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陽(遼寧水利職業(yè)學院)
大學生身體素質下降成因分析與對策研究
孫陽
(遼寧水利職業(yè)學院)
大學生體質持續(xù)下降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和擔憂的問題。從社會、家庭、學生、學校方面對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進行分析討論,并針對影響原因提出相應對策。
大學生;體質下降;原因;對策
教育部公布的《2014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中國青少年體育發(fā)展報告(2015)》顯示,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總體有所改善,但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xù)呈現(xiàn)下降趨勢;根據(jù)國家體育總局和教育部發(fā)布的國民體質監(jiān)測結果顯示,大學生身體素質下滑仍在繼續(xù)。十多年學校體育帶給大學生的并不是體育文化素養(yǎng)的提升,也沒有樹立終身體育的意識,相反的是“軍訓病”“顧替跑”“猝死”等大學生身體素質不斷下降的尷尬境遇。老師依然是以前的老師,教學方法更科學,場地器材更完善,國家出臺政策更支持體育教學發(fā)展,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情況?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原因。
1.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社會因素
“唯分是舉”和身心發(fā)展的錯位,這是一個社會教育的導向問題。衡量學生的主要標準是分數(shù),學生成為考試機器,沒有體育考試就不重視體育,形成了重智育、輕體育的思想。這樣的導向使體育課受到了很大沖擊,不顧學生身體健康,強行擠占學生體育鍛煉時間,或采取“放羊式”教學,使學生無法養(yǎng)成鍛煉身體的習慣。即便是到了大學階段還是難以消除這種看法,這種認識已經形成了一種慣性,要改變它并非一朝一夕就可解決。
2.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家庭因素
大學生大多數(shù)成長于獨生子女家庭,家庭過分地把孩子置于家長的控制下,容不得孩子有一點閃失,體育老師們上課也是如履薄冰,因為怕出意外,連跑步比賽也叫學生“跑慢點”,較大強度的體育課不得不改為休閑課。
3.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自身因素
學生對體育鍛煉認識嚴重不足,健身意識淡薄,未養(yǎng)成鍛煉習慣?,F(xiàn)在大學生雖然對體育鍛煉對增強體質健康的作用持積極態(tài)度,但在實際生活中又缺乏積極參與體育鍛煉的意識和行為動機,只有極少數(shù)學生能夠在一定時期內主動進行體育鍛煉。長期的重智育、輕體育的錯誤認識造成了大學生沒有建立正確的健身觀和體育觀。
4.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主要學校因素
(1)體育場地器材捉襟見肘
運動場地和器材是保證大學生鍛煉、增強體質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我國每萬人擁有體育場館8個,發(fā)達國家每萬人是200多個,隨著高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高校運動場地使用越來越擁擠;體育器材配置上同樣不盡如人意,不能滿足大學生多元化鍛煉需求,影響了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
(2)體育課課時縮水
根據(jù)《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規(guī)定,高校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三年級以上學生要開設體育選修課。教育部規(guī)定,本科學生開設不少于144學時(專科生不少于108學時)的體育必修課,每周安排體育課不少于2學時,每學時不少于45分鐘。如果是4個學期的話,就是每學期18周體育課,而目前許多高校體育課達不到這個要求,且每星期只有一節(jié)體育課的情況下,還在壓縮課時,壓縮到十六周甚至更少,完成不了體育教學目標,學生達不到身體素質的提升。
(3)興趣與體能沒有兼得
目前,高校體育教育相對于過去單純枯燥地學習技術、鍛煉身體,更強調人文體育、快樂體育等,注意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社會流行項目的設置。但另一方面卻忽略了體育本質的功能——提高體質、提高學生的體育基礎能力,將體育課上成了“溫柔體育課”。
(4)體育課成了“唯一的運動”
課外體育活動處于“停擺”狀態(tài)。課外體育活動是實現(xiàn)學校體育目標的重要途徑,而現(xiàn)今多數(shù)高校體育課外活動幾乎成為“空白區(qū)”。學校組織的課余運動訓練、競賽不成氣候,大學校園體育文化的氛圍也不濃厚。學生大部分課余時間都用于自習和文化課程的學習,休息時間用于逛街或者沉于網(wǎng)絡。
1.改變“智育第一”觀念
體育是智育和德育的載體,要轉變“智育第一”的觀念,達成體育對學生生活方式的影響。體育入考試導向是積極的,但運動習慣養(yǎng)成不能僅用考試杠桿來撬動,還要有正確的健康導向才能持續(xù)。
2.引導“健康第一”理念
家長擔心孩子受傷,但體育鍛煉中存在意外受傷的可能性,要打消家長顧慮,進行投保由保險公司來負責。引導家長不能因為可能發(fā)生的意外而去犧牲學生的健康,減少參與體育活動。
3.倡導“終身體育”思想
大學生對自己的健康要負責任,身體鍛煉和思想鍛煉要并行,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加強身體鍛煉,培養(yǎng)鍛煉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發(fā)揮場地器材最大功效
學校體育場地是定量,在對外開放的同時,優(yōu)先安排體育課,真正發(fā)揮場地的作用;器材方面除了維護和補進外,還要對一些閑置的體育器材合理運用,創(chuàng)新組合,激發(fā)學生參與鍛煉的興趣。
5.保證體育課課時
保證大一、大二體育課課時貫穿整個學年,增強對大三以上年級的課余體育鍛煉指導,強調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意識和能力。
6.“興趣+體能”相結合
要重視快樂體育、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又要關注體育本質的功能——提高體質、提高自身的體育基礎能力。體育課安排一定身體素質練習,如足球運球技術,可設計為運球過障礙的接力發(fā)展體能;可開設定向運動課,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達到身體鍛煉目標。
7.強化課外體育活動
提升大學生體質,要強化課外體育活動,充分發(fā)揮其內容多樣化特點(拔河、跳繩、趣味運動等)、組織形式靈活特點(以個人、社團、俱樂部等形式)、空間領域廣泛特點(室內健身、室外自行車、戶外活動等)。這樣才能使學生“走下網(wǎng)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影響大學生體質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有社會、家庭、學校和學生自身認識全方面的努力,才能逐步提升大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
[1]莫連芳.高校體育環(huán)境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3(2):143-145.
[2]秦更生.高等學校新生身體素質下降的原因及對策[J].湖北體育科技,2002,21(3):374.
[3]李海峰.從學校體育角度分析影響大學生體質健康的因素[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8,24(3):29-30.
·編輯楊國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