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昆祥(昆明市兒童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28)
?
探討小兒藥品的合理應用及管理措施
王昆祥
(昆明市兒童醫(yī)院,云南 昆明 650028)
【摘要】目的 探討小兒藥品的不良反應和藥品合理應用的關系,做出相關的管理措施。方法 選用我院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小兒用藥不良反應的70例小兒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 70例小兒藥物不良反應患者中男性兒童多于女性兒童,同時1~6歲患者所占的比例最高(占63%)。32例患者為單一用藥,38例患者為合并用藥。其中,有2例為超劑量用藥,有43例為不合理用藥。通過靜脈注射引發(fā)藥物不良反應占87.1%,抗生素所導致的藥物不良反應較多,占47.7%。皮膚及附件損害是藥物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占60%。結論 應當加強小兒藥品的管理措施,對患病兒童合理使用小兒藥品,為臨床小兒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藥原則,減少小兒藥物的不良反應。
【關鍵詞】小兒藥品;合理應用;管理措施
小兒的生理特性形成了藥品在其體內的反應以及和成人有所不同的新陳代謝過程。小兒藥品的不合理使用和藥源性疾病的報道屢屢出現,在沒有符合用藥原則的情況下對小兒進行不合理用藥會造成巨大的藥物危害。兒童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也是家庭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據有關統計,我國在14對以下的兒童兒科疾病就占了所有疾病人數的22%,不合理用藥人數占了28%,且藥物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成人,占了7%。因此,重視小兒藥品的合理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將對小兒藥品合理應用及管理措施進行相關探討,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用我院于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70例有藥物不良反應的小兒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男性為51例,女性為19例,年齡在1~14歲,平均年齡為5歲。其中,1~6歲的患者比例最高占63%,有變態(tài)反應史的患者有6例。
1.2 研究方法:對每一例出現藥物不良反應的小兒患者使用的藥物情況、不良反應的時間、臨床表現、轉歸以及對原患疾病的影響等進行統計和分析,確認患者用藥的情況所導致不良反應的嚴重性比例。
1.3 療效評定標準:對患者依照不良反應的因果關系標準進行評價??隙ǎ捍_認患者在不受其他因素影響的情況下所服用的藥物導致的不良反應;可能:在含有某些因素影響的情況下服用藥物產生的不良反應;不可能:患者服用藥物出現的不良反應被確認為不屬于藥物所致。不良反應等級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患者有輕微的不良反應;中度:患者的不良反應明顯;重度:患者不良反應嚴重,其器官或者系統受到損害。不良反應轉歸狀態(tài)分為治愈、好轉和后遺癥。治愈:患者用藥后得到顯著治愈效果;好轉:患者用藥后有明顯的好轉;后遺癥:患者用藥后出現后遺癥。
70例患者依照不良反應的因果關系標準初步評價。59例為肯定;6例為可能;5例為不可能。不良反應的等級程度:輕度不良反應有40例;中度不良反應有10例;重度不良反應有20例。用藥后被治愈的有58例;出現好轉的有6例;有后遺癥的有6例。所有患者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時間最快在短短的幾秒鐘,最慢發(fā)生在用藥后的6個月以內?;颊叩挠盟幥闆r報告中涉及了多個品種的藥物,32例患者為單一用藥,38例患者為合并用藥。其中,通過靜脈注射引發(fā)藥物不良反應有61例,占87.1%,肌內注射為3例,口服為13例,霧化2例,滴鼻劑類1例。有2例為超劑量用藥,有43例為不合理用藥,占50.6%??股厮鶎е碌乃幬锊涣挤磻^多,占47.7%。皮膚及附件損害是藥物不良反應的主要表現,占60%。
近年來,因為小兒藥品的不合理應用所導致的不良反應報告呈直線上升。因此,兒童的安全用藥問題得到了社會和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首先,小兒藥品的合理應用要符合用藥原則,要根據感染病原體來合理選擇抗生素,對于兒童出現病毒性感染的腹瀉或者非感染性疾病如腸痙攣等問題不提倡使用抗生素,在輕度和中度的感染下才能使用一種抗生素。要遵循“可用一種藥物就不用兩種藥物”的用藥原則,特別注意抗菌作用和血藥濃度之間的不良反應關系。同樣的,若是遇到合并細菌感染病癥,應當使用不良反應小且療效好的藥物進行治療,禁忌同時使用對同一器官體有不良反應和毒性的抗生素藥物,例如頭孢唑啉和丁胺卡那霉素等,它們都具有極重的腎毒作用,不能夠與其他藥物聯合使用。環(huán)丙沙星、氨基糖苷類等藥物,其不良反應巨大,對患者用藥時要慎用。
適合小兒解熱鎮(zhèn)痛的藥物種類繁多,其藥理基本一致,只需要使用一種即有效,不需要聯合用藥。為了給患兒撲熱息痛,可以使用布洛芬,其療效良好,不良反應較小,口服的吸收速度較快,是目前我國主要應用的解熱鎮(zhèn)痛藥物。許多小兒家長都認為維生素等可以長期使用,對身體無害,因此會出現給孩子多服用鈣、鋅、氨基酸等多種維生素的行為。但事實上,要服用此類藥物需要根據身體的情況來合理用藥,因為在我們日常飲食中,上述的營養(yǎng)物質都基本滿足孩子的體內需求,若長期使用反而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產生。例如:長期使用維生素D會造成體內的濃度過高而出現高鈣血癥。特別針對新生兒,長期使用維生素K還會引起高膽紅素血癥,因此,務必要切記此類藥物的慎用[1]。
小兒藥品的管理措施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①加強臨床藥物的服務:加強臨床藥學的服務首先要提高臨床醫(yī)師藥物合理應用的意識,安排講座或者發(fā)放資料等方式給臨床科室進行指導工作,讓臨床醫(yī)師對藥物的藥理特性和對兒童不良反應的危害有更為深刻的了解。②加強處方的檢查工作:要及時發(fā)現處方的不合理開藥現象,及時糾正處方。不定期開展關于處方用藥的評比工作,讓臨床醫(yī)師能夠通過評比來提高對藥物合理應用的認識和意識,提高處方用藥的質量。③開展藥物不良反應的相關檢測工作:現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迅猛,可以以多種媒體和互聯網的方式來了解和收集國內外小兒藥物不良反應的情況,和臨床醫(yī)師之間溝通和交流,探討出問題和新的方案,進一步獲取有效的藥學信息,這有利于減少不合理用藥而導致不良反應的發(fā)生情況,增加小兒藥品的安全性使用[2]。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的70例藥物不良反應的小兒患者,對于小兒藥品的應用不合理會導致患者產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危害著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同時還可能存在后遺癥等問題,因此,在臨床中要禁止藥物不合理使用的現象,注意各類藥物的不良作用,通過加強藥物的管理措施來提高藥物的合理應用意識。
參考文獻
[1] 潘燕峰.小兒藥物性肝損害21例臨床分析[J].兒科藥學雜志,2013,19(8):29-31.
[2] 朱昆娟.小兒藥物不良反應43例分析[J].中國農村衛(wèi)生事業(yè)管理,2014,34(10):1265-1266.
中圖分類號:R969.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194(2016)08-01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