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 棟
(東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
論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民參與
車棟
(東北師范大學 政法學院,吉林 長春 130012)
保障性住房政策實質上是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利益博弈,這一政策之所以在促進社會正義上功能不彰,主要原因在于與保障性住房密切相關的低收入群體無法參與到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保障性住房政策內在的公共性和福利性決定了公民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價值;現代公共政策制定的民主化與科學化要求之間的張力使公民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面臨參與的能力、搭便車和動力困境;而保障性住房政策公平與效率兼顧的現實需要,要求政府完善公民參與渠道,及時回應公民參與需求,實現二者在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中的良性互動。
保障性住房政策;公民參與;完善途徑
住房不僅是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基本生活品,而且還是促進人類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的重要基礎條件。早在漢代,“各安其居而樂其業(yè)”(漢書·貨殖列傳)就強調了住房的重要性,指出了“安居”與“樂業(yè)”之間的邏輯關系。市場經濟的本質是優(yōu)勝劣汰,市場在調節(jié)住房資源分配上,必然會出現住房的數量和質量在不同階層和群體之間巨大、明顯或潛在的差距。保障性住房政策便是一項為了糾正住房資源分配上的“市場失靈”,保障人們住房的基本權利得以實現,而由政府主導的一項公共和社會福利政策。
經過多年的探索,中國保障性住房政策處于不斷完善中,保障性住房建設也取得了積極的成效?!氨U闲宰》矿w系從無到有,規(guī)模不斷擴大,覆蓋面不斷提高?!盵1]“十二五”規(guī)劃提出未來五年將建設3 600萬套城鎮(zhèn)保障性住房,全國城鎮(zhèn)保障性住房覆蓋率達到20%左右,基本解決了城鎮(zhèn)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難問題,保障社會困難群眾實現“安居夢”。[2]截至2013年底,已開工666萬套,基本建成544萬套,已全面完成年度目標任務,完成投資1.12萬億元。[3]
保障性住房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存在國家尤其是地方政府層面對保障政策的覆蓋面和覆蓋范圍缺乏明確或準確的界定;設計過于煩瑣和復雜,不利于實踐操作和管理;尚未明確建立保障性住房運作的退出機制和封閉運行機制等問題。[4]在這些問題中,保障性住房分配的不公平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根據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的REICO工作室在2005年對北京、太原、西安三地所做的調查顯示,高達48%的經濟適用房被用作商業(yè)出租,而普通商品房的比例僅20.55%。北京市受訪業(yè)主中屬于高收入的家庭占25.8%;屬于較低收入(中等偏下)和低收入的家庭占22.3%。[5]這表明,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偏離了既定的保障城市低收入者住房,實現社會公正的目標。
作為技術性的政策問題容易得到解決,但作為價值性的政策問題則比較棘手。保障性住房政策實質上是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利益博弈,這一政策之所以在促進社會正義上功能不彰,主要原因在于與保障性住房密切相關的低收入群體無法參與到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過程中。要實現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既定價值目標,就需要完善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中公民參與的平衡機制。
