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旭
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回顧、反思與展望
□汪旭
通過比較教育學、制度學和經(jīng)濟學的視角對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研究進行回顧,管窺到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的不足:政策效應研究不全面、薄弱學校教師淪為研究對象的“邊陲”,經(jīng)驗研究不深入。在后續(xù)研究中,可以深化政策效應和政策評估的研究,重視薄弱學校教師在輪崗交流中的能動作用,采用更科學嚴謹?shù)慕?jīng)驗研究,以期進一步推進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的政策研究,進而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教師交流輪崗;回顧;反思;展望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 《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提出,“合理配置教育資源,鼓勵大中城市骨干教師到基礎薄弱學校任教或兼職?!弊源?,各地開始了有關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的探索。2013年11月,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 《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統(tǒng)籌城鄉(xiāng)義務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實行公辦學校標準化建設和校長教師交流輪崗?!贝撕?,教育部聯(lián)合財政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出臺了 《關于縣 (區(qū))域內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意見》,旨在力爭用3至5年時間實現(xiàn)縣 (區(qū))域內校長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隨著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不斷演變,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致力于我國中小學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本文對前人的相關研究做一綜述,以期進一步推動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研究。
縱觀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研究,諸多研究者在前人的研究背景下另辟蹊徑,以不同的研究視角來深化和豐富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理論研究,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實踐,進而促進校際、城鄉(xiāng)、區(qū)域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1.比較教育學的視角
正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早在20世紀60年代,日本和韓國就開始教師定期流動制的探索,經(jīng)過幾十年的政策調適,日韓兩國的教師交流輪崗政策也已趨于合理化、制度化、常態(tài)化,為我國進一步實施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提供了寶貴經(jīng)驗。
二戰(zhàn)后,日本開始在公立基礎教育學校定期實施教師交流。薛國鳳在剖析日本教師 “定期流動制”及偏僻地區(qū)教職員待遇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偏貧地區(qū)義務教育師資現(xiàn)狀,就我國實施教師定期流動提出建議:應強調教師流動的義務性和任務性,推動教師定期流動的法制化和制度化,重視流動期間的精神獎勵和物質待遇。
為探尋更加合理的教師流動方式,汪丞對我國和日本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現(xiàn)狀進行了比較分析,揭示了日本教師交流輪崗的程序化、多向性和操作的公開性,對我國規(guī)范和完善教師交流輪崗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在公立學校實行全區(qū)域內、全員定期的教師交流輪崗,是韓國促進教育均衡發(fā)展的一項有效途徑。趙允德從韓國中等學校教師輪崗組織機構、教師輪崗類型和教師輪換規(guī)則等方面總結了韓國中等學校教師輪崗實施具有如下特點:全員化、全城化、常態(tài)化、強制性、激勵性、等級制 (實行區(qū)域等級制和學校區(qū)域等級制),并且采取同一科目教師間輪崗方式。
從中日和中韓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比較分析中,可以管窺到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實行的不足:教師單向上位流動,流動的操作過程缺乏程序性,流動效果失衡。倘若以日韓兩國教師交流輪崗的制度為借鑒,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也將趨于制度化、常態(tài)化。
