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小花(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廣東東莞523006)
?
從蔣夢麟個人本位思想談研究生教育價值觀
彭小花
(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廣東東莞523006)
摘要:個性教育是蔣夢麟其教育理念的核心內容,蔣夢麟個人本位的教育思想是以個人為教育的起點,同時將社會放在重要的地位,并作為個人發(fā)展的環(huán)境,力求使個人與社會和諧發(fā)展。在新的形式下借鑒蔣夢麟個人本位的教育思想,加強對研究生教育價值觀的研究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關鍵詞:蔣夢麟;個人本位;教育價值觀;研究生教育
Abstract: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the core content of Jiang Menglin's educational ideas. Jiang Menglin's education thought of individual standard is to take the individuals education as the the start and put society in the important position to be the environment for the individual development,pursuing the Individual and soci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to learn from Jiang Menglin's personal standard of education value,and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n the value of the 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Jiang Menglin;individual standard;educational values;postgraduate education
蔣夢麟,原名夢熊,是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教育家,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曾任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部長、行政院秘書長、長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他的主要教育思想包括:高等教育思想、個性教育思想、歷史教育思想,平民教育思想,職業(yè)教育思想等。文章鑒于教育價值觀的重要性以及21世紀研究生教育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新走向,研究生教育在價值取向上呈現(xiàn)出不確定性,試圖分析蔣夢麟個人本位的教育價值觀并對研究生的教育價值觀進行探索。
教育價值觀是指人們對教育與主體(人、群體)的關系認識,并在認識的基礎上,確定教育行為的價值趨向。它所反映的不是教育的本身,而是教育與主體之間的價值關系。[1]所謂個人本位價值觀視角,其實質是主張“基本價值或主要價值在于促進個人知識與理智的發(fā)展,達到個性之完善”。[2]
(一)個人本位教育思想提出的依據(jù)
蔣夢麟在西方留過學,了解東西文化的差異,并且受到杜威先進教育思想影響。他看到了西方的強盛以及西方教育理念的先進性。他認為,和平的教育應以平民主義的教育為基礎,以發(fā)展個人為中心,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他在《個人之價值與教育的關系》中認為先進的教育要尊重個人的價值,個人的天性發(fā)展的越好,那么個人價值越高。對于社會來說,個人的價值越高,則社會文明發(fā)展的越快。教育是增加文明的方法,那么先要從尊重人開始。他認為個人強健是社會進化的基礎和前提。所以我們先要尊重個人的價值。
(二)個人本位教育思想的目標
蔣夢麟認為以個人本位的教育價值觀來達到培養(yǎng)具有以下素質的人才目標:1.體力和腦力及感官、感情等全面發(fā)展的健全的活潑的個體。2.能自主、自治,并能為社會進步做貢獻,作為追求社會進步的一份子而不是主人翁。3.懂得勞動的價值,尊重勞動,并具有科學技能,具有生產能力的個體。
(三)個人本位教育思想的體現(xiàn)
蔣夢麟在具體教育領域都提出了個性教育,用個人本位的教育價值觀來指導具體的教育。如在其歷史教育思想中他提出教授歷史以學生之生活需要為主體,以平民生活為中心點。他在《世界大戰(zhàn)后吾國教育之重點》中提出為了發(fā)展健全的個性人格,要注重美術及體育的發(fā)展;注重科學知識教育;注重職業(yè)技能及情操發(fā)展職業(yè)手段;注重公民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務國家。
(四)個人本位思想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蔣夢麟個人本位教育思想以提倡個人發(fā)展為中心,增進個人價值。但是蔣夢麟個人本位思想并不是極端的個人主義,他在提倡個人發(fā)展的同時,兼顧了社會發(fā)展,并以個人發(fā)展促進社會進步。提出“養(yǎng)成健全個人,創(chuàng)造進化社會”。體現(xiàn)了他以培養(yǎng)健全的個人達到促進整個社會發(fā)展的思想。
他還指出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認為提倡個人本位的教育價值觀有利于個人和社會的共同進步,兩者可以相互促進。由健全的個人來促進社會發(fā)展,發(fā)展進化的社會同時可以促進健全個人的培養(yǎng)。
教育價值觀是宏觀決策教育問題的根本出發(fā)點。教育價值觀是人們對于教育實踐和教育關系的根本看法是指導支配和評價教育行為和教育功效的核心理念!教育價值觀對于整個教育活動起著導向作用,它直接影響著教育的目的內容形式和方法,影響著教育的規(guī)劃結構布局和體制?。?]