住房不僅是一項人類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重要的人權之一,這從根本上決定著住房政策必然涉及到每個公民,具有典型的公共性;而保障性住房則是為了糾正市場在住房資源配置中的缺陷,使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的個人或群體有最基本的生存保障,具有典型的福利性,其政策傾向于特定公民群體。這兩個特性決定了相關利益群體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和執(zhí)行過程的必要性,公民參與具有內在價值。
首先,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公共性要得以實現需要公民參與,特別是利益相關者的持續(xù)參與。在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如何使政策真正具有公共性,使政策讓社會每個成員都被納入其中且受益,不同的理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理性主義決策模型認為,一項理性的政策是獲得“社會效益最大化”的政策,即政府應該選擇那些使得社會效益最大程度地超過社會成本的政策。這就要求決策者必須做到以下幾點:了解所有的社會價值偏好及其相對權重,了解可以獲得的所有備選方案,知道每一備選方案的所有結果,計算每一備選方案的收益與成本之比,選擇其中最有效的政策方案。理性主義決策模型具有明顯的精英主義決策傾向,將大部分相關利益群體排斥在決策過程之外,相信精英群體的理性決策。而以林德布洛姆(C.E.Lindblom)為代表的漸進主義決策模型則認為,決策者的理性是有限的,在有限理性的條件約束下,某一政策便是對過去政策的補充和修正。之所以需要補充和修正,就在于認識到了公共政策的對象或利益相關者的反饋,這就開始突出了公民對于公共政策制定的價值。而公共選擇理論則通過經濟學的方法研究非市場決策,尤其是公共政策制定,認為政策是自利個人的群體選擇。[6]雖然公共選擇理論在政策制定模式上并不主張直接民主,而仍然堅持代議制民主,但該理論則強調了個人偏好和選擇對于公共政策的價值。
現代社會使得個人和群體的選擇日趨多樣化,人們對于房屋的偏好必然具有多樣性,更為重要的是,這種重要性并不僅僅表現在物質形態(tài)上,而是體現于以房屋為空間的個人、群體和社會情感,即各種復雜的人際關系。正如多尼森(D.V. Donnison)指出的,房屋不僅是住所,是可用來交易的商品,對于其居住者而言,更是一種作為家的情感寄托的東西。[7]既然房屋與更為復雜的情感相連,那么,作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就不可能對人們在房屋上所寄托的情感和期望有完全理性的認知。此外,由于政府信息的局限,不可能對社會每個成員的情況都有及時、全面和深入的了解,導致保障性住房政策在準入、分配、退出等方面仍然存在諸多問題。保障性住房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的大量信息需要利益相關者及時和全面的反饋,這樣才能避免政策偏離目標。因此,保障性住房政策如何才能具有公共性,使“社會效益最大化”,必然需要以廣泛的民意為基礎,而暢通的公民參與則是民意得以體現最為重要的一種制度安排。
其次,保障性住房政策增進社會公正、扶助社會弱勢發(fā)展的福利性也需要公民的參與。當前,中國處于全面的社會轉型期,從利益關系角度看,社會轉型期就是利益格局和利益關系重構的時期,利益格局和利益關系呈現什么樣的形態(tài)以及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利益博弈主體之間的關系。在人民共和國,權力的人民性使得公共權力必然以人民利益為根本,各級政府努力將所有低收入者納入保障性住房政策的覆蓋范圍。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政策目標及其過程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變形和扭曲。因為在利益驅動和權力制約乏力的情況下,政府也是作為特殊的利益群體,會不同程度地將自身的利益與公共利益混合在一起,二者有時會出現一定程度的偏離。在這種情況下,有的權力部門則會打著保障性住房的幌子謀取部門私利。如2005年至2009年,僅北京就有4 736公頃土地被作為經濟適用房用地,占總供地計劃指標的66%,但同期面向社會供應的經濟適用房只占市場總供應量的7%左右,其余的經濟適用房都“被內部”了。至于這些“被內部”的經濟適用房用地劃撥給了什么單位,建設了多少經濟適用房,分配給了誰,都沒有向社會明確公布。[8]
