惲曉平
?
認知康復的發(fā)展方向與趨勢
惲曉平
[關鍵詞]腦損傷;康復;認知功能;述評
[本文著錄格式]惲曉平.認知康復的發(fā)展方向與趨勢[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6,22(5):497-498.
作者單位:1.首都醫(yī)科大學康復醫(yī)學院,北京市100068;2.中國康復研究中心北京博愛醫(yī)院康復評定科,北京市100068。
認知功能障礙是獲得性腦損傷(腦卒中、腦外傷、帕金森病、腦癱、各種癡呆等)后常見的損害。一項以缺血性腦卒中住院患者為對象的大型Meta-分析(1950年~2009年,n=7511)顯示,認知障礙的患病率為41.3A。約50A~70A腦卒中患者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1-3],1/3會發(fā)展為明顯癡呆;與健康老年人相比,有卒中史的老年人癡呆發(fā)生大約提前10年[4-5]。按照流行病學資料推算,我國可能有800萬腦血管病患者和1600萬以上認知功能損害患者[6]。認知障礙更是腦外傷(t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突出癥狀之一,認知障礙患病率為25A~70A[7]。部分患者可能會遺留永久性認知功能障礙,重度腦外傷可能會增加發(fā)展為阿爾茨海默病的風險[8]。
認知障礙涉及知覺(包括失認、失用、視空間技能等)、注意、記憶、運算、推理、概念形成、問題解決、執(zhí)行功能、信息加工速度以及失語等多個領域。這些功能損害對于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幾乎是毀滅性的,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和巨大的負擔。本期專題發(fā)表了關于認知功能障礙篩查和亞領域專項評定、康復治療以及神經(jīng)影像學等研究論著,旨在介紹臨床相關部分研究進展。其中《閉合性腦外傷患者恢復期的圖畫遺忘特征》、《腦損傷患者的執(zhí)行功能損害》等文章,針對某一認知領域的障礙特點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
制定有的放矢的認知康復計劃,必須以精準的評定、診斷為依據(jù);不僅要明確患者的功能損傷,還要了解功能損傷對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不僅要判斷患者是否存在認知障礙,更要明確認知障礙損傷類型。本期專題所發(fā)表的《漢化版Rivermead行為記憶測驗第3版的信度和效度》、《中文版約翰霍普金斯改良認知評價量表在神經(jīng)系統(tǒng)重癥監(jiān)護室患者認知功能測評中的效度》研究,對國際公認的標準化評定量表進行漢化,希望能為臨床開展認知障礙篩查和系統(tǒng)性評定提供實用、可操作的工具。
認知康復研究是在臨床神經(jīng)心理學(即對認知功能障礙的定位、定性診斷)的基礎上,重點就認知損害對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影響、康復干預方法及療效機制等進行研究。首篇關于獲得性腦損傷后認知康復的個案報道發(fā)表于33年前。自那時起,基于臨床經(jīng)驗的認知康復逐漸成為神經(jīng)康復的常規(guī)組成部分;進入21世紀,認知康復開始進入到基于科研證據(jù)的認知康復階段。
認知康復訓練是腦損傷后認知功能再學習的過程,包括基本技能再訓練和將教育和訓練的成果應用到日常生活中的訓練,以改善實際生活活動能力。除“一對一”人工訓練、小組訓練外,專業(yè)設備輔助訓練以及遠程訓練成為認知康復的主流發(fā)展趨勢。計算機輔助治療認知障礙之所以可以取得更好的療效,得益于認知康復治療技術與計算機技術的結合,為患者提供基于認知心理學理論、針對性極強并已被證實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案[9-10]。
認知障礙的康復是一個長期治療任務,即便出院后仍需要繼續(xù)康復治療。大部分患者分散在不同省市、地區(qū)和社區(qū),且受身體情況的限制,無法獨立或堅持定期到專業(yè)康復機構接受康復治療。遠程認知康復契合了患者的需求。它是計算機輔助康復訓練技術在空間上的延伸,使認知康復治療技術能夠遠距離應用。本期專題發(fā)表的《記憶障礙遠程康復訓練模式的療效》是對基于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遠程認知康復系統(tǒng)進行療效觀察的循證醫(yī)學研究,研究結果展示出作為專業(yè)設備輔助治療的一種補充治療形式,遠程認知康復能夠解決患者的康復需求,具有很好的應用前景[11-12]。
越來越多的神經(jīng)影像學研究證實,單一認知領域的功能活動并非僅僅通過某一獨立的腦區(qū)實現(xiàn),而是多個腦功能區(qū)和神經(jīng)結構通過復雜的多通路、分布式神經(jīng)結構網(wǎng)絡和功能網(wǎng)絡協(xié)同調控而完成。本期專題刊登的《正常人簡單與復雜乘法運算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從神經(jīng)影像學角度探討筆算的腦機制,并由此推斷,腦損傷后該神經(jīng)功能網(wǎng)絡中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受到損害,都可能引起空間型失算癥,為進一步研究空間型失算癥及其康復提供了基礎。認知康復療效的機制以及腦可塑性研究已逐漸成為熱點。例如,強化康復訓練可使工作記憶的腦功能與結構連接發(fā)生積極變化[13]。這些研究成果為臨床開展認知康復奠定了堅實的循證醫(yī)學基礎。
認知康復是一個年輕的學科,還有許多未知領域亟待研究和探索,如建立既簡單又敏感并具有特異性的早期診斷特定認知障礙領域的評定方法、認知康復的方法學及其康復機制的研究等。1995年夏天在東京召開的第4屆世界神經(jīng)科學大會上,國際腦研究組織(International Brain Research Organization,IBRO)提出21世紀為腦科學世紀。腦功能成像技術、認知神經(jīng)科學、計算神經(jīng)科學和分子神經(jīng)生物學的飛速發(fā)展,極大刺激了腦功能跨學科的研究熱情,并使研究者們對腦功能有了許多新認識。不斷推出新的研究成果也必將促進臨床認知康復的發(fā)展。