2.制度學的視角
制度是一種有目的建構,社會的有序運行離不開制度,而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正面臨著制度貧困的窘境,這也成為教師合理流動的一個重要掣肘。陳堅和陳陽論述了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流動的制度化建設離不開正式制度的創(chuàng)新和非正式制度的構建。馬朝陽則論證了教師流動中存在 “公共的悲劇”(Trsgedy of the commons),而正式制度的缺失是 “公共的悲劇”發(fā)生的直接原因。朱倪瑩以新制度經(jīng)濟學的制度變遷理論為基礎,從教師輪崗制度變遷的動力、路徑依賴和路徑選擇三個維度,分析了制度變遷理論視域下的教師交流輪崗制度。賈建國從新生制度與制度環(huán)境、互補性制度、利益相關者,以及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四個關系維度,對我國城鄉(xiāng)教師流動制度變遷進行了較為系統(tǒng)地分析,提出了城鄉(xiāng)教師流動制度的“起點模式”“過渡模式”與 “目標模式”。
3.經(jīng)濟學的視角
作為 “經(jīng)濟人”的教師群體也是社會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行動也受到理性目標的驅動,教師也有追求經(jīng)濟利益最大化的意愿。成本收益分析是對投入與產(chǎn)出的一種經(jīng)濟考查,亦是經(jīng)濟學中衡量經(jīng)濟效果的一種方式。樓世洲和李士安從經(jīng)濟學的 “博弈論”與 “成本——收益”的角度分析,論證了中小學骨干教師流失是政府、學校與教師個人以 “成本——收益”比較為基礎而進行的 “博弈”的結果。石葉忠和王海英分別從貨幣性成本、時間成本、心理成本和專業(yè)發(fā)展成本四個方面對城鄉(xiāng)交流教師進行成本收益分析。邦宏和戴霞從分析中小學教師流動的經(jīng)濟根源入手,論證了在教育市場無力實現(xiàn)教育資源合理配置和政府以實現(xiàn)公平為目的的財政能力有限的今天,教師的單向流動把教育帶入了效率與公平的困境。
好的政策依托好的研究,好的研究產(chǎn)生好的政策。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日臻完善得益于諸多學者的研究,而好的政策研究才能更好地指導政策的實踐。故此,很有必要對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進行反思,總結其不足之處,為接下來的研究者提供借鑒。
1.研究維度:政策效應研究不全面
政策是過程,也是產(chǎn)品;是文本,也是話語。涂端午提出教育政策研究的三個維度:政策話語、政策文本和政策效應。在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的實踐中,政策話語主要包括官方話語 (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門)、學校話語、教師話語、學生話語和家長話語。就政策文本的維度而言,權威、價值和控制三個基本要素構成政策文本的內在結構。就政策效應的維度而言,政策效應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政策執(zhí)行情況 (政策落實),二是政策落實后的社會影響。通過對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維度的梳理,不難發(fā)現(xiàn),目前的研究維度還局限于政策話語和政策文本的討論,大多數(shù)研究還停留在對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價值取向的解讀,抑或是對政策實施現(xiàn)狀、困境和出路的簡單描述,鮮有研究者深入調查并論述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實踐效應。王強對來自浙晉川不同地區(qū)、不同類型的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問卷加訪談的調研,結果發(fā)現(xiàn)內地小城和弱勢群體對教師交流輪崗的支持度顯著高于沿海城市和強勢群體。朱洪翠和楊躍對中小學教師消極輪崗的原因進行了探析,并就預防和制止消極輪崗提出了對策建議。包括以上研究在內的很多研究,并沒有表現(xiàn)出利益相關者對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接受程度,也沒有反映出官方權威整合教育資源的能力,更沒有展現(xiàn)政策實施的直接影響,即學生學業(yè)成績的提高,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和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
2.研究對象:薄弱學校教師未受到重視