由于政府權力制約的乏力,保障性住房政策偏離既定目標的情況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不僅使原本旨在通過社會再分配促進社會公正的政策措施受到了影響,而且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影響會延續(xù)到下一代。倫德(B. Lund)認為,住房作為一種社會資源,其分配結果不可避免地與社會公正產生密切聯系,住房資源的不平等分配可能會對居住者的受教育水平、身體健康程度等產生直接的影響,這使得他們與那些在住房資源上處于優(yōu)勢的富人相比,必然會在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的地位,而且這種情況可能會影響并延續(xù)下一代。[9]“市場失靈”并不是政府干預的充分理由,政府在實現社會公共資源的再分配過程中,也會由于權力的濫用而導致“政府失靈”?,F代民主政治認為,公民參與是馴化公共權力的一種重要方式。除了以權力制約權力外,以社會權力制約公共權力也是避免“政府失靈”的必要措施。因此,社會福利權并不僅僅是被動接受,還需要公民積極參與激發(fā)政府主動承擔增進社會公正的職責。
公民參與并不意味著任何公共政策的制定以及政策實施的每個階段都需要所有或者大多數利益相關者的直接參與,公民參與注重的是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訴求表達、相互協商以致理解和妥協,最后使票決的結果能夠最大限度地反映民意。因為在現代民族國家,公民參與公共政策存在難以調和的現實困境,就公民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而言,這種困境也非常明顯。
這種困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現代民主政治需要公共政策具有相對的公開性和透明性,公共政策具有公共性的內在價值,二者都需要公民的制度化參與;另一方面,以技術官僚和專家學者為代表的專業(yè)知識、科學知識與大眾常識之間存在張力,二者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具有不對稱性,通常表現為專業(yè)和科學知識取代大眾常識,使公民參與趨于形式。前者主要涉及到公共政策的價值層面,而后者主要涉及到公共政策的操作和質量方面。公民參與公共政策的現實困境主要體現在后者。
對于復雜和專業(yè)的公共事務,自古以來,精英群體一直貶低大眾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他們認為大眾中的大多數是無知無能的,他們對問題的看法很難有正確的時候,而政府治理是一種藝術和技能;而且由于大多數人是無知和愚蠢的,他們很容易受人蠱惑和擺布。[10]而到了現代,一般認為,公眾在知識儲備、信息收集和分析、問題認知能力、溝通能力、理性思考能力等方面遠不及技術官僚、專家學者。就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而言,公民參與面臨三個方面的困境:一是能力困境。如獲取信息渠道狹窄、人際關系稀疏、對政府機構設置和辦事流程不甚了解等,一般人只是被動地從媒體或他人獲得保障性住房的相關信息,在保障性住房資源緊缺時,迫切需要群體難以比較順利地向政府相關部門表達住房困難。二是搭便車困境。如果某一群體對保障性住房的建筑選址、房間格局、分配標準等不滿意,那么,在信息、能力、訴求渠道、時間、財力等成本約束以及缺乏強有力的組織下,基于成本與收益的衡量,多數人都會傾向于選擇搭便車行為。三是動力困境。由于能力困境和搭便車困境,必然會降低公民參與的效能。在現實生活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開著好車住保障性住房,將保障性住房用于牟取私利,而本應享受保障性住房的弱勢群體卻無可奈何的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公民在保障性住房政策中的聲音越來越小,缺少自己的利益代言人,從而使保障性住房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偏離了公平正義的軌道。
在崇尚科學和專業(yè)知識的現代社會,大眾常識通常被污名化為膚淺、短視、片面,甚至非理性??茖W知識被過度推崇,而大眾常識則被貶低或漠視。政府在制定保障性住房政策時,主要側重于保障性住房的居住功能,注重在保障性住房選擇方面吸收專家學者的參與,使保障性住房建設符合城市總體規(guī)劃,能納入快捷便利的交通網,提高土地利用空間等。卻忽視了保障性住房的社會和政治功能。在現代社會,住房問題與個人的社會地位、社會處境、財富、權利等有關,在多種意義上呈交互式問題,而且,住房已成為社會階層劃分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社會貧富差距持續(xù)擴大的主要表現。[11]如在很多大城市,保障性住房的選址就會受到土地市場價格的影響,大多數保障性住房只能選址在郊區(qū)。這些地方相應的交通、教育、醫(yī)療、市政基礎設施、文化等設施比較缺乏,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保障性住房政策對象不能享受城市發(fā)展的成果,也造成了新的社會不公平。如北京公布的《北京市2008年住房建設計劃》中,保障性住房主要集中在昌平、大興、順義等郊區(qū),多分布于五環(huán)以外的區(qū)域。[12]上學難、出行難、治安亂等,成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對象必須面對的問題。[13]
