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蕭登福
(臺中科技大學 應用中文系,臺中 臺灣 404)
試論莊周寫《莊子》及內(nèi)外雜三篇的形成時代*
[中國臺灣]蕭登福
(臺中科技大學 應用中文系,臺中 臺灣 404)
莊子其人,個性好自由不受拘束,思想超乎常人想像之外,筆調(diào)流暢,時間、空間及世人的看法所不能拘束,生死富貴也不能束縛他。《莊子》其書,可與《老子》同樣尊貴,同樣成為道家學術思想之主流,主導了魏晉玄學的哲學思路,影響了佛教中國禪的形成,也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而他的讓心靈自由(心齋坐忘),更是道教上清齋醮最高修煉法門。莊子其人其書,對后世的影響,可以說是至深且廣。但莊子其人,有宋人、魏人之爭;《莊子》其書,則有真假及篇章多少之辯。今以出土文物及現(xiàn)存史料看來,莊子應為宋人,《莊子》書應為莊子所著,而內(nèi)、外、雜三篇的形成,則當在魏晉南北朝時,系沿襲晉·郭象之歸類而來。
莊子;內(nèi)外篇;郭象
莊子其人,性格豪放不羈,思想超然物外,筆調(diào)縱恣宏肆,時空物俗所不能拘囿,生死窮達所不能束縛。《莊子》其書,可與《老子》相并,同為道家學術思想之主流,主導了魏晉玄學的哲學思路,影響了佛教中國禪的形成,也成為宋明理學的重要理論基礎。而其心齋坐忘,更是道教上清齋醮最高修煉法門*《齋戒錄.六種齋》云:“《道門大論》云:上清齋有三法:一者絕群獨宴,靜氣遺形。二者,清壇肅侶,依太真儀格。三者心齋,謂疏淪其心,澡雪精神。”(《正統(tǒng)道藏.洞玄部.戒律類.吊字號》,新文豐刊本第十一冊九四四頁上)有關道教齋儀,詳見筆者《六朝道教靈寶派研究》第二編第三章,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2008年5月。。莊子其人其書,對后世的影響,可以說是至深且廣。但莊子其人,有宋人、魏人之爭;《莊子》其書,則有真假及篇章多少之辯。今以出土文物及現(xiàn)存史料看來,莊子應為宋人,《莊子》書應為莊子所著,而內(nèi)、外、雜三篇的形成,則當在魏晉南北朝時,系沿襲晉·郭象之歸類而來。
莊子生平年代的記載,最早的史料,應是《莊子》一書,其次則是《史記》有關莊子的記載?!肚f子》一書僅能大約知道他和惠施、公孫龍、桓團、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等人同時代,《史記》則較有系統(tǒng),但所能提供的資料也有限。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說:
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規(guī),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nèi)迥?,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纟肅,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p>
司馬遷對莊子的記載甚簡短,可以看出莊子是蒙地之人,姓莊名周,曾為漆園吏。關于蒙縣,唐·司馬貞《索隱》引劉向《別錄》說是“宋之蒙人?!眲⑺巍づ狁R因《集解》引《地理志》說:“蒙縣屬梁國?!绷簢磻?zhàn)國七雄中的魏國,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一·序錄·莊子》也認為是莊子為梁人:“莊子者,姓莊,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國蒙縣人也。六國時,為漆園吏,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李頤云:與齊愍王同時。)”*錄自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臺灣商務印書館刊行的《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經(jīng)部·五經(jīng)總義類〉。
莊子為宋人或魏人,似有爭議。再者,莊子生性不羈,宏才縱恣,但也曾當過漆園吏,關于漆園在何處,漆園吏是怎樣的官位,唐·張守節(jié)《正義》說:
《括地志》云:“漆園故城,在曹州冤句縣北十七里?!贝嗽魄f周為漆園吏,即此。按其城古屬蒙縣。
以張守節(jié)引《括地志》來說,漆園是地名,莊周是當?shù)氐牡胤焦?。但此說到了近代,開始有了不同的解讀,較為代表者為日本·瀧川龜太郎《史記會注考證》云:
梁玉繩曰:“《釋文》作‘梁漆園吏’,蓋以蒙屬梁國,據(jù)后為說也。而《潛丘箚記》與石企齋書曰:“漆園,有云在曹縣、在曹州者,二曹皆春秋之曹國”。宋景公滅曹于魯哀公八年,地故為宋有。莊周亦宋之官?!备`以《史記》蒙漆園吏蒙當作宋。注以漆園本屬蒙邑,不知一在歸德,一在兗州,相距頗遠也。中井積德曰:“蒙有漆園,周為之吏,督漆事也。”愚按:漆園非地名,中說可從。蒙,今河南省歸德小蒙城。
