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輝,左苗苗,蘇彩云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
西方大學科研理念與實踐演變探析
卞輝,左苗苗,蘇彩云
(江蘇師范大學,江蘇 徐州 221116)
[摘要]從歷史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大學的科研理念與實踐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科研活動的嘗試、科研職能的確立、科研的實用主義取向、科研的技術主義路線與科研的產業(yè)主義轉向。在不同時期,大學的科研實踐都有著不同的性質和范圍,與經濟增長和社會發(fā)展的關系也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和趨勢。準確把握大學科研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關系和尺度,合理而有效地開發(fā)與利用大學的科研職能,對當今高等教育乃至整個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學科研理念與實踐演變
[DOI]10.13980/j.cnki.xdjykx.2016.05.024
在西方大學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長河中,大學的科研理念與實踐也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呈現(xiàn)出了一定的特點和規(guī)律,歸結起來主要可以概括為:科研行為嘗試的萌芽期、科研職能確立的初創(chuàng)期、科研實用主義的強化期、科研技術主義的拓展期與科研產業(yè)主義的轉型期五個階段。
一、科研活動的嘗試:19世紀以前
在19世紀以前,許多引起工業(yè)革命的科學發(fā)現(xiàn)和技術發(fā)明還基本游離于大學之外,與大學還沒有什么必然的聯(lián)系。“大學內部尚未建立直接促進知識發(fā)展的專門組織或機構,大學教師的研究活動屬于個人行為,教師沒有明確的研究職責。在大學里,研究活動從屬于教學,其價值體現(xiàn)形式是作為教學的預備性、保障性活動并直接服務于教學”[1]。但也有很多史實和大學實踐可以表明,這一時期的大學已經萌發(fā)了科學研究的思想和活動,特別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為之后的大學正式開展科學研究、倡導學術自由等奠定了初步的基礎。自中世紀大學建立到文藝復興之前,大學一直嚴重受制于宗教神學,保守主義盛行,大學課堂幾乎被經驗哲學所壟斷,幾乎拒絕一切的新思想和新知識,此時的大學是嚴重落后于時代發(fā)展要求的。即便到文藝復興時期引進了人文主義的“新知識”以后,那些具有人文主義特色的研究也只能在大學之外開展和進行。不過,盡管文藝復興時期大學對自然科學及其研究的貢獻微乎甚微,但它起碼還是“將科學從千余年淪為神學婢女的地位中解放出來,導致了近代科學的誕生,為大學最終引入自然科學和確立科學研究的職能創(chuàng)造了條件”[2]。再到宗教改革時期,歐洲建立了一批新教學校,其中有些新教大學比較熱衷于自然科學研究,相繼開展了一些科研活動。英國的哈里奧特(Thomas Harriot)和托波(Nathaniel Torporley)在大學里曾專心研究數學和天文學,巴洛(William Barlow)專心研究磁體,還有些專家開設了天文學、地理學和航海學等方面的講座。意大利新教大學帕多瓦大學還成為當時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哥白尼曾在那里學習與鉆研,伽利略在那里開展并完成了大量的科研工作。
到了十七八世紀,歐洲的傳統(tǒng)大學日漸衰落,各國在高等教育領域進行了小范圍的改革,其中某些科研活動也在大學里初露端倪。近代科學革命使得整個社會對科學產生了興趣,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設立了一些自然科學的教授席位,開設了一些近代科學講座,還出現(xiàn)了由英國威爾金斯(John Wilkins)發(fā)起、組建的科學家團體。團體中的成員,“他們不僅進行科學發(fā)明,而且從事工藝技術的研究,并將研究的進程和結果用書信的形式向歐洲大陸傳播”[3]。后來這些團體成立了以“促進有關自然和所有實用工藝的知識”為宗旨的“皇家學會”。而此時的德國,非常值得一提的是哈勒大學和哥根廷大學的改革。哈勒大學尊重學術自由之風,發(fā)展了現(xiàn)代哲學與科學,它被認為是創(chuàng)造性科學研究的基地,甚至還成為18世紀德國最重要的大學和歐洲最嚴格的研究機構。而后起的哥根廷大學既創(chuàng)辦了大學圖書館和科學學會,注重吸納、優(yōu)待和重用一流的學者,還提供大量裝備優(yōu)良的天文臺、解剖示范室、大學醫(yī)院和古物博物館等科學實驗設備與場所,為教授們開展獨創(chuàng)性的研究提供優(yōu)質條件。此外,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德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個用于學者研討的習明納(Seminar)。同時期的俄國,為減小與西歐國家科技文化之間的差距,不僅建立了具有俄國特色的教學科研機構——科學院,積累了發(fā)展科學研究的經驗,培養(yǎng)了一批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才,同時也推動了具有新興科研理念的莫斯科大學的創(chuàng)建進程。莫斯科大學的創(chuàng)辦者羅蒙諾索夫認為,大學是“一個研究科學的場所”,是提供“人的生活中所需要的各門學科,啟發(fā)學生學習智慧,拓寬他們視野的機關”[4],要將教學和科研有機結合起來。