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是既要有公平的價值取向,又要有政策制定過程與結果上的效率。就我國保障性住房覆蓋率低、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的現實而言,更需要做到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統一。正如所分析的,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性和福利性是該政策的內在價值,決定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中公民參與的必要性,而公共性和福利性也規(guī)定了公平是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一個重要目標。而政策民主化與科學化之間的張力則需要對公民參與范圍、程度、方式等進行規(guī)范,其中一個目標就是實現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效率。公平與效率相互間既存在張力,又相互影響,這種相克又相生的關系在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及建設過程中體現得比較明顯。
當前,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在公平分配和效率兩個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由于改革開放后我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相對滯后,特別是重視建設而忽視對準入和退出的管理與監(jiān)督,保障性住房建設的整個過程都有可能不同程度地存在侵害公平正義和效率的各種問題。如公職人員違規(guī)購買保障性住房現象嚴重,分配對象信息審查存在問題,保障性住房分配后閑置和轉租轉售現象突出等。[14]由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yè)商會等單位支持設立的REICO工作室于2005年發(fā)布的《經濟適用房政策評價》調查報告顯示,很多地方的經濟適用房被用作了投資。在對北京、太原、西安三地所做的調查中,經濟適用房的自用率平均為70.29%,其中西安為92.1%,太原為80.25%,北京僅為51.34%,其經濟適用房的出租率高達40%以上。在此次調查中還發(fā)現,北京市受訪業(yè)主中屬于高收入的家庭占25.8%;屬于較低收入(中等偏下)和低收入的家庭占22.3%。[15]在保障性住房政策保障對象和標準不明晰、準入和退出機制等監(jiān)管機制不完善的情況下,就容易出現應享受住房保障的群體未被納入保障范圍,而不應該享受住房保障的高收入群體則濫用有限的資源,以及部分人通過保障性住房交易獲得非法收益。在兩會上,有政協委員就提醒這種不公平分配值得注意:“分配給不符合條件的家庭僅占很小的一部分。但是,正是這一小部分違規(guī)情況,在群眾中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盵16]
保障性住房不僅僅承載著保障城市困難家庭和低收入者的住房需求,而且也承擔著為這些群體提供享有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發(fā)展成果的公平機會。但現實中,很多城市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僅僅是為了完成政府社會保障的任務,而為充分認識和賦予保障性住房的其他社會功能。2010年西安市的廉租房實際保障戶數已達到了16 928戶,但這些住房大多處于城郊地區(qū)。[17]