上引,梁玉繩認為漆園是地名,其地屬宋,并且提到有兩個地方都叫漆園,莊子的漆園吏,為地方官吏。另外一種說法是,日人中井積德和瀧川龜太郎,他們認為漆園吏是督管漆園的官吏,漆園不是地名,而是蒙地種漆樹的園林。另外,當代學者有的贊成漆園吏不是地方官,是掌管一國漆事的官,屬于中央政府官員,不是守漆園的小吏。主要原因在于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的《云夢睡虎地秦簡·秦律雜抄》*睡虎地秦墓竹簡,約寫于戰(zhàn)國晚期及秦始皇時期。,提到戰(zhàn)國時的秦國,已設立有掌管全國漆事的官員。文云:“漆園殿,資嗇夫一甲,令、丞及佐各一盾。”徐連達《中國歷代官制詞典》*徐連達《中國歷代官制詞典》,安徽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其后擴增為《中國歷代官制大詞典》,廣東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雌釄@吏〉條,認為嗇夫即是莊子曾做過的漆園吏,《云夢睡虎地秦簡》的“漆園嗇夫”,主督管全國漆事。若如此,則《史記》所說:莊周為蒙人,“周嘗為蒙漆園吏”,其蒙漆園吏的“蒙”字當是衍文,或為“宋”之誤。另外一種可能,則《史記》不誤,即是嗇夫為政府官吏,而蒙地的漆園吏則是嗇夫的部屬,是地方督漆事的小吏,此項推測,尚有待于更多史料來做印證。
至于莊子是宋人或魏人的問題,上引《史記》注,唐·司馬貞《索隱》引劉向《別錄》及劉宋·裴馬因《集解》引《地理志》說法不同。但如以戰(zhàn)國時人引莊子說,而說他為宋人,則莊子應為宋人?!肚f子·庚桑楚》說:“一雀適羿,羿必得之,威也;以天下為之籠,則雀無所逃?!鼻f子的這一句話,又見引于《韓非子·難三》云:
宋人語曰:一雀過羿,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羿不失矣。
《韓非子》引宋人語的文字,語意同于《莊子·庚桑楚》,而略有衍變,則韓非所說的“宋人”,當是暗指莊子。因而莊子的籍貫及仕宦,大概可以確定為出生在宋國蒙地,曾做過主管漆事的官吏。
莊子出生于宋,曾在宋國蒙地當過漆園吏。今以莊子恣放不羈的個性來說,擔任漆園吏的時間,應該不會太久。當辭去官位后,生活便會陷入清貧困境中,因而曾有向人借貸的情形出現(xiàn)。
《莊子·外物篇》: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敝軉栔唬骸磅V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p>
文中的監(jiān)河侯,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說:“監(jiān)河侯:古銜反,《說苑》作‘魏文侯’”成玄英疏也說:“監(jiān)河侯,魏文侯也。莊子高素,不事有為,家業(yè)既貧,故來貸粟?!标懙旅饕墩f苑》說監(jiān)河侯是魏文侯,成玄英沿承其說。但遍查西漢·劉向《說苑》,并沒有莊子向魏文侯貸粟的記載,也許是今本《說苑》已佚去此條。但魏文侯(?-前396年),以賢君聞名,莊子和魏文侯的孫子魏惠王(梁惠王前370年-前319年)同時,也和齊宣王及孟子同時,可能和孟子一樣,都來得及看到齊宣王子齊愍王即位(約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4年),晉代的李頤和陸德明即以為齊愍王曾請遣使聘請莊子為相,說詳下。因此,以莊子活動期間來推算,莊子既和文侯孫同時,便不可能在魏文侯時向魏文侯貸粟,以魏文侯之賢也不會不周濟莊子,所以《莊子》書中的監(jiān)河侯應該不是魏文侯。在莊子的時代,戰(zhàn)國七雄皆稱王,則監(jiān)河侯應當是諸侯的臣屬而僭稱為侯,猶如公為諸侯最高爵位,但楚惠王的臣子卻稱為白公*白公勝為楚平王太子建的兒子。、葉公*葉公沈諸梁,平定白公勝之亂。。
或許莊子在做漆園吏的期間,深知做為官吏的束縛與不得不聽從長官囑咐的無奈,所以在他成名后,對各國的征聘,都能棄之如敝屣。而莊子究竟有幾次受諸侯征聘?《史記》說莊子曾受聘于楚威王,但在《莊子》書中,莊子有二次受聘記載,《莊子·秋水篇》說:
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塗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于塗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塗中?!?/p>
司馬遷《史記》所載莊子受聘于楚威王,即是據(jù)自此段載述,晉·司馬彪*見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二十七·莊子·秋水》引。及成玄英*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卷十九·秋水篇》該文下,唐·成玄英疏;收入《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善字號》。沿承司馬遷之說,也認為遣使聘莊子者為楚威王。
此外,《莊子·列御寇篇》說:
或騁于莊子。莊子應其使曰:“子見夫犧牛乎?衣以文纟肅,食以芻菽,及其牽而入于太廟,雖欲為孤犢,其可得乎!
