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亞君
(鞍山師范學院 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拋錨式教學在漢語綜合課教學中的應用
辛亞君
(鞍山師范學院 國際交流學院,遼寧 鞍山 114007)
摘要拋錨式教學作為建構主義理論的教學法之一,強調學習者作為認知主體的作用,同時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這一教學方法適合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本文采用拋錨式教學法,以《公文包丟失后》的教學過程為例模擬真實情景進行分析,并就在漢語綜合課教學中如何運用拋錨式教學法進行了詳細描述,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剖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學生實際運用語言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建構主義;拋錨式教學;認知主體
綜合課是一門綜合技能訓練課,最終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單純的教師講解、機械的技能訓練和簡單的師生問答不能使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融會貫通,學以致用。為更好地實現(xiàn)綜合課教學目標,培養(yǎng)學生綜合運用漢語的能力,本文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拋錨式教學法運用于綜合課的課堂教學,期望對綜合課教學有所裨益。
一、建構主義理論下的拋錨式教學法
拋錨式教學法又稱“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它是由美國范德堡大學的約翰·布蘭斯福德教授所領導的認知和技術項目組(Cognition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CTGV)于20世紀80年代末開發(fā)的一種學習和教學的策略。該教學法是西方構建主義學習理論影響的教學方法,該教學法通過提供有感染力的事件或是真實的情境,使學生充分參與其中,體驗從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到反思總結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的作用,實現(xiàn)對知識的創(chuàng)造自由運用。
拋錨式教學法是在建構主義理論框架內構建起來的教學模式,它提倡教學應以教學對象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或者真實發(fā)生的事件為基礎,著力解決受教育者在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板^”指的是“包含某種問題或任務的真實情境”[1],創(chuàng)設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稱為“拋錨”[2]。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huán)節(jié)組成:
創(chuàng)設情境:創(chuàng)設一個和教學內容相適應的與現(xiàn)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這里所指的情境包括讀過的故事、學生的親身經歷,或者是學生感興趣的、包括一系列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錨”。
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
自主學習: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嘗試解決問題,注意發(fā)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的教師只是輔助者,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
協(xié)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效果評價: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過程,可隨時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也可以通過評價學生準備的材料反映學習效果。
二、拋錨式教學法適合指導綜合課教學
綜合課是一門集語言要素教學、文化知識教學、語言技能與語言交際能力訓練為一體的課程[3]。在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指導下,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不斷接受教師的“ 輸入”,課堂上學生自由運用的機會少,沒有很好地實現(xiàn)對所學內容的消化和運用,而拋錨式教學模式強調教學的情境化、自主化,適用于指導綜合課教學。
(一)綜合課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整合輸出漢語的能力
通過綜合課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升學生實際生活中的交際水平,但是長期單純的教師講解、機械的技能訓練和簡單的師生問答不利于學生建構自己的知識和學以致用。拋錨式教學模式強調情境化,不是將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而是為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盡量真實的情境,這個真實情境就是一個“船錨”,讓他們在真實的情境中自己主動去建構知識,教學內容不需要完全按照教材展開,教材變?yōu)閷W生需要構建的象,讓學生在模擬的真實情境中按自己的思考對課文內容加以解讀,化繁為簡,條理清晰地表達出來。
(二)傳統(tǒng)教學法多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
拋錨式教學法強調“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打破了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拋出“錨”引導學生確定了學習問題或任務后,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構建知識,教師變成了教學活動的引導者、學生學習的伙伴和支持者,這樣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適合用于綜合課教學。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可以突出語言學習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在不同的模擬實際交際情境中實現(xiàn)語言結構的內化、語言要素的遷移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語言能力。
(三)拋錨式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能力,學生需要通過自己去探索和協(xié)作完成知識建構,適合綜合課教學
自主學習可以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在課前布置預習作業(y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同時課堂上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也需要自主學習。教師布置的預習作業(yè)要求小組同學要互相交流和檢查,課堂上模擬真實情境對話以小組形式進行都是學生之間的協(xié)作學習,協(xié)作學習對學生學習起到了一定的監(jiān)督和督促作用,同時學生協(xié)作學習的過程也是交流的過程,學生與周圍環(huán)境相互作用,有利于學生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
三、拋錨式教學法在綜合課中的應用案例
在將拋錨式教學法應用于對外漢語綜合課教學實踐的過程中,其著重以解決問題為主進行教學的特點顯示出明顯的優(yōu)勢,基于拋錨式教學法最重要的一點就在于創(chuàng)設學習環(huán)境,因此可以將拋錨式對外漢語綜合課的課堂教學過程設計為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問題、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解決 實際問題、效果評價六個環(huán)節(jié)。
(一)確定教學內容
物品丟失后關于是否應該給報酬而訴諸法律的相關知識。
(二)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
以課文《公文包丟失之后》為例,在失主公文包丟失后,失主要找回公文包,撿到公文包的人要索償報酬而發(fā)生的糾紛案。
2.確定問題
首先,將全班學生分成3組,失主(被告)、被告律師;撿到東西的人(原告)、原告律師;派出所人員。其次,使學生在讀課文后,了解事件的過程,把握整件事情的來龍去脈,按照課文中扮演的角色完成一次法庭辯論。
在本案例中,提出的問題有:
(1)撿到公文包的人是否應該要酬金?
