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佩靜
(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評析“95后”大學生“網絡紅人” 現象
田佩靜
(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近年來,隨著網絡媒體的飛速發(fā)展,“網絡紅人”現象對于生長于互聯(lián)網時代的“95后”大學生具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網絡紅人”是在網絡上有人氣的個體,“網絡紅人”現象涉嫌商品炒作,是否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世俗化和功利化導向值得研究。通過對“網絡紅人”現象的分析,“網絡紅人”對“95后”大學生是實踐運用社會學「被承認的需求」的一種自我宣傳渠道,亦正面探析對年輕人的人生價值觀影響性,提供不同角度的見解。
“網絡紅人”;“95后”大學生;被承認的需求
近些年來,“網絡紅人”的出現以及遍地開花的態(tài)勢造就了新的網絡神話。借助網絡獨有的傳播優(yōu)勢,各種紅人活躍在論壇、博客和貼吧里?!熬W紅”已成為虛擬世界里最搶眼的明星?!熬W絡紅人”是指因首先在網絡上公開或者被公開與自己相關的信息與行為(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從而在網絡上獲得關注與知名度的人;而這些信息與行為本身或其影響具有相當的顛覆性。“網絡紅人”現象彌漫在網絡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在某些方面還深深地影響到了人們的現實生活,尤其是對“95后”大學生產生不容小覷的作用。這種被承認的需求需要思想上的正確引導,才能幫助大學生從容應對未來人生道路上的困難和曲折。
考察“網絡紅人”的歷史發(fā)展概況,不難發(fā)現“網紅”現象從來沒有間斷過,層出不盡,僅僅是所依賴的傳播平臺不同而已。
早期的芙蓉姐姐和鳳姐這兩個所謂的“老牌網紅”分別依靠美貌和丑相而出名。雖然鳳姐本身是靠夸張言辭引發(fā)注意,但是網友多半是出于獵奇心理而對鳳姐的長相調侃挑逗而導致持續(xù)爆紅,兩人的一美一丑造就了她們在互聯(lián)網的爆炸性話題。網絡論壇是成就她們的地方,因為論壇本身的垂直式問答和沉默的螺旋造成話題熱度階梯式爆炸,她們屬于早期的顏值型網紅。
博客時代的韓寒和徐靜蕾本身自帶明星元素,但本質上是依靠內容引爆粉絲的瘋狂追捧。韓寒緊跟熱點自我抒發(fā),徐靜蕾日常釋放真性情,還不時向粉絲放送減肥攻略,都明明白白滿足了粉絲的內心的渴求。在獵奇和追星的內心驅動下,熱點抒懷和日常釋放兩方面都是互聯(lián)網時代網民心理的自然滿足。博客時代依靠內容取勝的大V為大多數,明星和自媒體的雙重屬性讓他們持續(xù)火爆。明星并不是網紅,但是卻依靠內容觸發(fā)粉絲心理,持續(xù)火爆。
咪蒙和papi醬是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依靠吐槽點內容引爆社交網絡的實至名歸的網紅,區(qū)別于芙蓉、鳳姐等“顏值派”網紅,他們是屬于新型的“內涵派”,滿足了網友對于內心不快的簡單粗暴式釋放需求,幽默、詼諧等多元化內容切中粉絲的痛點,粉絲的自我態(tài)度毫無+保留地得到釋放,也滿足了自我精神需求。然而“95后”大學生正身處于互聯(lián)網時代, 咪蒙和papi醬這類“網絡紅人”正符合現今“95后”大學生的需求及滿足感。
在互聯(lián)網虛擬經濟爆炸的時代,這種吐槽的“內涵”就是娛樂至死的意義,相對娛樂而言,這種內涵對于當下普遍現象和熱點的粗糙式解讀更加有力,就是更接地氣,簡單粗暴地填滿了最廣大網友的內心空洞,令網友長期壓抑和窒息的社交網絡癥蕩然無存了。早期的“網絡紅人”走紅皆因為自身的某種特質在網絡作用下被放大,與網民的審美、審丑、娛樂、刺激、偷窺、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無意間受到網絡世界的追捧,成為“網絡紅人”。因此,“網紅”的產生是網絡媒介環(huán)境下,網絡紅人、網絡推手、新媒體以及受眾心理需求等利益共同體綜合作用下的結果。現今的“網絡紅人”基本亦等同于生活方式的傳播者,傳播的項目已包括時尚、健身、寵物、美食、旅行等內容。也就是說,“網紅”和自媒體的區(qū)別在于自己在內容中的重要程度。其中,“95后”大學生自我營造的品牌更可以經由曬生活的方式直接到達到消費者。
