固定不變的關系。我想,這樣的探究過程會促使學生不會因得出結論而滿足,而會在此基礎上進行更為深入的討論。
在不斷的交往合作中,學生既學會了尊重、爭辯、關心與互助,共同比較、總結、完善,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在輕松愉快的學習中獲得新的知識。
四、營造開放空間,共同創(chuàng)新發(fā)展
創(chuàng)設的問題具有開放性,讓學生不受教材約束,通過合作學習,主動探索,可以從別人那里學到如何多角度思維,也可以學會如何優(yōu)化自己的思維,從而分享合作學習帶來的成果。
例如,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先讓學生準備一些玩具,貼上價錢標簽。然后集中形成一個小“商店”,讓他們自己推薦出售貨員、經理,其余的當顧客和觀眾,教師將“錢”交給“顧客”和“售貨員”。在活動中,顧客買東西根據價格付錢,經理監(jiān)督、核算。教師調節(jié)問題,有的售貨員找錢少了,顧客要求重算。其中有一個同學買東西錢不夠,差1元該怎么辦?旁邊的顧客和觀眾替他出主意。有的說:“你向熟人借一下吧!”有的說:“你干脆買便宜點的東西吧!”有的說:“你是不是可以向他賒呢?”居然有一個學生對他說:“要不然你同他講講價吧,或許可以少一點?!?/p>
從他們的談論中可以看出:學生們通過購物活動,不但認識了人民幣,學會了用人民幣購物,而且在付錢、找錢活動中,思維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由于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感興趣,在結束前,各組把買賣的情況、遇到的困難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匯報給教師、同學,把自己學到的知識你一言我一語地總結出來。這樣讓學生親身感受到了數學就在大家的身邊,是那么有趣、實用,既發(fā)展了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又增強了合作意識,學生自我求知的欲望得到充分滿足,學習興趣得以保持。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把它引入到我們的數學課堂不僅是新課改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的要求。作為一名新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語言去表達、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培養(yǎng)合作的精神和能力,學會在合作中自主探索,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和人格的完善。
參考文獻:
[1] 李玉蘭.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處理好“合作關系”[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小教研究,2010(Z2).
[2] 杜悅葵.新課程背景下小學高年級學生合作學習的現狀調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 谷香琴.淺談數學教學中如何開展小組合作學習[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4).
[4] 胡剛.小學數學小組合作學習應處理的幾個問題[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09(5).
[ 責任編輯 金 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