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劉旭東
(華北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河北唐山,063009)
?
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與啟示
張旭,劉旭東
(華北理工大學 管理學院,河北唐山,063009)
關鍵詞:梅貽琦;通才教育;高等教育;啟示
摘要:梅貽琦是我國著名的高等教育理論家和實踐家,他的“通才教育”、“大師論”和“教授治?!苯逃枷胍恢睆V為學者所探究。其中“通才教育”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其始終大力倡導并奉行的教育思想之一。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 17 年間,他奉行“通才教育”這一理念,對清華大學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開創(chuàng)了清華校史上的 “黃金時代”。梅貽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成為了高等教育的成功典范,對我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和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梅貽琦,字月涵 ,生于1889年,天津人,是近代以來中國著名的教育家。他在清華大學擔任校長一職長達17年, 給清華帶來了很快的發(fā)展,因此被譽為清華的 “終身校長”。他的教育實踐和教育理念,對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中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梅貽琦的一生謙遜寧靜,他在近五十年的教育實踐中 , 逐漸積累了許多深刻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 并以此為指導,深入到教育工作中。他的通才教育、教授治校和民主管理這三個主要的思想理念至今仍有重大的現(xiàn)實意義。其中“通才教育”的理念是梅貽琦教育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是他把中國的教育實踐與傳入的通識教育理念相結(jié)合而產(chǎn)生的思想成果,在通才教育思想的指導下 ,梅貽琦對清華大學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實踐 , 培養(yǎng)出了在各個領域都很優(yōu)秀的大師, 可以說他創(chuàng)造了清華校史上的 “黃金時代 ”。
一、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
梅貽琦在擔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這17年里,始終堅持將“通才教育”這一教育思想貫徹在教育過程之中,究其根源,梅先生“通才教育”思想有著深刻的背景。
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形成具有其必然性和急迫性。從歷史角度來講,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當時中國處于一個內(nèi)憂外患的境地:辛亥革命的勝利,并沒有使中國擺脫軍閥混戰(zhàn)。國內(nèi)政局變化莫測, 國外列強虎視眈眈。生產(chǎn)力低下,大學教育專業(yè)的局限性,使得大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很難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大量的勞動力閑置,中國的經(jīng)濟停滯不前。梅貽琦認識到,教育改革已經(jīng)刻不容緩。此時的境況堅定了梅貽琦實施“通才教育”改革的決心。二是梅先生曾在英美學習,國外的教育模式和理念對他產(chǎn)生了影響,這也是梅先生 “通才教育”思想的來源之一。
梅貽琦的通才教育思想是建立在他對 “個人”和“社會”的關系認識、大學觀以及知識觀的基礎之上的。首先,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使個人與社會和諧相處,追求共同發(fā)展和共同進步;其次,大學觀闡釋了大學內(nèi)部應該怎樣實施“通才教育”才能夠取得一定的成效;再次,如何理解對知識的性質(zhì)和價值這一問題,更多地影響了梅貽琦對通才教育中核心課程的設置和選擇。梅先生認為知識在結(jié)構體系中是密切聯(lián)系的,也是可以融會貫通的。
二、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內(nèi)涵
梅貽琦認為,大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應該培養(yǎng)通才。他曾經(jīng)說過:“ 明明德或修己工夫中之所謂明德, 所謂己, 所指乃一人整個之人格, 而不是人格之片段。所謂整個之人格, 即人至少應有知、 情、 志三個方面, 而此三方面者皆有修明之必要?!奔丛诮逃^程中,教育者僅僅一味去灌輸某種思想和知識,并不是引導啟發(fā)學生去自覺發(fā)現(xiàn)某種要領,所以學生在學習上并沒有取得應有的學習方法,得到的只有灌輸之效。另外,在強調(diào)通才教育發(fā)展的同時, 梅貽琦也提到了對于專門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性,“通識,一般生活之準備也, 專識, 特種事業(yè)之準備也。能識之用, 不只潤身而已, 亦所以自通于人也。信如此論, 則通識為本, 而專識為末”在培養(yǎng)通才與專才二者的關系上, 他認為大學的重心應在于通才而非專才, 專門人才應由大學的研究院、專門學校、或者社會事業(yè)機構去培養(yǎng),大學更適合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只有“通才教育”的思想得以實施,才能使學生達到知識淵博、人格完美的目的,才可以說是梅先生理想中大學需要培養(yǎng)出的真正意義上的 “通識者”。