目前關于教育價值觀的研究主要是從社會與和個人這兩個主體來分析,總體目前分為兩類:社會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分為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個人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分為以知識中心、能力中心、素質中心。[4]
我國目前高等教育多元化的趨勢已經非常明顯,研究生是高智商、高文化的群體,他們的價值取向多樣化也就不足為奇了。由于受各式各樣復雜因素影響,當代研究生的價值取向呈現(xiàn)出比較復雜的情況。目前研究教育價值觀主要以研究高校的教育價值觀為主,關注大學生的教育價值觀,把研究生籠統(tǒng)地歸入大學生這一類,很少單獨地來關注研究生的教育價值觀。中國期刊網(wǎng)關于研究生的教育價值觀的文章很少,許克毅、趙軍《研究生教育價值觀的整合與演進》,主要提出了研究生教育價值觀整合的兩條路徑:個人本位與社會本位的統(tǒng)一;工具價值與價值自由的統(tǒng)一。重點還說到知識功能的演進與研究生教育價值觀在實踐中的發(fā)展。[5]
我國研究生教育思想存在著零散性、滯后性、偏頗性等特點,研究生教育思想的研究都較為籠統(tǒng)地納入到高等教育思想中來進行。[6]但是研究生由于背景的不同、求學目的各異、年齡及婚姻狀況等都不同于大學生,這就決定了研究生教育價值觀研究存在難題。多元成為一種事實,在這個張揚個性、表現(xiàn)自我、追求自由的時代個性發(fā)展的呼聲也越來越強,而我國研究生教育過去一直堅持社會本位價值觀,以經濟中心、政治中心、文化中心。但這種教育價值觀發(fā)展到當今,帶來了很多問題,研究生教育中忽視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個性教育受到了抑制,個人的需求完全是為了去適應社會的需要,研究生的個性沒有得到很好的發(fā)展。[7]研究生教育價值觀張揚個性教育,提倡個性發(fā)展很少。
蔣夢麟個人本位思想從個人出發(fā)發(fā)展個性教育,但是又兼顧社會發(fā)展,認為教育離不開社會,試圖建立起個人與社會統(tǒng)一的理想教育。對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個人?怎么樣去培養(yǎng)健全人格的個人有比較清晰的認識。其教育思想對我國當今的研究生教育價值觀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以個人為出發(fā)點,提倡個人中心、素質中心
由于受到封建社會政治及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抑制個人的發(fā)展,在文化教育上,則形成了我國傳統(tǒng)教育“社會本位”的價值取向。研究生教育也不例外,受到了政治的束縛。教育價值觀現(xiàn)時代的思考,更多人要突顯和張揚自己的個性、培養(yǎng)出提升個人發(fā)展的素質。
1.個人中心
蔣夢麟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固有的特性,要根據(jù)個人的特點來教育是個性教育最根本的、最有效的方法。“各個人秉賦之分量有不同,而欲因其分量之多少而至其極而同?!保?]這是個人中心在蔣夢麟的教育思想中的核心內容。
我國著名的教育家王道俊、王漢瀾在《教育學》(新編本)中提到我國教育目的的基本點之一就是要培養(yǎng)人的“獨立個性”。所以當代的價值取向應是以人為本、以人為中心的教育。研究生由于年齡和背景不同,高校較少再去關注和開發(fā)其個性,導師在學習上只起一個指導作用,很少通過各種活動去開發(fā)培養(yǎng)其個性。而學術研究是研究生學習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學術創(chuàng)新就尤為重要。過去的教育價值觀在有些方面束縛了個性發(fā)展、不利于研究生大膽主動去嘗試和創(chuàng)新。
2.素質中心
我國過去的教育偏重知識教育,用知識來武裝學生的頭腦,強調“知識中心”的教育價值取向。針對應試教育提出的素質教育,反對只偏重智育而不重視體育及德育,他要求學生全面和諧地發(fā)展。
蔣夢麟的教育思想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批判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及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健全人格,這也是我國目前提倡的素質教育的體現(xiàn)。[4]蔣夢麟的個人本位教育價值觀提出了培養(yǎng)出“活潑的個人、能改良社會的個人、能生產的個人”。認為人要“養(yǎng)成獨立不移之精神”、“養(yǎng)成精確明晰之思考力”。
我國目前的研究生教育對于需要培養(yǎng)各種素質雖然有比較清晰的認識,但是具體重點要培養(yǎng)成什么樣的素質?這個問題導師和學生現(xiàn)在都存在困惑。怎么樣去培養(yǎng)學生素質?似乎導師和學校沒有為研究生提供很多渠道。而通過擔任學生干部來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質并不受到學生和導師的重視。參加更多社會實踐等,導師不太同意,因為他們更多關注的是研究生的學術研究素質。
(二)從社會層面,提倡文化中心、經濟中心
蔣夢麟個人本位的思想不是極端的個人主義,他在強調個人發(fā)展的同時,關注社會發(fā)展,以個性發(fā)展促進社會發(fā)展,所以在他的教育價值觀中也包括了以文化和經濟為中心。
1.文化中心
蔣夢麟視學術為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生命之源,要求學生以求學為“職德”。他在《和平與教育》中認為學術衰敗,精神就不振,精神不振,社會文明進步就會失去主動性,學術研究者是社會進步的基礎。對文化教育來說,理所當然承擔學術研究,對文化教育來說,理所當然承擔學術研究的重任。
