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奇述
?
引和易教育思想浸潤課改
◆田奇述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fā)展理念。這是課改進一步往前走的指路明燈。課改創(chuàng)新要講究協(xié)調和綠色發(fā)展,就要講究行與止的協(xié)調,要有開放包容的心態(tài),要有共享他校課改發(fā)展經(jīng)驗的心態(tài)、渠道和途徑,就要引和易教育思想浸潤課改,讓課改行走在“和”的大道上,用最“易”的方法,讓課改走穩(wěn)、走好、走遠。
引和易教育思想浸潤課改,是因為課改“失和”問題眾多。事情做得過頭,就跟做得不夠一樣,“過猶不及”就是“失和”。比如,基礎教育功能過度;內(nèi)容過度;責任過度;學制過度。具體表現(xiàn)為超前教育、超量教育、重復教育、重智力輕德育、重書本輕生活實踐等。而家庭教育則表現(xiàn)為生活上過份包辦;社交上過度保護;經(jīng)濟上過份放縱;學習上過于嚴厲等。在具體課堂教學上則表現(xiàn)出“善教”與“尚學”的“鐘擺現(xiàn)象”。所謂“善教”,就是會講課。不少教師把“善教”打上傳統(tǒng)教學烙印,將其與死記硬背、“一言堂”劃上等號,摒棄之。所謂尚學,就是自主學習。課改中,常見教師將自主、探究、合作作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教學方式來看待,推崇備至。對此,若用“和易思想”加以反觀,就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偏頗。其實,“尚學”與“善教”并不對立,“善教”者往往能夠做到“尚學”,強調對原有的教學方法的批判后,還應合理繼承其中的精華部分;強調了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后,還要依據(jù)學生特點充分發(fā)揮認真聽講、課堂練習、課后作業(yè)的作用……從而讓“善教”與“尚學”走向融合。
引和易教育思想浸潤課改,是因為課改“缺易”現(xiàn)象嚴重。從最容易看到成效的地方入手,就是“易”,包括變易、不易和簡易。在現(xiàn)實中人們對于教育理念的解讀及踐行存在一定的偏差:有的無視“變易”,導致抱殘守缺、頑冥不化;有的忽略“不易”,以致在層出不窮的新理念中迷失了本真,甚至出現(xiàn)邯鄲學步的極端現(xiàn)象;有的背離了“簡易”,講起來頭頭是道,卻讓人云山霧罩、不知所云,將原本簡單的問題復雜化。大道至簡。易就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守易則存,棄易則亡;解決的辦法總比存在的問題多,天下難事,必成于易。在應然狀態(tài)下,變易的是理念的外在的形態(tài),不易的則是教育的根本精神,簡易乃是理想教育狀態(tài)的終極追求。我們不僅要知變、善變,還要能應變,進行創(chuàng)新之變。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曾言“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對于課改的變與守是一對永恒與互動的相對體,只有用和易思維,才能處理好變與守的矛盾。
引和易教育思想浸潤課改,是因為課改需要“知所行止”的智慧。教育其實很簡單,簡單得連沒有讀過書的人都能把孩子培養(yǎng)得很有出息。教育其實很難,難得連擁有各方資源的人,都會把他家的孩子培養(yǎng)成廢物。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其中的原因就是沒有把握一個度,孩子的合理要求要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一定要拒絕?!岸取钡陌盐照蔑@了“和”的期待,“易”智慧,它需要“知止”來把握。知所行止就是在銳意創(chuàng)新的課改中游刃有余做加、減法。會做加法式的創(chuàng)新不易,善做加減法式的創(chuàng)新更有智慧。做了加法,要考慮怎樣做減法;做了減法,要考慮怎樣做加法。這才是課改的辯證法。知所行止就是在勇往無前課改中理智把握舍棄、停頓、和后退。時而停下來想想“為什么要出發(fā)”;時而走著抬頭看看“要到哪里去”;時而試重般掂掂“取什么、舍什么”;時而反思性捫心問問“什么時候做加法、什么時候做減法”更有效。知所行止就是讓教育行走在均衡和諧的路上。和易思想主張任何事物都不可以搞絕對化,不可走極端,也不可忽左忽右、忽東忽西,而是用簡單易行辦法卻能達到最佳效果的方式朝著平衡、和諧、穩(wěn)定的方向發(fā)展。和易就是從“無處下手”到“輕松拿下”的過程,和則“撥云見日”,易則“柳暗花明”。理想的課改一定是教育各要素“和”,而促成各要素“和”的手段卻要“易”的過程。這個觀點從理論上說具有思辨價值,但一旦回到實踐中就會發(fā)現(xiàn),真實狀態(tài)總是偏向一方的,教育生態(tài)系統(tǒng)正是在不斷糾偏的過程中趨于平衡。平衡是和,糾偏是易。易的糾偏是循規(guī)蹈矩的,不斷發(fā)展升級的變。教學的過程需要教師處理好多維目標之間的平衡,預設與生成的平衡,學生探究與教師指導的平衡,結果與過程的平衡等,課堂上隨時會出現(xiàn)或意料之中或意料之外的不平衡因子,打破原有的平衡格局,教師就要在動態(tài)的微調中形成新的平衡,出色的教師就是一位行走于教學的平衡與不平衡之間的“平衡大師”。知所行止就是讓教育成為適合的生命發(fā)展教育。教育有自己的規(guī)律,適合學生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不論是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盧梭的自然教育思想,還是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都強調教育必須恰好適合受教育者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給每一個孩子提供最適合的教育,促進他們生動活潑、主動地發(fā)展。教育改革的實質,就是找到適合教育發(fā)展的秩序,把握住原始的生長秩序,秩序順了,一切順了,秩序亂了,一切亂了。適度教育就是要努力制造出科學評價的尺子,量出每個同學自己的“滿分”。知所行止就是讓教育成為使人親近、有親和力的教育。和易即平易。無論是“平易近民”,還是“平易近人”等成語,這個“民”或“人”,在教育領域指的就是學生與教師。學校工作的對象是教書育人,是做人的思想工作的,這就要求教育具有人性化,具有親和力。即,“和易近生”與“和易近師”。
總之,引和易教育思想浸潤課改的目的,就是用最簡單辦法達到最佳效果的教育成為可能。用最簡單的辦法,即所謂的“易”;達到最佳的效果的“恰到好處”,即所謂的“和”;以知所行止解決課改“失和缺易”問題。我們的民族是一個講究“和”的民族,以和為美,以和為主流。傳統(tǒng)文化“執(zhí)兩用中”的儒家學說認為,“不取其端,而取其中”則盛。這不獨治國理政如此,教育與教學也一樣。知所行止就是知進知退,知行知止。這不獨教育教學如此,他事也應然。一種教育思想猶如撒下的優(yōu)良種子,終將會在歲月深處萌芽。全國各地自覺展開的“和美教育”、“和雅教育”、“和樂教育”等教育田野里的草根實踐,讓我們看到了和易教育思想悄然浸潤于課改中,所帶來的今日教育蓬勃生機與美好燦爛的明天。
作者單位: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胡萍
【基金項目】※本文系中國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規(guī)劃立項課題《“和易教育思想論”研究》(課題編號:01061027B)與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科研基地專項課題《和易教育思想及在建立教師教育服務機制中的應用研究》(編號:fjjg15-1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