二、科研職能的確立:19世紀初——19世紀70年代
19世紀早期,科研和教學相統(tǒng)一的原則首先在德國確立。自從柏林大學于1810年成立,并開始嘗試教學與科研相統(tǒng)一的模式以來,大學教師和學生便有了正當理由創(chuàng)造新知識和探求真理。本大維在所著《學習的中心》一書中說:“直到19世紀70年代止,德國大學事實上是全世界學生能獲得如何進行科學研究的唯一的大學?!睆?9世紀20年代開始,德國大學逐步開始建立起開展有效科研的基礎。在洪堡原則確立以來,學術上對科研的承諾已經發(fā)展成為大學的一種主要職能,德國的大學系統(tǒng)也逐步發(fā)展成為國際上持續(xù)把科研作為高級教學和學習之基礎的典范。在科研理念上,美好的洪堡理想是帶有人文主義色彩的。自由探究并不是完全沒有拘束的,它應該放在寬宏的人文主義關懷之內,“通過探究來教育能把德國文化舉到新高度的有知識和全面發(fā)展的人”,“尋求真理應該和帶來符合準則的生活雄心壯志結合起來?!蹦鞘且环N科學和教學的統(tǒng)一、科學和教養(yǎng)的統(tǒng)一、科學和啟蒙的統(tǒng)一。
然而這一時期的德國大學在實際的具體科研實踐和操作運行中,卻并沒有完全堅持洪堡那種“為探究而探究,為學術而學術”的理想和原則,也沒有體現(xiàn)出某種人文主義關懷,而是走向了經驗的功利主義。在這一功利主義的科研實踐中,主要依托于三種形式:依靠講座控制與監(jiān)督的研究所、教學-科研實驗室和教學-科研研討班。在研究所里,有著德國眾多偉大的講座教授,他們站在德國文化頂峰,是被國際公認的以科研為基礎的高等教育領袖。德國化學家利比希于1826年組建教學-科研實驗室,這所實驗室在交給現(xiàn)有知識的同時還創(chuàng)造新知識。利比希并沒有吸收洪堡思想,而是在實際經驗中巧妙地隨機應變,逐漸使得科研充滿了經驗主義和功利主義。另一方面,在此時期,以科研為方向的研討班成為發(fā)現(xiàn)、培育和訓練科學才能的另一種制度,為推進一個學科新方法的產生創(chuàng)造了環(huán)境。1834年,諾依曼(Franz Neumann)在柯尼斯堡建立了一個數學—物理研討班。在這種研討班里,教學與科研緊密結合,學生和教師共同探討問題,進行測量的練習、實習,設計并革新需要的儀表。學生既是科研訓練的對象,同時又是科研的執(zhí)行者,逐步形成了“一套有特色的調查研究的技術”。這種德國的“純學術研究”模式一直持續(xù)到19世紀70年代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建立。
三、科研的實用主義取向:19世紀70年代——二戰(zhàn)以前
1876年,美國借鑒了德國大學的經驗和模式,創(chuàng)辦了重視科研與研究生教育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建立了一個具有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正規(guī)的研究生教育機構,創(chuàng)辦了研究生教育制度。霍普金斯大學指明了一條“把學校界定為一所以科研為中心的大學”的道路。“把科學研究放在首位,把目標定位為促進科學進步,幫助獻身于科學的青年學者們成長”[6]。由此,大學的科研職能得到更進一步的強化,最后以制度的形式被確立為大學的一大職能。繼而,英、法等國的大學也受其影響,逐步確立并保證了科學研究在大學中的應有地位。在這一時期,以德國的柏林大學為中心,大學的科研職能全面輻射到了歐美各個發(fā)達國家,并得到世界多數國家的普遍認同和重視。
不像德國大學那樣,美國大學在相當長時間內還只是處于“國家經濟生活邊緣”,許多科研實踐和活動只是在小型實驗室和學者書齋里進行,科研選題也主要取決于學者自身的研究興趣。20世紀初,美國進一步向德國學習,不斷支持和強化大學的科研職能和研究生教育,逐步建立了一批以研究生院為科學研究基礎的研究型大學,并迅速發(fā)展成為對世界產生重要影響的一流研究型大學。同時,自贈地學院的興起、威斯康星思想的傳播以及美國范·希斯明確提出“教學、科研和服務”都是大學的主要職能以來,大學的職能論在洪堡“教學與科研統(tǒng)一”的理念上,又向前推進了一步。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美國大學的科研資助來源廣泛,大學科研撥款的渠道也越來越多樣化,來自院校自身、聯(lián)邦和州政府以及私人贊助者的大量科研資金,為構建新式的科研實驗室和圖書館、購置各種科研設備、吸納各類科研人員、給科研項目以及研究生補助金和科研獎金等提供了大量的經費支持。大批的科研工作者和教師可以專心地投身于各類科研項目和活動中,不斷創(chuàng)造新知識,發(fā)明新技術,推動科技和社會的繁榮與發(fā)展。
四、科研的技術主義路線:二戰(zhàn)以后——20世紀70年代末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和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很多國家的大學、技術學院和工商業(yè)界都聯(lián)合起來全力為戰(zhàn)爭服務,當時英國幾乎所有的大學和學院都參與了各種可以服務戰(zhàn)爭的實用科技和武器裝備研究,大學與工業(yè)界的聯(lián)系異常緊密。兩次世界大戰(zhàn)讓各國認識到了高等科技教育的重要性,各國在恢復、重建和調整高等教育的發(fā)展中,在規(guī)劃未來高等教育發(fā)展藍圖中,大都凸顯了對高等科技教育的重視,都制定了一系列促進科學研究和科技創(chuàng)新的教育政策和制度。這一時期的大學科研職能不論與洪堡時代相比,還是與戰(zhàn)前那段時期相比,在內涵與外延上都有了極大的拓展與提升,其在促進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作用上也越來越受重視。越來越多的大學在戰(zhàn)后不再固守“純學術研究”的傳統(tǒng),開始重視大學的應用研究。