以文化為中心是具有現(xiàn)實意義和符合時代要求的,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已經是真理。而科技最根本的競爭在于教育。在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的今天,教育的基礎作用就是要培養(yǎng)科學技術人才,以文化為中心,以經濟為中心,現(xiàn)代科技文化是目前教育的主要內容。
2.經濟中心
蔣夢麟個人本位思想是以培養(yǎng)健全的個人,來發(fā)展社會,不是自私自利的教育價值觀。蔣夢麟的教育思想包括經濟中心的教育價值觀。把教育平臺建立在現(xiàn)代科技之上,突出了教育的經濟功能。
教育關系到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與經濟當然有聯(lián)系,但是聯(lián)系是間接的。馬克思說“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這就是教育與社會再生產的最一般的關系”。
蔣夢麟對學術的重視,尤其符合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學術是研究生教育重要的內容,那么以文化為中心的教育價值觀是有利于研究生教育的整合與發(fā)展。而學術發(fā)展,重視教育,發(fā)展科技的背后,又對經濟產生了間接影響。
(三)個人與社會兼顧的理想教育
蔣夢麟個人本位思想強調個人與社會的協(xié)調發(fā)展。他說“講教育者,當時將個人與社會兩方面記住在心”。[9]“他認為健全的個人能夠促進社會的進步,社會進步又會促進個人的健全發(fā)展,個人與社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他認為教育是發(fā)展個人能力,能增進社會幸福。
一直以來,個人與社會、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是學術界存在爭議的熱點問題,個人與社會是統(tǒng)一的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一方面?zhèn)€人是社會的個人。人是要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具有社會性才是真正的人,要不就不能區(qū)分于動物。個人是
存在社會中的個人,個人是社會中的一部分,個人只有在社會發(fā)展中活動,才能更好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個人具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表現(xiàn)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差異性、自我性和不可取代性,自覺性、自主性和獨特性。
教育是培養(yǎng)人發(fā)展人,不僅使人社會化,更要使人個性化。教育以人為對象,只有以人為本,尊重人的個性,才能發(fā)展人的個性,促進社會個體的個性化和多元化。蔣夢麟的個性教育思想是以個人為中心的思想,他首先關注個人的發(fā)展,但不忽視社會的整體發(fā)展,在個人發(fā)展的基礎上同時促進社會的進步。
那么對于研究生教育價值觀,處理好個人與社會的關系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目前教育價值觀研究的焦點。研究生是社會人,培養(yǎng)研究生的目的是放入社會讓其為社會做出貢獻,所以研究生要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學習好適應社會應該具備的素質以及培養(yǎng)個人的特性。蔣夢麟以人為本位的個性教育思想,從人的個性出發(fā)來培養(yǎng)適應社會的人,對研究生教育有其可取
之處。參考文獻
[1]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論之研究(1978-1995)[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430-435.
[2]胡建華,等.高等教育學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174,177,179.
[3]王冀平.教育價值觀的若干問題[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5 (8):122-127.
[4]付八軍.蔣夢麟及其教育價值觀初探——兼論我國新教育價值觀的構建[D].湘潭大學.
[5]許克毅,趙軍.研究生教育價值觀的整合與演進[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4(10):110-115.
[6]許克毅,趙軍,孫鐘偉.研究生教育思想的反思——兼談研究生教育思想的范疇問題[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03(8):8-9.
[7]潘懋元.走向21世紀高等教育思想的轉變[J].高等教育研究,1999(1):2.
[8]曲士培.蔣夢麟教育論著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38.
[9]曲士培.蔣夢麟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45.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6-000X(2016)07-0255-03
作者簡介:彭小花(1982,10-),女,漢族,籍貫:湖南,中共黨員,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經濟與管理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現(xiàn)任教于東莞市廣播電視大學基礎教育教研室,講師,研究方向:教育人力資源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