對于此段記載,司馬遷把其中的文字并入在楚王的征聘中,合二次成一次,《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第三》說:“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纟肅,以入大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子亟去,無污我,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睆乃梦淖挚?,顯然是把《莊子》書中的兩次聘任,合成一次了。因此唐·成玄英認為《莊子·列御寇》所載的受聘是寓言,不是真有人來征聘莊子。成玄英〈列御寇〉疏云:“寓言,不明聘人姓氏族,故言或也?!?見《南華真經(jīng)注疏·卷三十四·列御寇》該文下,唐·成玄英疏;收入《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尺字號》。但唐初的陸德明則認為莊子確實受聘二次,一次是受聘于楚威王,一受聘于齊愍王。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一·序錄·莊子》云:
莊子者,姓莊,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國蒙縣人也。六國時,為漆園吏,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李頤云:與齊愍王同時。)齊、楚嘗聘以為相,不應。*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臺灣商務印書館刊行的《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經(jīng)部·五經(jīng)總義類〉。
上引陸德明所說,莊子一次受聘于楚威王,再次受聘于齊王。只是陸德明說:“齊、楚嘗聘以為相”,引李頤注與愍王同時,則系說明,受聘于齊愍王。受聘楚王,史有明載,受聘于齊,不知據(jù)何而說?但以《莊子》書所載兩次受聘看來,或許當如陸德明說,曾受聘于齊、楚二國。莊子的才華受到各國諸侯的重視,另外從莊子到魏國,魏惠王的宰相惠施害怕莊子前來是取代他的相位,也可以看出一斑。
《莊子·秋水篇》說: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蛑^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庇谑腔葑涌?,搜于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文中“惠子相梁”,梁是指魏國,魏國都梁,魏惠王也稱為梁惠王。莊子到梁國,竟然有人向惠施說是:“莊子來,欲代子相?!笨梢娗f子在當時的聲望,是各國看中的“相”材。莊子、惠施二人是好朋友,惠施下令搜查三天三夜,可能是夸張之辭,但害怕莊子來,自己相位不保,可能是真的,所以莊子才會以鵷鶵來表明心跡?;葑拥臒嶂杂谠紫嘀唬怨γ造?,史料中有明載。
劉向《說苑·雜言篇》:
梁相死,惠子欲之梁,渡河而遽墮水中,船人救之。船人曰:“子欲何之而遽也?”曰:“梁無相,吾欲往相之。”船人曰:“子居船檝之間而困,無我則子死矣,子何能相梁乎?”惠子曰:“子居艘楫之間則吾不如子;至于安國家,全社稷,子之比我,蒙蒙如未視之狗耳?!?/p>
《呂氏春秋·不屈篇》:
匡章謂惠子于魏王之前曰:“蝗螟,農(nóng)夫得而殺之,奚故?為其害稼也。今公(惠施)行多者數(shù)百乘,步者數(shù)百人,少者數(shù)十乘,步者數(shù)十人,此無耕而食者,其害稼亦甚矣。”
《淮南子·齊俗篇》:
故惠子從車百乘以過孟諸,莊子見之,棄其余魚。
上引三則,一是惠施未為梁(魏)相前,二則是已為梁相之后。梁國宰相死,惠子為了急赴梁國,急著登船而落水,急忙的情形連船夫都看不下去。一國宰相是位高而權重,爭奪相位者必多,而惠子可以后發(fā)而先得,必然是一場激烈的爭奪戰(zhàn),難怪惠子會心急?!秴问洗呵铩芳啊痘茨献印匪d則是惠子為相后,《呂氏春秋》說惠施的隨從,或是車隊數(shù)百乘,步卒數(shù)百人;少者亦有數(shù)十乘,步卒數(shù)十人。《淮南子》則說惠施以隨從車隊百乘招搖經(jīng)過孟諸,孟諸其地,據(jù)東漢高誘注:“孟諸,宋澤?!彼挝簝蓢泳?,莊子、惠施常往來二國?;葑屿鸥徊恢愕男膽B(tài),連莊子都看不下去,把手中的魚都拋棄了。
由這三則載述看來,惠施確實是熱衷功名的。因而《莊子·秋水篇》所說惠子相梁,擔心莊子前來取代他,應該是真的?;菔┰谖簢鴵卧紫嗟臅r間,說法有多種,錢穆以為在魏齊馬陵戰(zhàn)后*《呂氏春秋·不屈篇》則以為在馬陵戰(zhàn)前惠施已用事。,馬陵戰(zhàn)役在魏惠王二十八年,當時魏王急思報仇,惠施用計引楚攻齊*《戰(zhàn)國策·魏策二》齊魏戰(zhàn)于馬陵,惠施仕魏情形,詳見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卷三·九三惠施仕魏攷、一一六惠施返魏攷》,頁281-282及頁356,香港大學出版社,1956年6月增訂版。,魏王甚信任他。但惠施為魏相,其間也曾一度被張儀取代而至楚及宋*《戰(zhàn)國策·楚策三》張儀逐惠施于魏,及《呂氏春秋·不屈篇》惠子易衣變冠乘輿而走。,后來又返回魏國重任宰相之職,在魏任相的時間甚久*《呂氏春秋·不屈篇》。。
由于莊子二次皆是辭聘未仕,所以莊子的生活是清苦的,但以莊子的名聲,自有不少仰慕者來追隨,而成為他的弟子?!肚f子·山木篇》載述他和弟子間的問答,《莊子·列御寇篇》說莊子將死,弟子聚而商議莊子喪葬之事。既有弟子,則莊子晚年應是一個名聞國際的學者,有弟子前來學習,那么他所在的君王自是會照顧他的生活,《莊子·說劍篇》載趙王沈溺于劍客的相斗,趙太子憂心國事,去請莊子出面游說趙王,“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莊子”,千金即千斤黃金,可以看出諸侯貴族對莊子的恭敬。因而,莊子晚年在生活上應不會再有三餐不繼的情形出現(xiàn)。
