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CD2評分聯合D-二聚體評估老年性短暫性腦缺血進展為腦梗死的概率
毛旭強王曉明
(無錫市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浙江無錫201400)
關鍵詞〔〕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ABCD2評分;D-二聚體;腦梗死
第一作者:毛旭強(1968-),男,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腦血管病及脫髓鞘變性疾病研究。
美國腦卒中指南顯示: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TIA)發(fā)生后7 d內腦卒中發(fā)生率為1.64%~8%,且15%腦卒中患者病前發(fā)生過TIA〔1〕。因此及時對TIA患者進行危險分層并積極干預顯得尤為重要。ABCD2評分是對TIA患者進展為腦卒中危險性預測較為全面的方法。D-二聚體是特異性纖溶過程和高凝狀態(tài)標記物,目前已經成為腦梗死診治中判斷危險程度及預后的一項重要指標。本研究探討D-二聚體與ABCD2評分在TIA高危患者篩查中的應用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TIA組為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神經內科住院的TIA患者67例,男34例,女33例,年齡66~86歲,中位年齡74歲。TIA診斷標準為1995年全國四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診斷標準,入院時頭顱CT或磁共振成像(MRI)未見責任病灶。同時排除低血糖、癲癇發(fā)作、腫瘤、心絞痛等疾病,且病程小于24 h。對照組為我院體檢者40例,其中男20例,女20例,年齡60~80歲,中位年齡為70歲。體檢者排除重大心、腦血管疾患及腫瘤等。體檢項目包括D-二聚體測定。兩組年齡和性別差異不顯著。
1.2標本采集及檢測方法TIA組于發(fā)病24 h內、入院2、7 d取血4 ml,枸櫞酸鈉抗凝,對照組于體檢當日清晨空腹采取靜脈血,用于D-二聚體檢測。D-二聚體檢測使用試劑為美國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生產,檢測方法為免疫比濁法。D-二聚體正常參考值為0~500 μg/L。
1.3評定方法ABCD2評分根據Jonston等〔2〕提出的。評定標準:①年齡(A)≥60歲為1分;②血壓(B)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為1分;③臨床特點(C):單側肢體無力為2分,言語障礙不伴肢體無力為1分,其他癥狀為0分;④癥狀持續(xù)時間(D):癥狀持續(xù)時間≥60 min為2分,10~59 min為1分,<10 min為0分;⑤糖尿病(D)=1分。根據評分結果分為低危組(≤3分)20例、中危組(4~5分)25例和高危組(≥6分)22例。
1.4腦梗死評估方法按照第4屆腦血管病學會議通過的腦梗死診斷標準,判斷患者2、7 d內腦梗死事件,新發(fā)腦梗死病灶根據顱腦MRI的彌散加權成像(DWI)判斷。均采取抗血小板及改善循環(huán)藥物治療,在此基礎上比較不同ABCD2評分值患者腦梗死發(fā)生率。
1.5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χ2檢驗、Spearman相關性分析。
2結果
2.1TIA組和對照組D-二聚體水平比較TIA組D-二聚體值〔(1 626±123.1)μg/L〕大于對照組〔(143±19.29)μg/L(t=9.249,P<0.05)〕。
2.2不同ABCD2評分組D-二聚體比較高危組(2 815±169.7)μg/L,中危組(1 297±67.9)μg/L,低危組(729.8±54.88)μg/L。危險程度越高,D-二聚體檢測水平越高(F=93.0,P<0.05),且二者呈現正相關(r=0.654,P<0.05)。
2.3不同ABCD2評分組間2、7d內腦梗死發(fā)生率比較各組2、7d內腦梗死發(fā)生率差異顯著(P<0.05)。見表1。且ABCD2評分值越高,進展為腦梗死率概率越高,二者呈正相關(r=0.724,P<0.05)。
表1 不同ABCD2評分組腦梗死發(fā)生率比較〔n(%)〕
3討論
TIA患者癥狀多在1 h內緩解,最長不過24 h。TIA患者臨床轉歸一般為三種:1/3停止發(fā)作,1/3反復發(fā)作,另有1/3最終發(fā)生腦梗死。TIA患者發(fā)展為腦梗死多發(fā)生在1 w內。ABCD2評分在評價TIA進展為腦梗死方面應用廣泛,但TIA進展為腦梗死危險因素很多〔3〕。如果能結合其他危險因素綜合評估,會提高ABCD2評分的預測價值。D-二聚體是活化纖維蛋白的特異性降解產物,D-二聚體水平增高時,沉積于血管壁,損害血管壁致血小板聚集,使機體處于高凝狀態(tài)〔4〕;且在腦梗死中凝血及纖溶系統(tǒng)的變化與病情進展及轉危關系密切。本研究的腦梗死率與張東平等〔5〕研究數據相似。ABCD2評分結合D-二聚體檢測對TIA患者病情評估具有更高的靈敏度。
參考文獻4
1趙步長,伍海勒,趙濤.腦心同治:心腦血管疾病防治進展〔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97-9.
2Johnston SC,Rothwell PM,Nguyen-Huynh MN,etal.Validation and refinement of scores to predict very early stroke risk afte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J〕.Lancet,2007;369(9558):283-92.
3王曉明,吳衛(wèi)文,陸麗霞.ABCD2評分結合頸部血管彩超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后患者腦梗死預測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5;35(9):2395-6.
4閔匯剛,李承晏,劉志超.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進展至腦梗死的相關因素分析〔J〕.武漢大學學報,2007;28(5):667-9.
5張東平,李淮玉.ABCD2評分結合hs-CRP對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后發(fā)生腦梗死的評估價值〔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3;16(22):6-8.
〔2014-07-21修回〕
(編輯苑云杰)
中圖分類號〔〕R47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5)21-6255-02;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5.2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