(一)主體虛擬成就開放空間
中國互聯(lián)網20年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可以簡潔地表述為:互聯(lián)網1.0階段為窄帶時代/門戶網站時代;互聯(lián)網2.0時代為寬帶時代/博客播客時代;互聯(lián)網3.0時代為移動時代/社交媒體時代。隨著新應用和新傳播形態(tài)的出現,原有的應用和傳播形態(tài)乃至市場占有式微是必然的。即使在互聯(lián)網3.0階段,不同社交媒體間也處于激烈競爭狀態(tài),各自的影響力此消彼長。
2016年1 月 28 日,凱度集團(Kantar)在公布的《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中稱,社交媒體在中國仍處于快速發(fā)展期,超過一半(51%)的中國城市居民已經成為社交媒體用戶,較2014年大幅上升了17個百分點,同時社交媒體也越來越深入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調查數據顯示,微信連續(xù)第三年拿下中國網民最常使用的社交媒體第一名,微博、QQ、論壇/BBS 等形態(tài)的使用比例則逐漸下降。至于中型社交媒體,如豆瓣、陌陌、Linkedin 的使用比例在 2015 年明顯上升,2015年 7 月支付寶剛推出的社交模塊“朋友”,在短時間內也擠進 2015 年社交媒體的前六強。[1]
在互聯(lián)網3.0階段,“短、平、快”以及可視化等成為網絡新聞傳播的特性,目前最強勢的形態(tài)仍是“兩微”(微信/微博)一端(客戶端),微博在微信出現后有所式微,但在重大事件、突發(fā)事件發(fā)生時,仍然是大眾言說、大眾傳播的十分重要的平臺。微信傳播主要在微信群/朋友圈中進行,但微信公眾號打造的“自媒體”的形態(tài),卻以總體五花八門、個體專業(yè)深入的內容滿足用戶需求??蛻舳颂峁┑男畔t是“大而全”,通常由媒體機構或著名商業(yè)網站創(chuàng)辦運營。業(yè)界學界推出的融媒體、端媒體、智媒體、眾媒體等一系列新概念,也充分反映了這一階段網絡媒體領域的空前活躍。
2015年,“網紅”成為中國互聯(lián)網上的一個熱詞。“網紅”狹義特指“網絡紅人”,即在網絡上享有超高人氣與影響力的人群,他們的形象造型、話語和行為方式,乃至親身介入的一些事件,都受到網民的關注、追捧和模仿。今天互聯(lián)網3.0階段營銷造就出的“網紅”與1.0、2.0階段已不可同日而語。發(fā)展至今,“網紅”的推出形成了較為標準的流程?!熬W紅”也成為青年人經由“曬自身”的方式直接由各項技術平臺觸達到朋友圈、親友群及粉絲團。
(二) “95后”的自信度劇增與價值觀顛覆
跟“70后”“80后”網紅不同,“90后網紅”的關鍵詞是興趣,他們從小生活都比較富裕。人大女神康逸琨、奶茶妹妹章澤天等這些曾經的“網絡紅人”,雖然也是從校園里走紅的,但往往都是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引起社會關注,進而走紅聞名。
“95后網紅”大學生則是想方設法把自己打造成“網紅”,在“出名要趁早”的道路上前行。然而,“95后”個性特質更鮮明,主要表現為:一是多元化自我呈現。二次元、逗比、聰明、自信、獨特、靠譜、宅、萌、不介意被稱之為男神/女神。二是生活狀態(tài)多元化。伴隨互聯(lián)網成長,愛學習、愛好多、看綜藝、粉明星、喜歡小鮮肉、音樂、視頻、游戲、兩點一線、簡單忙碌、理想與現實都要。三是信息渠道來源豐富各異。微博、貼吧、QQ空間、小伙伴電視、搜索引擎。再則,“95后”的學生群已經大舉占領大學校園,和前輩不同的是,他們不甘心做一個平凡的大學生,而是主動把自己置身于網絡,依靠人氣找尋認同感,甚至賺取生活費,想“紅”的心態(tài),也成就了“95后”的創(chuàng)業(yè)資本。一項“95后”生活形態(tài)調研報告引發(fā)社會關注,研究數據顯示,作為最親互聯(lián)網的一代,這1億的“95后”有著不同于“80后”“90后”的特征和成為“網紅”的方式。他們的共同特點不外乎有三:一是運用在線視頻互動進行網絡交流,二是通過網絡交流,迅速提升知名度,成為交流的新紐帶。三是主動把自己置身于網絡,依靠人氣找尋認同感,甚至賺取費用。[2]而此模式亦非常符合“95后”的自我理解和自信,正因為這一代生長于互聯(lián)網時代,可預見的是,創(chuàng)業(yè)于互聯(lián)網,對“95后”的年輕人而言,已然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綜觀近幾年與“網絡紅人”相關的研究著述,多數評價不高,多數學者持憂慮態(tài)度,尤其是解析這一現象所帶給當代青年人的心理沖擊與價值觀取向時,這種憂慮傾向表現更為明顯。