教師群體作為政策實施的能動參與者,對其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很有必要。但是,通過對以教師為研究對象的諸多研究進行考察,當前的研究重點都集中在如何給參加交流輪崗的優(yōu)質學校的骨干教師更多的激勵和人文關懷、如何發(fā)揮他們的教師領導力、如何實現(xiàn)他們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卻忽視了參加交流輪崗的另一個教師群體,即從農(nóng)村薄弱學校輪崗到優(yōu)質學校的教師。少有以農(nóng)村薄弱學校的教師為研究對象,探尋他們在交流輪崗中對歸屬感、安全感和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何以農(nóng)村薄弱學校教師淪為 “邊陲”地位,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呢?這些議題都值得學者關注。因為只有給予優(yōu)質學校骨干教師和農(nóng)村薄弱學校教師同樣的關注和關心,才能提高整個教師群體對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滿意度,從而促進師資的優(yōu)化配置,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3.研究方法:經(jīng)驗研究不深入
一項教育政策的出臺,在實施的過程中由于利益相關者的博弈和各種政策環(huán)境,必然會出現(xiàn)政策執(zhí)行失真的現(xiàn)象,所以很有必要對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進行研究,從而更好地指導政策的進一步推行。然而,政策的調試和完善不能只憑借主觀經(jīng)驗的判斷,而應該深入田野調查,取得真實準確的第一手數(shù)據(jù),證實或證偽相關假設,進而為教育決策提供參考。在有關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的脈絡中,更多的研究還是對政策執(zhí)行的現(xiàn)狀和問題進行經(jīng)驗性地分析,從而提出相關的對策設想。也有少數(shù)實證研究,但是研究方法僅局限于調查問卷法和訪談法,深入研究對象的個案研究和民族志研究似乎較少。另外目前的實證研究僅停留在相關分析的層面,并未對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的現(xiàn)狀或是效果進行多元因果分析。
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演變,現(xiàn)已趨于穩(wěn)定化,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 “擇校熱”的現(xiàn)象,改善了校際、城鄉(xiāng)、縣域內教育不均衡的現(xiàn)狀,這些成果都離不開那些致力于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的學者。不過,與實現(xiàn)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制度化、常態(tài)化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此種現(xiàn)狀,也對我國投身于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的學者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在后續(xù)研究中,學者可以嘗試以政策實施效應乃至政策評估作為切入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研究的一種思路,更加關注和重視薄弱學校輪崗教師在政策執(zhí)行中的能動作用,采取更為科學嚴謹?shù)难芯糠椒?,提出更讓人信服的結論,從而更好地指導我國義務教育學校教師交流輪崗政策的實踐,進而促進縣域內義務教育的均衡發(fā)展。
[1]薛國鳳.日本教師“定期流動制”對解決我國偏貧地區(qū)義務教育師資問題的啟示[J].日本問題研究,2002,16(1):48-52.
[2]汪丞.中日中小學教師流動之比較及啟示 [J].比較教育研究, 2005,27(11):65-69.
[3]趙允德.韓國中等學校教師輪崗制度及其特點[J].教師教育研究,2014,26(3):101-106.
[4]陳堅,陳陽.我國中小學教師流動的制度化問題研究[J].中國教師,2008,(8):4-6.
[5]馬朝陽.從“公用地悲劇”看教師流動失范的制度缺失[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08,11(6):37-38.
[6]朱倪瑩.制度變遷理論視域下的教師輪崗制度研究[D].北京:首都師范大學,2011.
[7]賈建國.制度變遷理論視角下的城鄉(xiāng)教師流動制度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2.
[8]樓世洲,李士安.農(nóng)村中小學校骨干教師流失的分析和思考[J].師資培訓研究,2005,(3):29-33.
[9]葉忠,王海英.教師城鄉(xiāng)交流的成本收益分析[J].教育科學研究, 2009,(2):21-23.
[10]石邦宏,戴霞.經(jīng)濟理性驅動下的中小學教師流動[J].中國教師,2005,(11):11-13.
[11]陳國良.什么是好的基礎教育政策研究[J].現(xiàn)代基礎教育研究, 2012,(3):5-6.
[12]涂端午,魏巍.什么是好的教育政策[J].教育研究,2014,35(1): 47-53,59.
[13]王強.利益相關者視野中“教師輪換機制”實證分析[J].教師教育研究,2012,24(3):74-78.
[14]朱洪翠.楊躍.關于中小學教師消極輪崗的調查與反思[J].教育導刊,2013,(3):28-30.
(編輯:王春蘭)
G463
A
1671-0568(2016)23-0106-03
汪旭,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師教育和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