法國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開始將應用研究提上日程,法國大學在開展基礎研究的同時,大力加強對應用研究的部署和投入。受二戰(zhàn)影響比較小的美國相對而言情況比較特殊,在戰(zhàn)時不僅大力發(fā)展了科研,研制了原子彈、雷達和盤尼西林等重要科技產品,還勾畫出了大學與政府在科研合作方面的藍圖。二戰(zhàn)后美國的高等教育規(guī)模不斷擴大,進入了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這一時期的大學與外界關系緊密,“不僅更加依賴各級政府,同時也更加廣泛地服務于周圍社會”[7]。大學在與各類工業(yè)公司合作與聯(lián)系中形成了諸如“硅谷”等科學園、科學工業(yè)中心和大學-工業(yè)中心,同時培養(yǎng)了大批高級專門人才。許多研究型大學逐步演變成為學科眾多、規(guī)模巨大、目標和職能更為多樣、組織十分復雜的巨型大學(multiversity)。
五、科研的產業(yè)主義轉向:20世紀80年代至今
20世紀80年代以后,高等教育領域掀起了一場大變革,其中歐美等發(fā)達國家的部分研究型大學重新開創(chuàng)了一種與眾不同的大學組織模式——創(chuàng)業(yè)型大學。有人將此變革稱之為學術資本主義(academic capitalism)或學術創(chuàng)業(yè)主義(指“大學組織或教師個人為獲取外部資金所表現(xiàn)出的市場行為或類似市場的行為”)[8]。一旦知識成為資本,學者成為學術資本家,大學就變得越來越像企業(yè),大學里的教師就越來越像是它的雇員或者企業(yè)家。在學術資本主義的背景下,大學及其科研活動將與市場走得更近,與企業(yè)界和工商界聯(lián)系更加緊密,也更能夠加倍創(chuàng)造知識和技術,開拓市場。大學在經營理念上開始走在科學和技術的前列,更加關注市場和經濟效益,更加傾向于研究那些能夠為其帶來巨大利益的應用學科,而逐漸忽視短時間內難見成效的基礎學科。學術人員也不再僅僅出于對真理的追求和對學術的興趣而開展研究,從而拉大了學科之間的差距,增加了不同學科研究人員之間的矛盾,扭曲了大學的本真與責任。
在資源依賴理論的影響之下,“為了保持或擴大資源,大學教師不得不去競爭那些與市場聯(lián)系緊密的外部資金,從事那些應用性的、商業(yè)性的、目標明確的研究,把自己看作是出售知識和勞務的小商人,把自己所從事的研究逐漸看作是與所在院校無關的事情,更多關注自己的私利而不是社會公益”[9]。他們已經無暇專注因好奇心或興趣而驅動的研究,總是忙于撰寫各種各樣的項目申請書和報表,奔走于諸多場合,尋找各種途徑去獲取項目資助和外部資金。他們當中有些人甚至還要同時負責好幾個項目的策劃與管理,根本無暇獨立思考,去堅持自己的學術信仰和旨趣。而且,在效益驅動和利益最大化的市場規(guī)則的引導下,一項本來很有意義與價值的研究項目,卻往往會因為時間周期過長或未來市場前景的不確定而遭受延遲甚至撤銷。追求真理、探尋本質的研究旨趣由此開始消亡。
綜上所述,從西方大學科研理念與實踐的歷史考察中,可以看到一個較為明顯的歷史演變與發(fā)展脈絡。從19世紀以前大學初涉科研活動的萌芽期,到1810年洪堡大學確立大學科研職能的初創(chuàng)期,到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建立及之后科研職能不斷拓展的強化期,最后到20世紀80年代之后的科研產業(yè)主義時期,大學逐漸地從社會的邊緣走到了社會的中心,如今已成為各國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加油站和助推器,成為各國增強國際競爭力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的根本保障。如何準確把握大學科研活動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關系與尺度,有效地開發(fā)和利用大學的科研職能,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是高等教育乃及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和問題。
參考文獻:
[1]王東春.大學科研職能的歷史考察[D].北京:中國科學院博士學位論文,2006:17.
[2] 賀國慶等.外國高等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82.
[3] 殷企平.英國高等科技教育[M].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5:4.
[4] N.葉留金.蘇聯(lián)高等學校[M]. 張大恩等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3:63.
[5] 伯頓·克拉克.探究的場所[M].王承緒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22.