如有人認為,“網絡紅人”現象具備了相當的市場,并有可能會對青少年的價值觀產生深刻的影響,不僅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而且還勢必會對整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形成強有力的沖擊。除此之外,有人對當代大學生追捧網絡明星的心理作了分析,得出了諸如缺乏自信與個性、從眾心理、就業(yè)理想與現實矛盾、竊丑心理等結論,有人甚至提出了這種現象反映的是一種道德上的困境與混亂,繼而很多人都得出了一個充滿憂慮的結論:如果任由這種“網絡紅人”現象泛濫,就會帶來一定的社會問題。然而,這些研究并未真正地體悟當代年輕人的認知與“自我認同”并深入探討。從訪談目前已成為“網絡紅人”的“95后”大學生進一步分析,所得知的結論是“網絡紅人”的現象的確對當代大學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但這種影響力不應該過于夸大,可總結成三個面向:追捧并非崇拜;想“紅”的心態(tài),成就了創(chuàng)業(yè)資本;成為“網絡紅人”是對自我的肯定。
“95后”的青年人其人生觀與道德、價值觀并非與當今社會的教育相抵觸,這一代的青年人更能體悟新媒體科技所帶來的“自我認同”,探討“95后”就必須與其站在同一高度。本文嘗試用社會學“被承認的需求” 視角來深入探討 “95后”的青年人真正的想法。
為深入了解“95后”的內在想法,經電話訪談三位已成為網紅的“95后”作為案例分析。訪談內容包括:從事網絡視頻事業(yè)真正想法、心態(tài);父母親及朋友圈的看法;對人生及事業(yè)未來計劃。
來自臺灣的A君于2015年將創(chuàng)辦的網絡語音平臺“太妃堂”總部從臺灣臺中搬到福建廈門,成為首家在大陸注冊、通過互聯(lián)網連接兩岸文化交流的臺資網絡平臺。A君長相甜美,曾是一名網絡視頻主播??春没ヂ?lián)網在線互動的娛樂發(fā)展模式,于2013年組建“太妃堂”,短短數年公司規(guī)模從最初的小團隊,到現在擁有140余位演職人員、30余位工作人員的規(guī)模,可謂發(fā)展迅速。A君表示:“網絡視訊業(yè)成本低、效益高,隨著人手一機時代的到來,正成為網絡娛樂的一大特色。這是互聯(lián)網發(fā)展帶來的機遇?!比缃瘢ヂ?lián)網在線互動的娛樂模式被越來越多的人接受,同時衍生出大量的“網絡紅人”。而“太妃堂”結合YY網絡語音平臺,通過YY娛樂的巨大人流量,用在線視頻互動打造“網絡紅人”?,F在的年輕人喜歡通過網絡交流,這些“網絡紅人”受到很多網民追捧,具有超高人氣和傳播速度。A君介紹說:“在網絡平臺上與大陸觀眾互動后發(fā)現,許多人對臺灣很感興趣,所以她們節(jié)目會直接到各具特色的戶外景點現場直播,讓他們看到真實的臺灣。通過網絡娛樂的平臺能增加海峽兩岸年輕人的文化交流和認識,讓更多的出色人才相互交流。” A君發(fā)現這些節(jié)目很受歡迎,文化的差異與共通讓廣大網民產生共鳴,網絡視頻娛樂平臺正在成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的新紐帶。
В君是北京某藝術類高校男學生,唱歌、主持都是他的強項。大三時,偶然接觸到網絡直播行業(yè),這不僅讓他找到了施展才華的新大陸,還可以賺些生活費。與其他職業(yè)不同,網紅需要自己搭建“辦公室”。于是開始了宿舍改造計劃:攝像頭拍得到的后方放一些娃娃或是樂器作為點綴,電腦邊上用柔和的小臺燈進行打光。他將自己的直播內容定位在“唱歌+講段子”。依靠自己在學校的人氣和活潑開朗的性格,他的直播一開張就吸引了很多校友和粉絲。為了吸引觀眾,更是把幾乎所有的課余時間都搭了進去,盡可能多地覆蓋到各個時間段。對他來說,做網紅是一個鍛煉工作能力的實習機會。他的付出獲得了優(yōu)厚的回報,這份工作基本可保證他衣食無憂。直播平臺的薪資是從觀眾送的禮物里拿提成,業(yè)績好的時候,他一個月拿到手的錢能頂得上普通白領好幾個月的工資。
С君是南京某高校大三女學生,她的網紅之路也是從宿舍起步的。學習美術專業(yè)的她平時喜愛化妝,漸漸地,從一個愛好者變成了“美妝達人”。她利用自己化妝品練習,并在宿舍里的小書桌上安置了環(huán)形燈、打光板、單反等專業(yè)攝影器材。經過化妝、拍照、后期修圖,一張張美美的妝容圖就誕生了。依靠這些美麗的照片和各種化妝技巧分享,她已經是擁有上萬粉絲的博主了。В君表示,這并不影響自己上課,短暫的拍照時間也不會影響室友休息。其實她還沒想好怎么將粉絲資源轉化成財富。В君表示:“我的愛好受到很多人的關注,我已經很滿足了。至于賺錢,還是等我畢業(yè)后再說吧?!?/p>
