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針藥結合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20例體會
張艷麗
(山西省汾陽醫(yī)院,032200)
【關鍵詞】慢性疲勞綜合征;針藥結合;治療體會
慢性疲勞綜合征(CFS)是指以慢性或反復發(fā)作的疲勞為主要表現(xiàn),常伴有頭痛、咽喉痛,淋巴結腫大和壓痛、關節(jié)肌肉酸痛或僵硬、短期記憶力減退或者注意力不集中,睡眠障礙、體力或腦力勞動后連續(xù)24 h身體不適,但無其他慢性器質疾病及精神疾病的綜合征。該病是多種致病因素共同致病的結果,主要包括環(huán)境因素、社會心理因素、病毒感染、遺傳因素、免疫功能異常、神經內分泌異常、運動系統(tǒng)功能異常等?;颊哂捎跇O度的疲勞而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無法正常工作和學習,給家庭和個人帶來了壓力。我科采用針藥結合治療該病取得較滿意的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一般資料
2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門診,年齡最大48歲,最小18歲,病程1~2年,均排除慢性器質性疾病及精神疾病,服西藥效差來診。
診斷標準:參照1994年美國疾病控制中心(CDC)修訂的診斷標準[1]制定。①臨床不能緩解的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慢性疲勞,且不是持續(xù)用力造成的,并有明確的起始點。經休息后不能明顯緩解,導致工作、學習、社會教育或個人活動水平較前有明顯的下降、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6個月或更長時間。②同時兼有下述癥狀的4項以上,且持續(xù)存在或反復發(fā)作6個月以上,但不早于疲勞出現(xiàn)。短期記憶力或集中注意力明顯下降,咽喉疼痛;頸部或腋下淋巴結腫大、觸痛、肌肉痛;無紅腫的多關節(jié)疼痛;一種與以往不同的嚴重的頭痛,睡眠失常(失眠或嗜睡);運動后的疲勞持續(xù)超過24 h。
中醫(yī)證候診斷標準[2]:主癥:乏力、氣短、汗出背冷;次癥:情緒抑郁、動則汗出、身體溫宜靜。主癥:必備3項或主癥2項、次癥2項,便可診斷。
治療方法
中藥采用安神益氣湯加減,取方:炒白術10 g,當歸10 g,陳皮10 g,黃芪20 g,桂枝10 g,柴胡10 g,炒白芍12 g,遠志12 g,炒棗仁30 g,黨參15 g,甘草6 g。咽喉疼痛明顯者加板藍根10 g,金銀花20 g;頭痛較甚者加川芎15 g,白芷20 g;食欲不振,上腹飽脹者加茯苓12 g,焦三仙各10 g;關節(jié)肌肉疼痛明顯者加懷牛膝30 g,延胡索10 g,每日1劑,水煎服。針刺取穴:第一組:百會、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雙側取穴;第二組: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雙側取穴,兩組穴位交替使用。操作方法:患者取仰臥位,穴位常規(guī)消毒,選30號1~1.5寸毫針進行針刺,進針得氣后行補法,出現(xiàn)針感傳導或有溫熱感時留針,同時予以無煙艾灸條進行灸治,每次留針40 min,每日1次,12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3 d。再行下一個療程,治療期間鼓勵患者積極體育鍛煉,合理安排作息時間。
治療結果
經上述針藥結合治療,其中13例治愈,顯效5例,無效2例。
典型病例
例1.患者,男,25歲。長期從事電腦操作工作,近半年自覺乏力,頭暈,頭痛,休息不能緩解,記憶力減退,睡眠差,夢多易醒,反復感冒,咽痛,四肢酸困乏力,怕冷。行胸片,腹部B超及血液學檢查未見異常,來診于我科。中醫(yī)診斷:虛勞,辨證屬肝郁脾虛。選方安神益氣湯加減。針灸取穴:第一組:百會、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雙側取穴;第二組: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雙側取穴,兩組穴位交替使用,同時加無煙艾灸,留針40 min,12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自覺頭暈、頭痛減輕,睡眠改善。2個療程后,自覺精神佳,納食正常,無明顯頭暈、頭痛及四肢酸痛,又鞏固治療1個療程,上述癥狀消失,臨床告愈。
例2.患者,女,36歲。從事會計工作,近一年自覺周身困乏,頭暈、失眠、記憶力下降,咽痛,畏寒,自汗,行甲狀腺功能、血常規(guī)、肝功能及相關影像學檢查均未見異常,來診于我科。中醫(yī)診斷:虛勞,辨證屬肺脾氣虛。選方安神益氣湯加減。針灸取穴:第一組:百會、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沖,雙側取穴;第二組:取肺俞、心俞、肝俞、脾俞、腎俞,雙側取穴,兩組穴位交替使用,同時加無煙艾灸,留針40 min,12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四肢酸困乏力減輕,又鞏固治療2個療程余癥消失,臨床告愈。
體會
隨著社會壓力的不斷增大,慢性疲勞綜合征的患病率也逐年增多。據(jù)報道CFS發(fā)病率為37.1/10萬,其中40%以上的患者影響正常的工作和學習,對當今社會和個人造成越來越大的負面影響,同時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因此日益受到醫(yī)學界的高度關注,但西醫(yī)學尚缺乏對CFS確切有效的治療方法和藥物。慢性疲勞綜合征屬于中醫(yī)學“虛勞”“郁證”等范疇。脾主四肢肌肉,倦怠與脾虛的關系最密切。脾虛最常見的原因是勞力太過和飲食失調。勞力太過或慢性勞損則損耗機體正氣而致脾虛,取安神益氣湯加減,以健脾益氣、安神定志,針刺百會可調節(jié)全身的氣機,升陽益氣,醒神開竅。三陰交、足三里具有健脾胃、益氣血、補后天的作用,氣海、關元扶正培元、益腎固本。太沖為足厥陰肝經的原穴,可疏肝理氣、調暢氣機,使氣血流通,補而不滯。針刺背俞穴可改善疲勞綜合征的臨床癥狀,激發(fā)和增強機體抗病能力,提高治療效果。灸法則具有明顯的免疫增強及抗氧自由基損傷的作用。故采用上述針藥結合以達到健脾益氣、安神定志,扶正祛邪、疏經通絡之作用。
參考文獻
[1]毛宗衡.小議逍遙散對不同分型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調治作用[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4(24):25.
[2]盧晨,楊秀娟,胡潔.針刺配合灸法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的臨床隨機對照研究[J].針刺研究,2014,39(4):313-316.
[3]鐘偉泉,李樹成,谷婷婷.溫針灸治療慢性疲勞綜合征療效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14,33(3):206-208.
(收稿日期2015-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