三、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的實行及成效
在《蔡元培大學教育思想論綱》一書中,曾有對于“大學怎樣培養(yǎng)人才”這一問題做出的回答,即“聘好教師;建好課程;籌好教育經(jīng)費;購好圖書儀器;打好中學基礎”[10]。梅貽琦的通才教育思想也可認為是在蔡元培大師的教育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延續(xù)和補充。為了使“通才教育”辦學思想得以順利實行,梅先生在清華大學進行了長時間的改革和探索,采用了許多可行性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自出任教務長后, 梅貽琦開始以“通才教育”思想為教學理念。就任校長后,從辦學理念、 治校方針到學科發(fā)展、 師資建設、課程設置, 乃至校園文化,都滲透著其“通才教育”的思想主張。
梅貽琦的“通才教育”思想在當時是很獨特的一種見解和理念,外界對于他的教育思想也是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通才教育是“萬金油”教育,也有人說是對英美文化的"生搬硬套"。然而不管外界如何評論,梅貽琦始終堅持在清華大學實行“通才教育”。研究清華大學的通才教育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的改革。當時清華大學的課程有如下特點:
1設立通識課程,重視文理科互相滲透 文、理、法三個學院的學生入學以后的第一年不分院系、工學院的學生不分專業(yè)。一年級的所有學生都學習共同的必修課,到二、三年級才開始學習本專業(yè)的基礎課程,第四年開設少數(shù)專門的課程,以此加強文理科學生的專業(yè)互通性和融合性。
2十分注重基礎課程 此處所說的基礎課程,并不是如今我們所指的基礎課程。此處的基礎課程,包括本系基礎課程和外系基礎課程。目的是鼓勵學生多多選修自己專業(yè)之外感興趣的課程,擴充學生的視野,堅實學生的學識基礎。
3重視實踐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展開各種實踐課程,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完成,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和自主意識。
4對外語教學格外重視 學校大部分的學生都要求學習二外,除了中文、歷史、哲學等系之外,學生的試題和實驗報告都要求用英文來完成。除中文系之外,鼓勵其他系教師用英文作為課堂教學語言。
在梅貽琦看來,社會所需要的是“通才”,而非“專才”。所以清華大學在課程學分的制定過程中是以梅貽琦的辦學思想為指導,結(jié)合實際情況來設計的。選修課制須滲入必修課程之中,不過范圍略有限制。“梅貽琦采用了在必修課基礎上加強選修課制的教學模式, 在課程結(jié)構上提出了必修課、 選修課匹配、 協(xié)調(diào)的實行方案。在大學里,大部分的必修課都集中在一年級,小部分在二年級, 三四年級幾乎不再設置專業(yè)必修課?!边x修課課程都是由學識淵博,經(jīng)驗豐富的教授去講授,因為只有他們?nèi)ブv授這些范圍寬泛,內(nèi)容多,系統(tǒng)性強的必修課,才能最大限度地給學生以最大的啟發(fā)。另外,院校開設課程較多,而且允許學生除了學習必修課程之外,可以跨系選課。這樣既滿足了學生們不同的興趣愛好,擴展了不同專業(yè)學生的知識視野,也使得學生的課余生活更有意義。如此一來,不僅學生的自由選擇權利得以保證,教師的教學積極性也得到很大程度地提高,同時也營造了和諧的校園文化風氣,對于學生和教師都是雙贏的舉措。
正如梅貽琦所說,“所謂大學者,非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币凰髮W教育的成功與否,優(yōu)秀教師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梅貽琦重視學術研究,重視人才教育,重視教師自身的素質(zhì),而高校若想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聘任多方學識淵博、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是關鍵,對于教師教授的待遇也必然會有所提高,所以他采取了聘請名師,提高教師教授待遇,實行休假進修和研究制度等方法去招攬賢才。如此一來,大批的優(yōu)秀教師資源被引進清華,在梅貽琦校長的帶領之下,教師們定期培訓、進修,積極進行學術研究和交流,師資力量愈發(fā)強大,形成了清華大學學術發(fā)展的一座“靠山”,同時,卓爾不群的教師隊伍也對學子們產(chǎn)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良好的校園文化可以更加凸現(xiàn)高校素質(zhì),完善大學“教育人、培養(yǎng)人、塑造人”的職能,使學生能夠得到陶冶情操、愉悅身心的效果。因此,校園文化建設、良好環(huán)境的營造,都是通才教育實施過程中值得一提并加以重視的問題。梅貽琦在清華大學擔任校長期間,多次強調(diào)校風在人才培養(yǎng)中的重要地位,并一直鼓勵學術交流,倡導學術自由,支持學生積極舉辦或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環(huán)境。他還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將知識和技術結(jié)合。此外,梅貽琦增加教研設備,強調(diào)接受教育和能力鍛煉是不可分割的。
四、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
現(xiàn)代教育之所以越來越受到重視,就是因為它提出了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這一目標并在不斷實踐。當前多數(shù)高校對于“通才教育”十分看重,但是實踐效果不盡如人意。在研究梅貽琦先生的大學通才教育思想的基礎上,結(jié)合當今高校的改革現(xiàn)狀,不難發(fā)現(xiàn),如今我們高校進行的通識教育改革實質(zhì)上是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主張的延伸,因為時代背景環(huán)境等的不同,兩者在表面上存在差異,但仔細分析之后,我們可以得到許多關于高校發(fā)展的相關啟示,他所闡述的高等教育中存在的規(guī)律性問題,也對如今的高等教育發(fā)展起到一定的借鑒作用,例如:
1開設德育課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zhì)。
2注重文理結(jié)合,優(yōu)化課程設置。培養(yǎng)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和系統(tǒng)的文化知識結(jié)構。
3拓寬選修課范圍,重視體育鍛煉。所謂人才,首先要具備的素質(zhì)就是健康的體魄。
4增加教研設備,為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條件。
1強化教師隊伍的素質(zhì),定期培訓,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
2提高優(yōu)秀教師教授的待遇,提高教師科研能力。
3加強教師對于所教授課程的認知度,鼓勵創(chuàng)新,對學生嚴格把關。
4合理利用教研設備,引導并激發(fā)學生的科研熱情。
回顧近代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片面強調(diào)相關專業(yè)知識的灌輸,不重視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高,甚至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衡量學生優(yōu)劣標準的教育體制,已然不適應如今教育發(fā)展的趨勢,對那些創(chuàng)造性人才的發(fā)展也造成了阻礙。所以,當今改革之要務,就是要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而在此背景之下,“通才教育”的思想模式也愈發(fā)值得被重視和延續(xù)。
參考文獻:
[1]封連武.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論略.泰山學院學報,2006 (1):116-117.
[2]吳洪成,甘少杰.現(xiàn)代教育家梅貽琦的通才教育思想與實踐.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55-62.
[3]龔金平.我國大學通識教育的實施現(xiàn)狀與反思.黑河學刊,2011(3):92-93.
[4]王義寧,王虹.淺論梅貽琦通才教育思想的文化取向.肇慶學院學報,2008(1):79.
[5]黃濟,王策三.現(xiàn)代教育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0-194.
[6]黃延復.梅貽琦教育思想研究.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4:47-50.
[7]黃延復.梅貽琦與清華大學.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5:54-55.
[8]黃延復.清華的校長們.北京:中國經(jīng)濟出版社,2003:48.
[9]劉述禮,黃延復.梅貽琦教育論著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122.
[10]王玉生.中國教育思想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6:147-150.
[11]高偉強,余啟詠,何卓恩.民國著名大學校長.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70.
Abstract:Mei Yiqi is a famous theorist and practitioner of higher education, his "General Education", "Master Theory" and "" Professorial Governance" have been widely thought by scholars to explore. The "liberal education" is the core of his educational ideology and it is a strong advocate of education that he always thought and pursued. In his 17 years in Tsinghua University, he pursued the "liberal education" concept, Tsinghua University conducted a series of reforms, creating a histor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golden age." Mei Yiqi's "general education" thought becomes a successful model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i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Mei Yiqi's Thought of Liberal Education and Its Enlightenment
ZHANG Xu, LIU Xu-dong
(College of Management,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ngshan Hebei 063009,China)
Key words:Mei Yiqi; liber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enlightenment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708(2016)01-005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