保障性住房的不公平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保障性住房的使用效率不高。如對于保障性住房準入與退出機制的不完善導致對保障性住房對象群體的篩選和監(jiān)管不嚴格,使不應享受保障性住房的人占有部分保障性住房資源,而急需受保障的群體卻未被納入保障對象。又如,保障性住房選址在郊區(qū)偏遠地帶、屋頂過低、房屋建設質量差、采光條件差、周邊配套設置不完善、出行不方便等,既體現出保障對象在享受基本公共物品方面的不公平,同時也直接影響了保障性住房的利用率。如2007年12月,濟南市建設的世紀中華城經濟適用房就面臨著尷尬局面,在符合申請購買的首批204戶家庭中,竟有113戶自動放棄選房,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地理位置偏遠、周邊配套不足等問題。[18]東莞的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起步于2009年7月,但到2011年10月,與很多大城市保障房供不應求情況恰恰相反的是,東莞的保障房卻一直面臨著申請遇冷的窘境,規(guī)劃目標4 852戶卻只有300戶提出申請獲得資格并成功選房。[19]因此,各地政府在制定保障性住房政策時,必須警惕因“政績工程”而過分追求效率,這會從多個層面損害社會公平,進而使公平與效率陷入惡性循環(huán),其結果必然導致有限資源的浪費、公共利益受損以及公民住房權與發(fā)展權無法得到保障。
因此,公平與效率必然是保障性住房政策在制定過程中必須放置首位的政策目標。李克強總理曾強調,公平分配是“保障性安居工程持續(xù)發(fā)展的生命線”,要“把確保公平分配放在更重要的位置”。[20]一般而言,保障性住房體系的運行機制和過程有四個方面:(1)供應規(guī)劃體系包括供應體系和規(guī)劃布局,這是保障性住房運行的前提;(2)進退管理體系包括配租體系、退出體系和管理體系,這是保障性住房運行機制的核心;(3)支持體系包括公積金體系和法律政策;(4)資金運作體系包括資金籌集和資金管理。[21]為了實現保障性住房公平與效率的有機結合,就需要根據保障性住房建設不同階段的具體情況,不同程度地向公民開放,吸納公民意見,整合公民偏好。特別是在保障性住房選址、準入和退出標準、監(jiān)督管理等環(huán)節(jié),更需要通過公民參與將保障性住房分配過程中的詳細情況反饋給政府,從而使政府根據具體情況對原有保障性住房政策進行修改與完善,使之更能提高分配效率,有效促進社會公平的實現。
保障性住房是一個涉及日常生活諸多方面的系統民生工程,這就決定了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又是一個涉及到社會一大部分群體的公共問題。不管哪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政策目標及價值取向。保障性住房政策要實現其預期目標,除一些專業(yè)知識需要由政府或專業(yè)部門單獨完成外,保障性住房涉及公民日常需求的領域或環(huán)節(jié),就必須重視公民參與,及時將公民訴求納入與整合到政策過程。
一是加強和完善公民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法律保障。當前,我國尚未制定有關保障性住房的法律,在現有的保障性住房的政策法規(guī)中,對于公民參與的規(guī)定僅限于原則性的模糊規(guī)定,而沒有對公民參與進行可操作性的規(guī)定。因此,當前需要從公民的參與權利和監(jiān)督權利兩方面完善公民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法律保障。就公民參與權利而言,相關法律的制定需要明確公民參與的主體,如哪些公民符合參與政策制定,這就涉及到是以戶還是以公民為參與主體的問題;明確公民參與的程序,如公民在何時向政府相關部門提出訴求、以什么形式提出、如何獲得政府相關部門的回應等。就公民監(jiān)督權利而言,法律的制定需要明確公民實現監(jiān)督權利的途徑,如向立法機關反映,就需要從立法上明確立法機關的監(jiān)督職責、范圍和責任等;明確司法機關在保障性住房監(jiān)督中的責任,使公民能夠就權利和利益受損通過司法渠道進行維護;明確媒體在保障性住房監(jiān)督中的權利,為公民監(jiān)督賦權。通過多種監(jiān)督渠道,切實保障公民監(jiān)督保障性住房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進而維護和實現自身合法權益。
二是完善和拓寬公民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的渠道,使利益相關者的偏好和訴求能及時有效地表達出來,作為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據。公民參與并不是越多越好,要提高公民參與的質量,就需要有序的公民參與渠道和機制。如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設置專門部門接待利益相關者,工作人員不能僅僅記錄利益相關者的訴求,而是需要為其提供相關信息,引導其形成正確的認識。定期舉行聽證會,就保障性住房中的非專業(yè)領域交由政府、專家學者和利益相關者充分討論。為保證聽證會的有序、效率和質量,要提前對利益相關者的訴求進行歸類,避免相同或相似意見的重復表達,也要給予利益相關者充分的表達時間。特別是保障性住房的保障范圍、保障性住房保障對象的標準界定、保障對象的退出機制、保障房的分配程序、保障房的物業(yè)管理等,必須充分吸收利益相關者的意見。