莊子的好友為惠子,兩人曾在濠梁上有魚樂與否之爭辯*《莊子·秋水篇》。,莊子妻死,惠施前往探視,莊子卻以生死乃一氣之轉(zhuǎn),鼓盆而歌*《莊子·至樂篇》。。但惠施死后,莊子行經(jīng)惠子之墓,則有匠石絕技不能再現(xiàn)之歡*《莊子·徐無鬼篇》。,可以看出莊子和惠子之間是惺惺相惜,惠施死后,莊子找不到可以談話對象的落寞,躍然紙上。至于莊子的生卒年,則學者已多有考定,其中較著者為錢穆。
錢穆《先秦諸子系年·卷三·莊周生卒攷》:
《史記·老莊列傳》:“楚威王聘莊子為相,莊子卻之?!薄肚f子·秋水篇》亦云:“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二大夫往?!薄夺屛摹罚骸八抉R云:威王也?!笔码m不必信,然可以證莊子與楚威王同時。又〈徐無鬼篇〉:“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被菔┳湓谖合逋蹙拍昵?。若威王末年,莊子年三十,則至是年四十九。若威王元年,莊子年三十,則至是年六十,以此上推莊子生年當在周顯王元年十年間。若以得壽八十計,則其卒在周赧王二十六年至三十六年間也。又考〈徐無鬼〉,莊子送葬,述及宋元君,宋元君乃偃王太子,其為君當國,當在魏襄王二十年時,惠施已死十年外矣。莊子是時年在六十七十間,其卒年尚當在此后十年二十年間也。《史記》又云:“周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币杂嗤贫ǎ褐苌w歷齊烕、宣、梁惠、襄,晚年及齊湣、魏昭耳。陸德明《釋文·序》引李頤云:“莊子與愍王同時?!鄙w指其晚年言。*錢穆《先秦諸子系年》,頁269,香港大學出版社,1956年6月增訂版。
莊子真正的生卒年,以今日的史料來說,是無法確知的。錢穆的考定雖屬合理推測,卻也參雜了不少臆測,如考定惠施的仕魏情形,即和《呂氏春秋·不屈篇》所載不同。除錢穆外,近代學者如胡適《中國哲學史綱·上卷》推測莊子卒年為公元前275年左右;葉國慶《莊子研究》推測生卒年為公元前360年左右-公元前290左右;胡哲敷《老莊哲學》推測生卒年為公元前380年左右-前286年左右;聞一多推測為公元前375年-前295年;梁啟超《先秦學術表》推測為公元前370左右-前310至300年*黃錦鋐《新譯莊子讀本·道讀》頁5-6,曾將諸家所論莊子生卒年,詳列表格,臺北,三民書局,2001年5月初版十六刷。。
對于莊子生卒年,諸家推測雖有不同,但有幾個年代是可以確定的,并且可以用已經(jīng)確定的年代來推斷莊子的大約年壽。
莊子和惠子是好友,由惠子往外推測,《呂氏春秋·不屈篇》載匡章在魏惠王面前詆毀惠子事,而匡章為齊國大將,和孟子友好,《孟子·離婁下》載述孟子為匡章辯其非不孝?!睹献印ち夯萃跗稀份d孟子見梁惠王,惠王稱他為“叟”,則孟子的年紀,或比莊子及惠施略長。再者由《戰(zhàn)國策·楚策三》知張儀曾取代惠施為魏相。據(jù)此,則莊子、惠子、匡章、孟子、張儀等五人都是同一個時代的人。
惠子的主要活動,在梁國長期擔任宰相的職位,梁惠王的年世為(公元前370年-前319年),莊子的生活年代,也應以這段期間為主。另外,由莊子本身的生活經(jīng)歷來看,莊子受聘于楚威王(?-公元前329年),莊子也受聘于齊愍王(約公元前323年-公元前284年),《莊子》書中又多次提到了宋元君,宋元君在位,錢穆以為在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3年)。把上述人物所在的年代聯(lián)結(jié)起來,莊子、惠子的年紀應相近,惠子能被梁惠王所重用,年紀應在中年,惠子的年紀也可能和梁惠王相仿,如以梁惠王生年(公元前370年)計起,莊、惠的生年也應和梁惠王相近。再假設莊子在宋元君即位后十年(公元前283年)死亡,則莊子應是八十多歲長壽的人了。
《莊子》一書,在戰(zhàn)國時應已存在。今以出土文物來做印證,《郭店楚墓竹簡·語叢四》第八、九簡:“竊鉤者豆戈(誅),竊邦者為者(諸)侯。者(諸)侯之門,義士之所為。”*荊門市博物館編《郭店楚墓竹簡》頁105竹簡攝影及頁217〈語叢四釋文注釋〉,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5月。此句話即今《莊子·胠篋篇》:“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惫瓿?,是1993年冬在湖北省荊門市郭店一號楚墓出土,發(fā)掘者推斷該墓年代為戰(zhàn)國中期偏晚*〈荊門郭店一號楚墓〉,文物1997年7期;及《郭店楚墓竹簡》前言P1。,該墓出土了竹簡本《老子》甲乙丙本、《太一生水》、《緇衣》、《語叢》等及多篇短文,其中以竹簡本《老子》最為有名。
郭店楚墓既是戰(zhàn)國中晚期的墓,而出土的《語叢四》竹簡有《莊子·胠篋篇》文字,莊子亦為戰(zhàn)國中期的人,那么《莊子》一書為莊子自著,應是可信。另外莊子一書的文句,亦曾為戰(zhàn)國時人所引用,如《韓非子·難三》云:“宋人語曰:一雀過羿,羿必得之,則羿誣矣。以天下為之羅,則羿不失矣。”所引宋人語,出自《莊子·庚桑楚》,莊子為宋國人。這些都足以說明《莊子》書為莊子自著,戰(zhàn)國中晚期已流行。
再者,《莊子·天下篇》評論當時各家學術,一般學者認為是《莊子》書的自序,通常自序擺在全書后頭,如《史記》即是如此,而《莊子·天下篇》莊子自己敘述其學說及撰書情形說: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并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于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以觭見之也,以天下為沉濁,不可與莊語,以巵言為曼衍,以重言為真,以寓言為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瓌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