[6]譚勝.美國大學科學研究發(fā)展的歷史分析——政府與大學關系的視角[D].北京: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9.
[7]黃福濤.外國高等教育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335.
[8]Sheila Slaughter,LarryL.Leslie. Academic Capitalism: Politics,Policies and the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M].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7:7-8.
[9]Oili-Helena Ylijoki,Entangled in academic capitalism A case-study on changing ideals and practices of university research[J].Higher Education,2003:320.
(責任編輯:劉爽)
The Study on Evolution of Ideas and Practice of Western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BIAN Hui, ZUO Miaomiao, SU Caiyun
(JiangsuNormalUniversity,Xuzhou,Jiangsu221116,China)
Abstract: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estern university, the evolution of university's scientific research ideas and practice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periods: ?the attempt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unction, the pragmatism orient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the technical rou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industrialism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 nature and scope of the practice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differ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economic growth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lso present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s.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 between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how to reasonably and effectively develop and utilize the function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are very important to nowadays higher education and even the entir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Key words:the university scientific research; idea and practice; evolution
[收稿日期]2016-01-08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學一般項目“反思與重建:中國現(xiàn)代大學德性研究”(BIA130083);江蘇高校優(yōu)勢學科建設工程江蘇師范大學教育學資助項目(PADA);江蘇師范大學校級重點項目“基于場域理論的大學生學習自由研究” (項目編號:2015YZD002)。
[作者簡介]卞輝(1990-),女,江蘇連云港人,江蘇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學。左苗苗(1987-),女,山東棗莊人,江蘇師范大學教育學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課程與教學論。蘇彩云(1988-),女,陜西府谷人,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研究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中圖分類號]G5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16)05-01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