三是完善和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及時的信息發(fā)布和政策回應。信息是公民參與的重要前提條件,信息內容的真實性與豐富性、信息發(fā)布渠道是否通暢、信息覆蓋面是否廣闊等,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公民參與的效果。隨著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保障性住房不只是保障人們的居住需求,而且還與教育、就業(yè)、交通、消費、醫(yī)療、娛樂、安全等日常生活中的諸多方面緊密聯系在一起。如果公民不能獲得各方面的相關信息,那么,公民參與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就很可能出現短視、片面的情況,而看不到與保障房相關的長期規(guī)劃和未來發(fā)展。這就需要各級政府根據相關法律切實做到公開保障性住房的相關信息:如政府主管部門、建筑單位的相關信息,住房保障工程規(guī)劃,在建和已建保障性住房項目情況,保障性住房申請審核程序,保障對象信息,配租配售房源信息,公眾參與情況(包括征詢意見、投票的結果,經協商、聽證后的有關會議紀要和結果)等。[22]各級政府還需要加大對保障性住房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宣傳;完善政府門戶網建設,將有關保障性住房的文件、政策制定過程、公民參與渠道、新聞媒介監(jiān)督等相關方面的信息及時在網上公開;同時利用微信公眾號、手機軟件等媒介及時向公民發(fā)布各種保障性住房的相關信息等。另外,正如前文所分析的,公民參與存在著參與價值和參與實踐方面的內在矛盾,要切實將利益相關者的訴求作為公共政策制定的依據,就需要完善和加強政府相關部門對公民的回應。如保障性住房在選址、保障范圍、保障對象標準等方面,相關部門就需要通過設置專門服務窗口,利用媒體宣傳、電話聯系、網絡等方式回應利益相關者的質疑;政府相關部門也需要就保障性住房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定期對利益相關者提供資料和現場講解,等等。
四是建立特定保障區(qū)域的居民代表委員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居民代表委員會是基于利益相關者利益訴求而建立的區(qū)域性的具有一定規(guī)模的居民代表組織。居民代表委員會是臨時性的自治組織,根據特定的程序和原則進行運作,進而將人們參差不齊的意見整合成為較為統一的利益訴求。在這個過程中,為了提高居民代表委員會整合意見的能力,政府需要向各居民代表委員會及時派出專業(yè)人員“深入當地群眾,入街道,走住戶,展示規(guī)劃設計理念,使公眾對規(guī)劃設計的認知程度加深,專業(yè)人員引導公眾對政府決策進行深度解讀”[23]。通過這種利益表達和整合平臺,有利于大眾與政府就保障性住房進行利益表達、整合與互動,從而為公民參與保障性住房提供有效和有序的參與平臺。專家咨詢委員會是由相關專家學者組成,其功能是對公共政策中的專業(yè)性知識進行研究,為政府相關部門提供建議。專家咨詢委員會成員受政府委托或根據自身的研究需要及時深入社區(qū)進行廣泛調研,了解相關利益者的現實需求,從而為政府保障性住房政策和建設提供專業(yè)意見。在保障性住房政策制定和實施環(huán)節(jié),需要根據情況召開居民代表委員會和專家咨詢委員會,就相關議題進行充分討論和協商。
五是積極探索和完善多種吸納公民參與的保障性住房建設模式。各級政府需要積極吸收、鼓勵和支持市場和社會力量介入保障性住房建設。保障性住房承擔著基本的生活保障和社會發(fā)展功能,不能完全依靠市場機制進行調節(jié),因為市場機制調節(jié)也面臨著“市場失靈”的困境。但“市場失靈”并不意味著政府干預的有效性。政府也面臨著資金、信息、管理、監(jiān)督等各方面的有限性。這就需要政府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中需要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職責和劣勢,充分利用市場和社會力量彌補自身的不足。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上,政府不必只是保障性住房的唯一建設者,可以通過多種渠道實現和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如貴陽保障性住房就采取了一“建”二“買”三“收”的模式;[24]在保障性住房運營和管理上,可以采取“政府政策+市場運營”的模式,確定各自分工,吸納多方力量參與,提高保障性住房管理過程中的效率和公平性。
[1]張占斌,李萬峰,費友海,等. 中國城鎮(zhèn)保障性住房建設研究[M]. 北京: 國家行政學院出版社, 2013: 37.