上引〈天下篇〉談到了莊子自述其學術風范在于:齊生死,與天地并存,與造物共游。其書的撰作方法,則是“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并以巵言、重言、寓言來做為寫作技巧。而其中較為重要的訊息,則是莊子自說:“其書雖瓌瑋而連犿無傷也?!庇纱苏Z看來,可見“其書”在〈天下篇〉之前應已完成,〈天下篇〉最后完成,當為莊書后序。因而《莊子》書應為莊子自撰,且在莊子生前全書皆已完成。
今由郭店戰(zhàn)國中期墓出土《莊子·胠篋篇》竹簡及《韓非子》引用《莊子》書之語,及《莊子·天下篇》莊子自言“其書雖瓌瑋而連犿無傷也”,都足以證明《莊子》書為莊子所著,在莊子生前已完成該書,戰(zhàn)國時楚地已有人用來陪葬,韓非子也已引用。
此外,1977年安徽阜陽出土《莊子》〈則陽〉、〈外物〉、〈讓王〉三篇殘簡八支*見安徽省文物工作隊〈阜陽雙古堆西漢汝陰侯墓發(fā)掘簡報〉,《文物》1978年8期,頁12-19。; 殘簡文字為:“有乎生莫見”(〈則陽〉),“樂與正為正樂”(〈讓王〉),“宋元君夜夢丈夫衣被·發(fā)窺”、“之曰是龜”、“何得曰得龜往視”、“□事七十兆而無遺筴故不能”、“刳腸之患”、“□有所不知而神有”(以上見〈外物〉)*韓自強〈阜陽出土的《莊子·雜篇》漢簡〉,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十八輯,頁10-14,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8年8月。。又,1988年初湖北江陵張家山M136號墓出土〈盜跖〉竹簡44支*見〈江陵張家山兩座漢墓出土大批竹簡〉,《文物》1992年第九期頁1-11。,其文字不再具引。關于這兩座西漢墓,阜陽墓主為汝陰侯夏侯灶,死于漢文帝前15年(公元前165年);江陵漢墓墓主約下葬于漢文帝前元13年(公元前167年)。兩座西漢文帝時墓出土《莊子》殘簡皆是外、雜篇,而《史記》引《莊子》亦皆是出自外、雜篇。由這些戰(zhàn)國及西漢墓出土文物,不僅說明了《莊子》一書在戰(zhàn)國已存在,司馬遷說莊子自著書,也是可信的?!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第三》說:“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篋》,以詆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畏累虛、亢桑子之屬,皆空語無事實,然善屬書離辭,指事類情,用剽剝?nèi)迥?,雖當世宿學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適己?!币晕囊鈦砜?,司馬遷認為莊子著書十余萬言,不僅說明莊子有自著書,所引的篇章《漁父》、《盜跖》、《胠篋》等今皆尚存;所說的內(nèi)容“以詆批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洸洋自恣以適己”,亦和今本相合;而司馬遷說他所說的寫作技巧“大抵率寓言也”,《莊子·寓言篇》亦說:“寓言十九”,也就是用寓言來寫作的,在全書中約占了十分之九。《史記》所說。都和現(xiàn)在的《莊子》書相合?!妒酚洝だ献禹n非列傳第三》中寫莊子著書和寫老子、申不害、韓非子等人自著書的筆調(diào)相同,都是說其書是他們所自著,非后學所成。后人對此曾有疑議,但《老子》一書,今所見最古老的寫本,為郭店出土的竹簡本,該書是戰(zhàn)國中晚期做為殉葬物被埋入地中,書既在戰(zhàn)國中晚期用作殉葬,那么該書的成書年代應在此前,距離老子所處的春秋晚期不遠,因此應該可以證明《老子》一書是老子所親自撰寫。又,《史記》說申不害著書二篇,其書已佚;至于《韓非子》一書,今人也認為出自韓非親撰。上述司馬遷說老子、申子、韓非子自著書都可以得到印證,那么司馬遷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莊子》書也應是莊子自著。
由郭店出土楚簡有《莊子·胠篋篇》殘簡,《韓非子·難三》引《莊子·庚桑楚》,阜陽西漢墓出土《莊子》〈則陽〉、〈外物〉、〈讓王〉三篇殘簡、湖北江陵張家山M136號墓出土〈盜跖〉殘簡,以及《史記》提及〈漁父〉、〈盜跖〉、〈胠篋〉等篇章,上引皆是出自《莊子》外、雜篇。據(jù)此,也說明了《莊子》書不是如學者所說內(nèi)七篇是莊子自著,外、雜篇為莊子門徒所作。內(nèi)、外、雜三篇,都出自莊子,且戰(zhàn)國時應尚未有三篇之分。今由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一·序錄·莊子》載晉代諸家注所見分篇情形及《經(jīng)典釋文·齊物論》“夫道未始有封”引班固說看來,疑在漢至自魏晉間逐漸形成三篇之分,戰(zhàn)國至漢初應無內(nèi)、外、雜三分之說。
《史記》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未說明有幾篇,《漢書·藝文志·諸子略》將莊子歸之道家,著錄有五十二篇。是漢時的《莊子》有五十二篇,十余萬字。這五十二篇本,晉時尚存,今則僅剩三十三篇,六萬五千余字,亡佚了十九篇,近四萬字,約近全書五分之二。
《莊子》書大量亡佚的原因,可能和晉代的注疏家有關。據(jù)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莊子音義》所引,晉時之注家有:向秀、郭象、司馬彪、崔讠巽、李頤,此五家注,今除郭注外,已亡佚。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敘錄》說:
《漢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jīng)》,或似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nèi)篇眾家所同,自余或有外而無雜,唯子玄(郭象)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眾所貴。
據(jù)此看來,司馬彪、孟氏所注《莊子》,仍是五十二篇本,今存郭象注則以己意刪去,所謂“注者以意去取”,所刪去的篇章文字,“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jīng)》,或似占夢書?!惫笏鶆h去的文字,以內(nèi)容看,或許有許多和早期道教神仙說有關,對研究道教應是極珍貴史料,可惜今已不見。
又,司馬遷說《莊子》有十余萬言,《漢書·藝文志》載《莊子》有五十二篇,《漢書》所載應即是西漢司馬遷所見之書,《呂氏春秋·必已篇》東漢高誘注:“莊子名周,宋之蒙人,著書五十二篇,名之曰《莊子》?!庇蓾h人的記載,知《莊子》書原有五十二篇,后來由于郭象注的盛行,因而今僅留下三十三篇?!肚f子》一書原亦無內(nèi)、外篇之分,其分亦應自漢始。
今本《莊子》分為內(nèi)篇、外篇、雜篇三項,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莊子》內(nèi)篇下注云:
內(nèi)者,對外立名?!墩f文》云:“篇,書也?!弊謴闹瘢瑥牟菡?,草名耳,非也。
內(nèi)篇是和外篇相對應,內(nèi)篇似較外篇重要。書之分內(nèi)外,似乎始自西漢的淮南王劉安。劉安所著書有內(nèi)、外、中之分,《漢書.淮南王傳》云:
淮南王安為人好書,鼓琴,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欲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名譽,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shù)千人,作為《內(nèi)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篇;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余萬言。
上引所說《內(nèi)書》二十一篇,即今之《淮南子》二十一篇;《中篇》,為道教神仙書,應是《鴻寶萬畢》、《苑祕》、《枕中書》等書?!秲?nèi)書》闡述道家思想、《中篇》為神仙修煉術,二者是比較重要的。其后東晉葛洪《抱樸子》有內(nèi)篇、外篇之分,內(nèi)篇即是神仙道教之說,外篇為儒術治國之論。從這里看來,較重要的為內(nèi)篇,較不重要的為外篇。
書籍有內(nèi)篇、外篇的區(qū)分,疑始自淮南子劉安。《莊子》一書在戰(zhàn)國應該還沒有這樣的區(qū)分,如上所論,郭店出土楚簡《語叢四》有《莊子·胠篋篇》殘簡、《韓非子·難三》引《莊子·庚桑楚》、阜陽西漢墓及湖北江陵張家山M136號墓出土殘卷,以及《史記》所引《莊子》篇章,皆不是今所見的內(nèi)篇。如說內(nèi)篇是較重要的思想所在,太史公應優(yōu)先引用才對,可見三篇之分,出自后代學者。因而《莊子》內(nèi)外篇之分,疑始自東漢而定型于魏晉。
再者,以篇章命名方式來看,古時篇章命名,或以首句二字為名,如《詩經(jīng)》〈關雎〉、《論語》〈學而〉;或以全篇大意為名,如《書經(jīng)》〈堯典〉、《墨子》〈兼愛〉、《荀子》〈天論〉。《莊子》一書,內(nèi)七篇,〈逍遙游〉等,皆以全章大意名篇;外、雜則以首句二字為名。全書命名,采取截然不同的兩種命名方式,內(nèi)篇采全篇大意,外篇采首句二至三字命名;這樣的安排,疑系出自后人所為。至于刻意將《莊子》內(nèi)容區(qū)分為內(nèi)、外篇,疑始自東漢的班固。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二十六·莊子齊物論音義》“夫道未始有封”下注云:
夫道未始有封:崔云:“齊物七章,此連上章。而班固說在外篇?!?/p>
“夫道未始有封”一段,出自《莊子·齊物論》,從崔讠巽所言,齊物有七章,這應是當時自行的分章,而下一句說:“班固說在外篇”,是則班固乃以〈齊物〉為外篇。有外篇,必有內(nèi)篇與之相對,據(jù)此推測,則內(nèi)、外篇之分在班固時已開始。但班固將〈齊物〉歸為外篇,其說并未為后人所認同。據(jù)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說魏晉之注家,內(nèi)七篇大都相同,不同者為外、雜二篇之歸類。三國竹林七賢的向秀注無雜篇*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一·序錄·莊子》。,其注今佚,未知其〈齊物〉之歸屬,然而向、郭關系密切,今所見本為郭象三十三篇注本,郭注〈齊物〉在內(nèi)七篇,則內(nèi)篇之歸屬,班固和魏晉之莊學者所見不同。
唐·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卷一·序錄·莊子》:
莊子者,姓莊,名周,(太史公云:字子休。)梁國蒙縣人也。六國時,為漆園吏,與魏惠王、齊宣王、楚威王同時,(李頤云:與齊愍王同時。)齊、楚嘗聘以為相,不應。時人皆尚游說,莊生獨高尚其事,優(yōu)游自得,依老氏之旨,著書十余萬言,以逍遙自然無為齊物而已;大抵皆寓言,歸之于理,不可案文責也。 然莊生弘才命世,辭趣華深,正言若反,故莫能暢其弘致;后人增足,漸失其真。故郭子玄云:‘一曲之才,妄竄奇說,若《閼弈》、《意脩》之首,《危言》、《游鳧》、《子胥》之篇,凡諸巧雜,十分有三?!稘h書·藝文志》:‘《莊子》五十二篇’,即司馬彪、孟氏所注是也。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jīng)》,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其內(nèi)篇眾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無雜。