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瑞
摘要: 《中國古代家訓》一書匯編了曾國藩家訓、顏氏家訓、放翁家訓、龐氏家訓、聰訓齋語等共九篇家訓,本文從讀書立德、節(jié)儉持家、刻苦學習、慎于擇友、厚重有恒等方面分析了中國古代家訓對現(xiàn)代教育的啟示,家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包含著深刻而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經(jīng)驗,非常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研究和學習。
關鍵詞:家訓;德育教育;慎獨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0475(2016)02-0060-02
我國古代的家訓是封建士大夫教誨其后代子孫立身處世的教育讀本,是我國古代文獻中的一個特別門類?!吨袊糯矣枴芬粫鴧R編了曾國藩家書、顏氏家訓、放翁家訓、龐氏家訓、聰訓齋語等共九篇家訓。其中《曾國藩家書》和《聰訓齋語》這兩個家訓乃是集儒家教育理念之精華,同時結(jié)合自身實際總結(jié)的教育理論和教育經(jīng)驗非常值得我們現(xiàn)代人研究和學習,對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也有重要的啟示。
曾國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體現(xiàn)在他寫給兒子紀澤、紀鴻以及其他家人的家書中。曾國藩的家書,共有330多封,是歷史上家書保存下來最多的一個。全書分為治家類、修身類、勸學類、理財類、濟急類、交友類、用人類、行軍類、旅行類、雜務類,共10大類。曾氏家族向來治家很有章法。曾國藩受家風熏陶,對子弟也要求極嚴,并諄諄加以教誨。他的家庭教育指導思想中,有許多可取之處。諸如在教子弟讀書、做學問、勤勞、儉樸、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繼承和發(fā)揚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
《聰訓齋語》作者張英,字敦復,號樂圃,清安徽桐城人,一六三七年出生,一七0八年去世。康熙六年考上進士,授編修官,歷升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居官勤儉謹慎,對民生疾苦、四方水旱知無不言,深獲皇上倚重。著有《恒產(chǎn)瑣言》、《聰訓齋語》,諄諄以務本力田、隨分知足告誡子弟。張英的《聰訓齋語》也是曾國藩在家書中屢次提及的家訓經(jīng)典著作?!堵斢桚S語》原來的篇幅十分凌亂,雖然在稿末也自訂了綱目,但細察其內(nèi)容,可以將其分為如下內(nèi)容:一是立品篇,含謹言語、戒嬉戲、慎威儀、能容讓四目;二是讀書篇,含溫經(jīng)書、習詩文、練字體三目;三是養(yǎng)身篇,含淡飲食、謹起居、保精神三目;四是交友篇,含簡交游、慎擇友二目;五是怡情篇,含植花木、賞山水、識管弦三目;六是持家篇,含節(jié)用度、善待人、睦兄弟三目;七是會心篇,含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三目。堪稱綱舉目張,有條不紊。 《聰訓齋語》是作者辭官歸隱后所作,我們可以從他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與成熟的處世智慧中得到很多啟示。
中國古代家訓著作中涉及的教育理念非常豐富,總結(jié)起來,主要有這么幾個方面對我們現(xiàn)代教育有重要啟示:
一、讀書立德
曾國藩在其家訓中強調(diào)讀書的首要目的是要立德、明理。其次才是學習技藝。曾國藩在家書中對兒子曾說:凡人多指望子孫做大官,但我不愿意你去做大官,但愿你能成為讀書明理的君子。凡是富貴功名,都是命中注定,一半在人力,一半靠命運。唯有努力向圣賢學習,是可以由自己做主,和天命不相干的。曾國藩總結(jié)的讀書立德的四個方面是:慎獨則心安,即一個人心里沒有什么可以羞愧的事,那就會心懷坦蕩舒泰,感到快樂和平和,這是人生第一條自強的道路,快樂的法則,也是守身處世的首要事務;主敬則身強,曾國藩教育子孫,無論人數(shù)多少,事情大小,都能一一講究恭敬,不敢怠慢,那么身體就會一天天強健起來;求仁則人悅,孔子教導人最重要的莫過于“求仁”,其中最懇切的莫過于“欲立立人,欲達達人”這幾句。曾國藩解釋說讓天下的人都能夠自立而且通達,即使沒有得到萬眾贊譽的美名,人們豈有不對你心悅而歸附的呢;最后是習勞則神欽,曾國藩教育子女,勤則長壽,逸則早夭。勤則有才就會受到重用,逸則無能就被唾棄。勤則博濟眾民而得到大家贊賞,逸則無補于世而為時所棄。所以君子要想為人神所共同贊許,最好的方法莫過于習于勞苦。曾國藩在家訓中最重視的就是對子女德行的培養(yǎng),在他的家書中對子女的言行舉止都提出了細致的行為規(guī)范,時常叮囑,用心良苦?!堵斢桚S語》中第一篇就是立品篇,張英在開篇就提出:品格是一個人隨身攜帶的一封最好的介紹信。而品格的形成,必然是在人與人之間架構起來的。 所謂“誠于中,形于外”,一個人內(nèi)在的修為,常不經(jīng)意的會表現(xiàn)在他的言行舉止上。張英在立品篇中還提出四個方面的要求,即謹言語、戒嬉戲、慎威儀、能容讓。
而現(xiàn)代教育中,一些家長和老師過于重視孩子的智能培養(yǎng),而忽視了德行教育。往往認為讀書的目的就是學習知識和技能,把讀書的立德功能忽視了。同時我們現(xiàn)代教育的課程體系中,對道德的教育往往流于說教,沒有真正觸動被教育者的心靈。并且,由于受到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道德教育尤其成為教育的難題。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榜樣作用在減弱,所謂言傳不如身教,道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共同參與和配合。一個沒有原則無所敬畏的人是可怕的,同樣一個沒有道德觀念和敬畏之心的民族也是沒有未來的。