[2]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二個五年規(guī)劃綱要[EB/OL].( 2011-03-16).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3]趙樹梅.我國保障性住房發(fā)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宏觀經濟管理,2014(4).
[4]劉琳,羅云毅,程選,等. 我國城鎮(zhèn)住房保障制度研究[M]. 北京: 中國計劃出版社, 2011: 112-120.
[5]鄭征. 經濟適用房政策評價[EB/OL]. (2005-08-24).http://www.chinadwelling.com/w/Default.htm.
[6]戴伊. 理解公共政策[M]. 謝明, 譯. 12版.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10: 13-15、21.
[7]DONNISON D V. The Government of Housing[M]. Hamondsworth: Penguin, 1967: 100.
[8]楊廷文. 揭露中國“樓市”背后的“陋事”[EB/OL].(2012-05-03). http://house.yzdsb.com.cn/system/2012/05/03/011702242.shtml.
[9]LUND B. Understanding Housing Policy[M]. Bristol: Policy Press, 2006: 2.
[10]王紹光. 民主四講[M].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8: 14.
[11]ADAMS J S. The Meaning of Housing in America[J]. 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 1984,4: 515-526.
[12]黃興文,蔣立紅. 住房體制市場化改革: 成就、問題、展望[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9: 271.
[13]羅應光,向春玲,等. 住有所居: 中國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 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2011: 199.
[14]毛鵬, 陳小瑞. 保障性住房的社會效率和公平問題及改進建議[J]. 建筑經濟, 2012(1): 37-40.
[15]北京經濟適用房自用率僅五成[N]. 京華時報, 2005-08-25.
[16]李小健. 公平公正: 保障性住房“生命線”[J]. 中國人大, 2011(21): 23-24.
[17]廉租≠偏遠——廉租房也應走進城市中心地帶 [EB/OL].(2010-05-19). http://www.shaanxijs.gov.cn/news/info/21420.shtml.
[18]劉文波,劉成友,朱磊,等. 保障房三問[N]. 人民日報, 2011-01-22.
[19]保障房申請遇冷? 位置偏遠、配套設施不完善[N]. 廣州日報, 2011-10-20.
[20]李克強: 把好公平分配這個保障性安居工程發(fā)展的生命線[EB/OL].(2012-02-07).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2/07/c_111496936.htm.
[21]馬智利,等. 我國保障性住房運行機制及其政策研究[M]. 重慶: 重慶大學出版社, 2010: 129.
[22]康淑娟. 公眾參與保障性住房規(guī)劃設計探討[J]. 中國房地產, 2015(34): 73-76.
[23]周慶, 韋祉含, 趙立志. 保障性住房規(guī)劃設計公眾參與的現狀、問題及建議[J]. 特區(qū)經濟, 2013(2): 74-77.
[24]孫曉蓉. 探索西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和管理經驗——“貴陽模式”解析公租房保障體系建立[N]. 貴陽日報, 2011-07-04.
[責任編輯羅海豐]
Research on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of Public Housing Policy in China
CHE D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Changchun, Jilin 130012, China)
Public housing policy is essentially the interest game between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The reason why this policy does not have the desired function in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 mainly lies in that the low-income people who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ublic housing coul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affordable housing policy formu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rocess. The inner public characteristics and welfare of public housing policy has decided value of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y. The tension between the democratization and scientization of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of modern public policy makes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facing difficulties involved in ability, free-rider and driving force. Public housing policy requires both fairness and efficiency. It requires the government to broaden the channel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response to the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demand timely and promote the benefi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citizens and government in the decision making process of public housing policy.
the public housing policy; citizen participation; improving ways
2016- 05- 17
車棟,東北師范大學政法學院博士研究生,從事中外政治比較研究。
F293.3
A
1671-394X(2016)09- 0029-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