(2)怎樣理解酬金?
(3)原告申訴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成立?
(4)被告申訴的理由是什么?是否成立?
(5)法院判決結果如何?法院判決的理由是什么?
(6)這個法律案件引起了哪些思考?
3.學生自主學習
以教師提供的問題為線索,學生要弄清課文邏輯順序、人物關系、抽象概念。根據(jù)角色要求查找相關知識,例如:律師角色要查找律師申辯時的法律用語和進行法庭辯論的方式方法,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學生實際運用知識和操作的能力,并把各自的學習情況形成總結報告,包括采用的方法、查找的資料、遇到的問題、心得體會等都要記錄并保存,以書面材料的形式供討論和評價使用。
4.協(xié)作學習
(1)各小組內學生通過共同分析討論之后,積極發(fā)表自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意見,同時進行討論。這一階段要求小組成員對各自的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并形成文字報告,包括采用的方法、查找的資料、遇到的問題、心得體會等,以學習文件夾的形式保存供日后解決問題和評價使用。教師對討論內容進行指引,并提出討論重點、難點,得出統(tǒng)一的意見。
(2)雙方(原告、被告)根據(jù)各自的材料圍繞是否應該給報酬、公文包是否應該還給失主進行一次模擬法庭辯論。辯論的內容以教材內容為基礎,可以結合相關資料進行改寫或編寫,要求與課文內容相關,有理有據(jù)。
(3)由教師進行評判并回顧重要內容,對相關內容進行修正,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5.解決實際問題
拋錨式教學的目的在于通過培養(yǎng)學生在預設的情境中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他們能在其他類似情境或類似問題中舉一反三。在課堂模擬情景學習后,教師指導學生尋找相似案例,并予以解決,同時指引學生討論案例間不同,鞏固知識,擴大知識面。
6.讓學生提供學習過程中查找的相關資料和對資料梳理總結的報告來分析學生的學習效果,對以后的學習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
(三)教學總結
1.在教學內容方面,拋錨式教學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生理解主題的課堂教學情境,學生很容易接受與日常生活情境相聯(lián)系的課文內容,從而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熱情與想象,促進學生用原有的知識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完成對新知識的建構。
2.在教學過程方面,為了使學生易于認識與理解所學內容,拋錨式教學的教學過程中對不同段落的相關內容進行整合,使課文內容脈絡知更加清晰。并將學習和解決問題的方法融入課堂教學,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且提升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教學形式方面,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小組并成為其中的一員。各小組先內部協(xié)商,然后各小組間再相互協(xié)商,在這樣的協(xié)作學習環(huán)境里,學生們可以分享彼此的思維與智慧。
拋錨式教學強調以實際問題為導向,培養(yǎng)學生通過解決復雜的問題獲取知識,以其特有的教學方式打破了綜合課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失為一種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應該充分加以利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準備充分才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要,調動其積極性,進而促進相互間良好的溝通。同時在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時要充分考慮教學內容、學生的現(xiàn)有水平、學習目的、思維方式等,創(chuàng)設適合不同學生特征的多樣情境,實現(xiàn)高效課堂教學。
參考文獻
[1] 陳鳳芝.拋錨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啟示[J].山東青年,2010(9):16-17.
[2] 曾卓.以建構主義理論為依據(jù)的拋錨式教學模式對大學英語聽力教學的啟示[J].華章,2007(12):131.
[3] 趙金銘.漢語可以這樣教[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責任編輯:劉士義)
Application of anchor dropping in the comprehensive Chinese teaching
XIN Yajun
(SchoolofInternationalExchange,AnshanNormalUniversity,AnshanLiaoning114007,China)
AbstractAs one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in constructivsm theory,anchor dropping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both learners and teachers.This method is suitable for teaching Chinese for foreigners.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After the Loss of Briefcaseas the example using anchor dropping method to cultivate students’ablilit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dependently and to use Chinese to communicate.
Key wordsconstructivsm;anchor dropping teaching;cognitive subject
收稿日期2015-11-20
作者簡介辛亞君(1980-),女,遼寧鞍山人,鞍山師范學院國際交流學院講師,碩士。
中圖分類號H19
文獻標識碼A文章篇號1008-2441(2016)01-006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