二、刻苦學習
在中國古代家訓中,幾乎沒有一部家訓不教導兒孫要發(fā)奮讀書,刻苦學習的?!额伿霞矣枴酚么罅繉嵗C明了讀書的重要意義,認為“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辈⒂霉艜r和當時許多勤奮學習的典型實例來激勵兒孫。陸游也遺訓后人一些家訓的作者還指出少年兒童的記憶力強,學習效果遠勝于成年之后,因此必須及早對兒童實行嚴格的教育,包括智育和德育兩個方面。而《聰訓齋語》中不僅強調(diào)了刻苦學習的重要性,還對讀什么書以及讀書的方式方法做了詳盡的介紹說明,例如他提到讀書的環(huán)境要窗明幾凈,讀書的心情要神寧氣靜,讀書的要訣是把握重點,讀書的方法是:讀書之前要選、讀書之時要透、讀書之后要溫;至于作文的方法是:作文要多,臨文要熟,寫文要工,可見張英希望子孫讀好書的良苦用心。
刻苦學習的重要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我們現(xiàn)代教育對刻苦學習也是非常重視的,中國古代家訓的作者往往都是名人世大夫,可謂是功成名就,但對子女的教育仍然非常嚴格,尤其強調(diào)刻苦勤儉,這對我們現(xiàn)代的家庭教育也是有重要啟示的。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代的一些官二代、富二代由于父母的放縱,最后沒有成才反而走向淪落。
三、節(jié)儉持家
歷代家訓都諄諄告誡后人要厲行節(jié)儉,“始于儉,卒于奢,自然之理也”,曾國藩在家書中說:我當官二十年,不敢稍稍沾染上一點官場上的習氣,飲食起居方面還保持簡樸作風。凡是仕宦家庭,從簡樸變成奢侈容易,由奢侈返回簡樸就難了。因為生活過于奢侈,超過了家庭的經(jīng)濟承受能力,入不敷出,就得借債,受到高利盤剝,弄不好就要破產(chǎn)。至于非法受到獲得的財富,以維持龐大的開支,更是危亡之道?,F(xiàn)在由于物質(zhì)生活水平提高了,許多家長認為沒有必要再提倡節(jié)儉了,炫富,比吃比穿則隨處可見,熟不知,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是永恒不變的道理,誰能給子孫掙個金山銀山用不盡吃不完呢?同時勤勞節(jié)儉也是對少年兒童意志力的一種磨練,“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蔽镔|(zhì)上過于豐富,則往往會消磨人的意志,所謂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就是這個道理。
四、慎于擇友
古人十分重視朋友的選擇,《顏氏家訓》指出: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與款狎,熏漬陶染,言笑舉動無心于學,潛移暗化,自然似之。楊繼盛告誡兒子,老成忠厚,肯讀書、肯學好的人,你就與他肝膽相照,語言必信,逐日與他相處,你自然成個好人,不入下流也?!堵斢桚S語》中提出“簡交游”就是要交往的朋友盡量簡單化,勿使龍蛇雜處;“慎擇友”則是謹慎選擇,不因夸示己能而廣交,不為逞揚己行而濫交。如對方非己所熟知,或己之朋友所熟知者,則暫不深交;其興趣或從事行業(yè),非自己所熟知之領域的人,則不廣交。如此則朋友是真正的朋友,而不是徒托空名而已;這么一來,吃虧上當遭騙受累的機會,也將大大的減低了。以讀書人而言,首當交友的對象,亦應是讀書人。這樣就可以在學業(yè)德行識見操守志節(jié)上多所砥礪勸勉,共求進步;但仍須善加簡選,凡素行欠缺,涵養(yǎng)羞澀,誠信不足的人,都必得敬而遠之,勿去招惹。在現(xiàn)代教育中,也要教會孩子選擇朋友,正如顏之推所言,青少年,心性未定,朋友會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作用,朋友的選擇關系到孩子的未來。古人對朋友的慎重選擇,值得我們借鑒。
五、厚重有恒
曾國藩在家訓中特別強調(diào)了,做人做事要有恒心,曾國藩在家書中稱自己一生中志向幾經(jīng)改變,這是沒有恒心的最大方面,內(nèi)心感到十分羞愧,曾國藩強調(diào)做人也好,做學問也好貴在有恒。同時他強調(diào)行為舉止不能輕浮,要穩(wěn)重。曾國藩在家書中對兒子的為人處世、言行舉止、讀書寫字等方方面面都用心教導,并結(jié)合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細致入微,用心良苦。他這種對家庭教育的關切和用心,也非常值得我們現(xiàn)代家庭教育所學習。
《中國古代家訓》還在家庭倫理道德方面對子孫提出了一些要求,如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等,也值得我們現(xiàn)代教育借鑒。雖然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環(huán)境和古代相比有了很大變化,但是家訓作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包含著深刻而豐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經(jīng)驗,許多地方表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傳統(tǒng)美德,這些都對我們的家庭教育和青少年的立志成才有非常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翁福清,周新華.中國古代家訓 [M].北京:中國國際 廣播出版社,1991 .
[2]陳書凱.曾國藩家書 [M].北京:藍天出版社,2006.
[3]張英.父子宰相家訓:聰訓齋語澄懷園語 [M].合肥: 安徽大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褚永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