2016年美國心臟協(xié)會/美國卒中協(xié)會(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 Association)最新發(fā)布的卒中康復指南中明確推薦認知障礙康復應在卒中發(fā)生后早期進行[14]。因此,以早期促進認知功能恢復和減少認知殘疾為目的的評定與康復訓練項目應當納入我國腦損傷康復的臨床路徑,成為常規(guī)開展的項目。它不但能使患者受益,也將推動和促進我國認知康復專業(yè)水平的快速提高,與國際接軌。
[參考文獻]
[1]Hachinski V,Iadecola C,Petersen RC,et al.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roke-Canadian Stroke Net-work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harmonization stan-dards[J].Stroke,2006,37(9):2220-2241.
[2]Hachinski V,Munoz D.Vascular factors in cognitive impairment:where are we now?[J].Ann N YAcad Sci,2000,903(1): 1-5.
[3]Desmond DW,Moroney JT,Paik MC,et al.Frequency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dementia after ischemic stroke[J]. Neurology,2000,54(5):1124-1131.
[4]Pendlebury ST,Rothwell PM.Prevalence,incidence,and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pre-stroke and post-stroke dementia: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Lancet Neurol,2009,8 (11):1006-1018.
[5]De Ronchi D,Palmer K,Pioggiosi P,et al.The combined effect of age,education,and stroke on dementia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no dementia in the elderly[J].Dement Geriatr Cogn Disord,2007,24(4):266-273.
[6]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專家共識組.血管性認知功能損害的專家共識[J].中華內科雜志,2007,46(12):1052-1055.
[7]Vaishnavi S,Rao V,F(xiàn)ann JR.Neuropsychiatric problem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unraveling the silent epidemic[J].Psychosomatics,2009,50(3):198-205.
[8]Rao V,Rosenberg P,Miles QS,et al.Neuropsychiatric symptoms in dementia patients with and without a history of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Neuro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10,22(2):166-172.
[9]高明明,惲曉平,張慧麗,等.記憶障礙康復訓練的療效研究[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6):527-530.
[10]張新,惲曉平,高明明,等.腦損傷后失算癥的康復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1,17(6):531-534.
[11]惲曉平,白晶,張慧麗,等.基于因特網(wǎng)的認知遠程康復治療系統(tǒng)的構建[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7,13(10):901-903.
[12]Solana J,Caceres C,Gomez EJ,et al.A new platform for cognitive tele-rehabilitation[C].COGNITIVE 2011: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Cognitive Technologies andApplications,2011:59-61.
[13]陳正威,張璞,惲曉平.工作記憶訓練對腦卒中患者大腦功能激活的影響[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8):929-933.
[14]Winstein CJ,Stein J,Arena R,et al.Guidelines for Adult Stroke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A Guideline for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American StrokeAssociation[J].Stroke,2016.[Epub ahead of print].
[中圖分類號]R749.1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9771(2016)05-0497-02
DOI:10.3969/j.issn.1006-9771.2016.05.00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o.81272165)
作者簡介:惲曉平(1957-),女,江蘇丹陽市人,碩士,主任醫(yī)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認知評定與康復。E-mail:xiaoping_yun@163.com。
收稿日期:(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