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芳
[摘 要]習題作為數(shù)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需要借助習題,引導學生在猜想和驗證中獲得解題規(guī)律,讓學生學會利用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和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解題,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數(shù)學活動經驗。
[關鍵詞]小學數(shù)學 習題教學 經驗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5-063
習題是數(shù)學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測和反饋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習題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習題的潛在知識點,引導學生在猜想、驗證的過程中得出新知。下面我以自己在習題教學中積累的經驗與體會,和大家交流、探討。
一、在猜想、驗證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
在學生解題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猜想和驗證得出新知,有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內化,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
如在教學“小數(shù)除法”時,教材中有這樣一道習題:口算下列各題。
2.6÷2 0.49÷7 0.24÷6 7.2÷0.9
2.6÷0.2 0.49÷0.7 0.24÷0.06 0.72÷0.9
學生筆算得出“2.6÷2=1.3”后,為了確保答案的正確性,有學生想再次筆算出“2.6÷0.2”的結果。我及時制止了他們,并且讓學生猜想“2.6÷0.2”與“2.6÷2”的結果有什么關系?有學生猜想“2.6÷0.2”的結果比“1.3”擴大10倍,也有學生猜想“2.6÷0.2”的結果比“1.3”縮小10倍。于是我?guī)ьI學生一起去驗證,得出結果為“13”,正好比“1.3”擴大了10倍。借助第一組題的做題經驗,學生很快發(fā)現(xiàn)后面的幾組題型的答案之間也存在倍數(shù)關系。于是學生討論總結出了做此類題型的規(guī)律,并熟練運用于類似題型中。
由此可見,在習題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jù)習題引導學生進行適當?shù)牟孪?,當學生的猜想結果經過驗證被認可后,他們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自豪感,并自覺地運用到解題過程中,幫助學生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
二、利用數(shù)形結合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
學生在解題時,教師引導學生將題目中的數(shù)量關系轉化為形象直觀的圖形,讓學生更易理解。
如在教學“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后,有一道練習題如下:
(1)用4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大正方形,這個大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厘米?它的周長是多少厘米?
(2)用6個邊長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拼成的長方形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厘米?周長各是多少厘米?能拼成不同的長方形嗎?它們的周長相等嗎?
在學生閱讀第(1)題的題目后,我讓學生根據(jù)題目畫出圖形(如圖1)。學生借助圖形,思路更加清晰,很快就得出了答案。
第(2)題我先讓學生自主拼圖,再把學生拼成的長方形展示出來(如圖2),讓學生討論交流,得出結果。
教師借助圖形,幫助學生搭建起了溝通“數(shù)”與“形”兩個知識領域之間的橋梁,讓學生積累解決數(shù)學問題的經驗。
三、結合生活經驗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驗
學生在解題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有充足的時間思考,并聯(lián)系生活實際來檢驗答案,使學生感悟其中的數(shù)學知識。
如在教學“千克與克”時,我給出一道練習題:在( )里填上合適的單位。
一袋大米有25( ) 一袋水果有3( )
一盒餅干有500( )
有學生認為“一袋水果有3( )”應該填寫“千克”,也有學生認為要填寫“克”,許多學生在“一盒餅干有500( )”填寫“千克”。我對學生的各種見解不予以評價,而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思考過程說給其他學生聽,有學生認為:“‘500’這個數(shù)大,大數(shù)后面跟大單位,所以填‘千克’?!边@時馬上有其他學生提出不同意見:“‘一盒餅干500千克’你拿得動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理順了思路,得出了正確答案。
數(shù)學習題和生活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更易發(fā)現(xiàn)自己解題時存在的不足,幫助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解題經驗。
總之,在小學習題教學中,教師要改變只重視解題結果的教學方式,而要能夠真正沉下心來,精心組織學生參與習題學習,力求結果與過程并重,真正幫助學生積累基本的數(shù)學經驗,提升學生解題水平。
(責編 莫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