“被承認的需求”是被社會認可和道德認可的大范圍需求?!氨怀姓J的需求”與媒介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系,如果一些群體覺得,他們沒有被自己消費的媒體所認可或再現,他們被廣泛承認的需求就會越積越多,廣泛的“自我表現的渴望”就會加強一些媒介形式。
“95后”是不容忽視的移動互聯(lián)網人群,他們普遍的特性為:理想自我多元化、個體差異大、不隨便盲從、強調“我就是我”;“95后”最認同當前互聯(lián)網流行價值觀為:宅、高冷、逗比、呆、壞;“95后”性格共性為自信、樂觀、執(zhí)著、敢想敢說敢做;“95后”對生活的態(tài)度為:有清晰明確的規(guī)劃、兼顧長期與短期、理想與現實、生活目標多元化、學習是第一要務但是學習不是全部。[2]
(一)自我的認同——關愛個人的層次
“95后”生活形態(tài)調研報告的結果顯示,“95后”性格共性為:自信、樂觀、執(zhí)著、敢想敢說敢做?!?5后”對自我想法、需求非常清楚了解,而且態(tài)度明確,敢突破現狀、打破世俗的觀點。關愛個人于“95后”大學生的認知里,他們并不認為“紅了”是一件多么害羞的事情,“紅”是對自己堅持做的事情的一種認可,說明自己做的事有被關注的價值,甚而覺得就算我的同學比我“紅”了,也不會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什么影響,還會覺得有點“自豪”;能夠在這樣的信息環(huán)境中“走紅”是一種自身能力的體現?!?5后”喜歡追求更能實現自我的生活,有學者將這種關注等同于追捧,或者是強度關注引起的追捧,并將這種“追捧”視為當今大學生精神缺失的體現,由此上升至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批判。實際上,此種分析過于簡化,在大學生對“網絡紅人”進行“關注”又或者自身晉升為“網絡紅人”這一層次,并不代表等同于“追捧”?!?5后”大學生成“網絡紅人”,僅僅是單純性、自然性經由網絡或視頻平臺創(chuàng)建屬于個人表達的空間,來取得粉絲們的贊同與支持。
(二)父母的認同——受認同尊重的層次
“95后生活形態(tài)調研報告”的結果顯示,“95后”與父母的關系十分密切。71.3%的人在意的評價人是父母,58.3%的人認為父母是他們經常聯(lián)系交流的人。這些“95后”大學生網紅的背后,是一批見證互聯(lián)網發(fā)展的第一代網民家長?!?5后”的父母以“70后”居多,如果說“95后”走在了互聯(lián)網潮流的前沿,那么他們的父母則是這一代人的啟蒙老師。而這一批“95后”大學生與父母的關系,也和上一輩不一樣,跨越了年齡的代溝,成為社交網絡中互相點贊評論的“好友”。
從研究報告得知,“95后”大學生的父母親都很支持他們的工作,有些父母親剛開始也是因不了解而反對,經由長期的堅持且表現良好,父母親的態(tài)度大多轉向支持并鼓勵,有些父母親還表示,在他們的那個年代,并不能隨心所欲選擇自己喜歡的職業(yè)。當子女們能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yè)時,他們都給予了最大的鼓勵和支持,并教育子女,從事這份工作要有原則和底線。相較之下,“95后”的父母受教育程度相對較高,對互聯(lián)網和智能手機的學習也更快。因此,和“80后”的父母并未大規(guī)模出現在社交網絡相比,“95后”的家長更快接受了網絡洗禮。因此,“95后”的父母更能理解和包容子女對其人生發(fā)展的規(guī)劃,并不一定循常人所認知的工作或職業(yè)去進行定位,正因如此,“95后”的年輕人認為他們有著更寬廣的人生揮灑空間。
(三)朋友圈、親友群的認同——受“小眾社會”尊敬的層次
“95后”的朋友圈、親友群及紛絲團也因著移動互聯(lián)網的興起,逐漸形成一個“小眾社會”的形態(tài),“95后”生活形態(tài)調研報告的結果顯示,“95后”很重視小伙伴,有41.8%(男性)及30.5%(女性)的“95后”在意的評價人是身邊的同學/朋友及哥兒們/閨蜜,58.9%(男性)及46.5%(女性)的“95后”認為身邊的同學/朋友及哥兒們/閨蜜是他們經常聯(lián)系交流的人,遠高于老師及網友。2015年曾有一則“有哪些網紅出身于清華大學”的帖子迅速走紅,并成為熱門話題,關注度最高,回帖竟有600多個“贊”。網友們在到處搜羅與清華有關的“網紅”的同時,還有不少網友悻悻地表示,本校的“網紅”怎么這么少。研究發(fā)現,證明“95后網紅”的同學并不介意身邊人在網絡上走紅。他們可以彼此交流,毫無藏私的分享一切,毫不掩飾不介意“你出名、我支持”的同理心態(tài)?!?5后網紅”的朋友圈、親友群并不在意對其生活有否影響,反而是更能熱衷于支持或應援“網紅”們,相對性的“網紅”們也因著這些“應援”而獲取人氣上的甚而是薪酬上的高收入。