惟子玄所注,特會莊生之旨,故為世所貴。徐仙民、李弘范作《音》,皆依郭本。今以郭為主。 崔讠巽《注》十卷,二十七篇。(清河人,晉議郎。內(nèi)篇七,外篇二十。)向秀《注》二十卷,二十六篇。(一作二十七篇,一作二十八篇,亦無雜篇。為音三卷。)司馬彪《注》二十一卷,五十二篇。(字紹統(tǒng),河內(nèi)人,晉祕書監(jiān)。內(nèi)篇七,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為音三卷。)郭象《注》三十三卷,三十三篇。(字子玄,河內(nèi)人,晉太傅主簿。內(nèi)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為《音》三卷。)李頤《集解》三十卷,三十篇。(字景真,潁川襄城人,晉丞相參軍,自號玄道子。一作三十五篇,為《音》一卷。)孟氏注十八卷,五十二篇。(不詳何人。)王叔之《義疏》三卷。(字穆囗,瑯邪人,宋處士。亦作《注》。)李軌《音》一卷。徐邈《音》三卷。*錄自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臺灣商務印書館刊行的《文淵閣欽定四庫全書》〈經(jīng)部·五經(jīng)總義類〉。
上引說魏晉南北朝的注莊子者,“其內(nèi)篇眾家并同,自余或有外而無雜?!笨梢姰敃r諸家注在內(nèi)七篇方面已經(jīng)取得了共識。而上引西晉崔讠巽注,說班固把〈齊物〉歸入外篇,明顯和魏晉內(nèi)七篇之分有不同,可見班固的說法并沒有被魏晉注疏家所接受。從這點上來看,《莊子》分內(nèi)、外,或內(nèi)、外、雜,是后來的歸類,不是《莊子》本有。且在魏晉南北朝時,注疏家大都僅分內(nèi)、外,少數(shù)的人分內(nèi)、外、雜三篇。今以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錄》所見,晉世注《莊》者有五家,向秀、崔讠巽二家注,將《莊子》分為內(nèi)篇、外篇,而無雜篇;司馬彪、郭象注有內(nèi)、外、雜三篇;其余未說明是否分篇。諸注家將《莊子》書任意以己意來區(qū)別篇章的情形,由北宋·碧虛子陳景元《南華真經(jīng)章句音義》,仍可見其一斑。陳景元在外篇、雜篇的劃分及次第上,和今本差異頗大。
北宋·碧虛子《南華真經(jīng)章句音義》所見《莊子》三十三篇之分篇次第為:內(nèi)篇:逍遙游一、齊物論二、養(yǎng)生主三、人間世四、德充符五、大宗師六、應帝王七。外篇:駢拇八、蹏九、胠篋十、刻意十一、繕性十二、說劍十三、漁父十四、讓王十五。雜篇:盜跖十六、在宥十七、天地十八、天道十九、天運二十、秋水二十一、至樂二十二、達生二十三、山木二十四、田子方二十五、知北游二十六、庚桑楚二十七、徐無鬼二十八、則陽二十九、外物三十、寓言三十一、列御寇三十二、天下三十三。其中十八至二十一章闕,據(jù)《南華真經(jīng)章句余事·分章篇目》補入*《正統(tǒng)道藏·洞神部·玉訣類·聽字號》,新文豐刊本第27冊91-94頁。。
今本《莊子》三十三篇之次第如下:內(nèi)篇:逍遙游第一、齊物論第二、養(yǎng)生主第三、人間世第四、德充符第五、大宗師第六、應帝王第七。外篇:駢拇第八、馬蹄第九、胠篋第十、在宥第十一、天地第十二、天道第十三、天運第十四、刻意第十五、繕性第十六、秋水第十七、至樂第十八、達生第十九、山木第二十、田子方第二十一、知北游第二十二。雜篇:庚桑楚第二十三、徐無鬼第二十四、則陽第二十五、外物第二十六、寓言第二十七、讓王第二十八、盜跖第二十九、說劍第三十、漁父第三十一、列御寇第三十二、天下第三十三。
兩相比較,陳景元三篇之區(qū)分,計內(nèi)七、外八、雜十八。內(nèi)七篇次第和今本相同。但在外篇、雜篇的劃分及篇章次第上,和今本差異頗大,其中陳景元歸入雜篇的在宥、天地、天道、天運、秋水、至樂、達生、山木、田子方、知北游等,今本歸入外篇;陳景元歸入外篇的漁父、讓王,今本歸入雜篇。且今本三十三篇計內(nèi)七、外十五、雜十,三篇的歸類數(shù)目,也明顯和陳景元本(內(nèi)七、外八、雜十八)不同??梢妰?nèi)、外、雜三篇之區(qū)分,及逍遙游等三十三篇章之歸屬及次第,諸家有別。這說明了《莊子》原書五十二篇,并未區(qū)分內(nèi)篇、外篇、雜篇,后來的注疏家各以己意歸類,并按內(nèi)、外,或內(nèi)、外、雜重新排定次序。雖然《莊子》各篇章的文字內(nèi)容,未遭更改,但排列次第及內(nèi)、外、雜之歸類,則已不再是《莊子》原貌。
又,《莊子》五十二篇,現(xiàn)存三十三篇,亡佚十九篇。在十九篇中,據(jù)陸德明《經(jīng)典釋文·序錄》引郭象說所見之篇名有:《閼弈》、《意脩》、《危言》、《游鳧》、《子胥》,共五篇,其余十四篇則連篇名亦佚。
莊子名周,是蒙地的人,蒙地在莊子的時代屬宋,所以韓非子稱引其書時,說他為宋人。莊周曾擔任過蒙地的漆園吏,也就是在蒙地督管漆事的官吏。他的好友為惠施,有弟子跟隨莊子學習。他和梁惠王、齊宣王、楚威王、齊愍王、宋元君、孟子、匡章、張儀等同時,年紀略小于孟子、張儀。關于莊子的生卒年,近世有不少學者加以考定,其中較詳盡者為錢穆,但諸說都雜有臆測。如以《莊子》書中所見的活動情形看來,他的活動期間及生卒年,大概在梁惠王至宋元君之間,生年應與梁惠王相近,死在宋元君在位期間,莊子應該是個八十歲以上的長壽之人。
《莊子》一書為莊子自著,不僅由郭店出土戰(zhàn)國晚期《語叢四》有《莊子·胠篋篇》殘簡、《韓非子·難三》引《莊子·庚桑楚》語,《莊子·天下篇》莊子自言“其書雖瓌瑋而連犿無傷也”,這些都足以證明《莊子》一書為莊子自著,在戰(zhàn)國時已流行。而西漢文帝時入葬的兩座漢墓出土殘簡:安徽阜陽出土《莊子》〈則陽〉、〈外物〉、〈讓王〉三篇殘簡,湖北江陵張家山M136號墓出土〈盜跖〉竹簡;再者《史記》司馬遷也說莊子“著書十余萬言”。這些出土文物及記載,都是莊子親自著書的有力明證。另外,從《莊子》書中各篇章所好用的詞句、習慣用語、典故等,各篇常相互沿承,且思想一致,由此看來,《莊子》書當成于一人之手,撰寫者為莊子。