有人說,互聯(lián)網跨邊境的靈活性使其成為“原住民聲音的首要出口”,而“原住民”一詞的含意當然也包括“95后”這個出生于互聯(lián)網時代的群組,憑借著互聯(lián)網,他們能建成“一個既是全球又是地區(qū)的小區(qū)”,他們在在線文化生產的低門坎中開辟了令人驚嘆的可能性?;ヂ?lián)網提供一個虛擬的論壇,即使在真實世界里他們被剝奪了“在場”的機會,不同的社群和團體都能在互聯(lián)網上生產自己的“在場”;如此,互聯(lián)網使流行文化為之一變。然而在今天,“虛擬”一詞不再是多大的意思,因為許多人把這一表現場所當作真實世界的一部分。成為“網紅”,就必須熟悉使用網絡社交工具,必須學會在社交網絡上展現自己,分享自己,比一般人更加懂得社交網絡用戶。“網絡紅人”是依托于社交媒體而存在的,必須要跟粉絲互動,不僅要熟悉使用網絡社交工具,而且是勤奮使用。無論是在真實地方或是網絡社群里,深深嵌入社群的媒介生產都非常豐富,都是一個“理解”世界和我們世界里的位置的“過程”。在驅動特色媒介文化中,被承認的需求在起作用,對這一作用的理解才剛剛開始。
[1]凱度集團(Kantar).中國社交媒體影響報告[R].2015(1).
[2] MUX用研.“95后”生活形態(tài)調研報告[R].2015(8).
Analysis of China’s 95 Generation College Students to be the “Star Online” Phenomenon
Tien Peijing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Wuhan University)
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media, “network reds” phenomenon has a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95s” college students who grow up in internet era. “Network reds” are the popular individuals on the network. It is worth studying whether the “network reds”phenomenon is the commodity speculation whichis easy to guide tendency to be secular and utilitaria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network reds”, this paper focuses on “network reds” of “95s”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recognized”the requirement of a self-publicity channels and gives a positive analysis of the lives of young people in the value view of the influence of sociology, and also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different angles.
ds: the “Star Online”; “95”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the Needs
D669
A
1006-1789(2016)04-0012-06
責任編輯 楊 毅
2016-05-31
田佩靜,武漢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主要研究方向為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