各篇沿承的情形如《莊子·應帝王篇》說:“一以己為馬,一以己為牛?!薄肚f子·天道篇》也說:“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莊子·大宗師》說:“吾師乎!吾師乎!虀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薄肚f子·天道篇》也說:“莊子曰:“吾師乎,吾師乎!虀萬物而不為戾,澤及萬世而不為仁,長于上古而不為壽,覆載天地刻雕眾形而不為巧,此之謂天樂?!薄肚f子·齊物論》說:“可行已信,而不見其形,有情而無形?!薄肚f子·大宗師》也說:“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莊子》全書中這類的情形甚多。
至于《莊子·列御寇篇》載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莊子認為不應奪烏鳶以食螻蟻。此段記載,既是莊子將死,則無暇將此事載入書中,后人也有拿此段來駁斥《莊子》非莊子作。但這段記載也許是莊子學生所補入,也許是莊子自記與門人討論死后葬埋問題。再者,一書自寫成至流通,常有后人增纂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并不足以否定《莊子》書非莊子所作。
綜歸之,《莊子》一書十余萬言,以《莊子·天下篇》莊子自評其書看來,應皆是莊子自著,可能其間亦有極少部分,如莊子將死一段,為弟子所增補,或者亦是莊子自載其與弟子相討論之說,今已無法查證。又,《莊子》一書,原無內(nèi)、外篇之分,西漢淮南王劉安著書開始分內(nèi)、外、中三類,東漢班固將〈齊物論〉歸入外篇,《莊子》書分內(nèi)、外,疑自班固始。至魏晉南北朝而注疏家沿承班固說,將《莊子》書,或分內(nèi)、外,或分內(nèi)、外、雜三類。因而《莊子》書分為三類,應肇自班固,而定型于南北朝。
《莊子》原有五十二篇,因篇目及字數(shù)太多,且有些記載“言多詭誕,或似《山海經(jīng)》,或類《占夢書》,故注者以意去取?!庇捎谖簳x南北朝人,大都各以己意摘取篇章來注疏,僅有小數(shù)人如司馬彪、孟氏注解全書而已,因為這個關系,《莊子》全書便難以保存,更自郭象注三十三篇本流行后,五十二篇本也就逐漸亡佚不存了。
A Discussion on the Period of the BookZhuang-ziWritten by Zhuang Zhou and its Three Chapters (Inner, Outer and Miscellaneous)
XIAO Deng-fu
(Department of Application Chinese, National Taichu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ichung 404,China)
Zhuang-zi, who owns free personality,being broad-minded over space, time and thoughts, cannot be bound by life or death,wealth or poverty. The bookZhuang-ziwhich is equaly respected as Lao-zi's Tao Te Ching, did dominate academic thoughts of Taoism, and philosophical ideas of metaphysics in Wei and Jin Dynasties. The book also affected the formation of Zen of Buddhism in China,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of Neo-Confucianism. The influence ofZhuang-ziand his book is profound and lasting on future generations. Was Zhuang-zi's nation Song or Wei? Was his book true or false? How many chapters and documents got recorded in the book? All these problems have been still in hot debate. Today, with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and existing materials,Zhuang-zishould be from Song Dynasty who is the real author of the bookZhuang-zi. The three chapters (Inner, Outer and Miscellaneous) could be formed in the period of Wei, Jin,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which might follow the classification by Guo Xiang in Jin Dynasty.
Zhuang-zi; Inner and Outer Chapters; Guo Xiang
2016-02-20
蕭登福(1950—),男,臺灣屏東人,臺中科技大學應用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道教、佛教、易經(jīng)、先秦諸子.
B223.5
A
1008—1763(2016)04—005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