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霞
闡述了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寫作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以及存在的問題和相關措施。在寫作教學中,應細心發(fā)現(xiàn)德育因素,恰如其分地將德育滲透于無形中,從而促進學生的健康發(fā)展。
寫作教學德育教學
滲透道德教育是國民教育之根本,養(yǎng)成完善人格的關鍵所在。教學的目的在于充實人、教育人、提高人。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它除了培養(yǎng)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之外,還要在語言文字的訓練過程中,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尤其是寫作課程。寫作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在寫作教學中不僅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技能,還要適時加強德育的熏陶。
一、寫作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必要性
寫作,是指為了表達感情、傳播思想,作者在對客觀的自然現(xiàn)象和社會生活的觀察、體驗、理解的基礎上,運用語言把自己的感受、認識、理解形諸文字而創(chuàng)造出文章的過程。寫作的目的是創(chuàng)制文章,只有這樣的“寫”才叫“寫作”。人們常說“文品即人品”,即人們通常認為文章是一個人性格、修養(yǎng)和才情的自然流露,文品文風能夠反映出作者的性情人品。如此重要的寫作教學應該適時加強德育滲透,從而使學生秉著健康的心態(tài)、良好品德,寫出更好的文章。寫作教學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體現(xiàn),正是這一雙重特點的存在,寫作教學不再停留于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上,還進一步要求在這一過程沖對學生的審美、思想、品德、修養(yǎng)等綜合素養(yǎng)進行全面提升。
二、寫作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
1.在作文審題中進行德育滲透
在平時的作文訓練當中,一般是由老師選題,無論是命題作文、半命題作文,還是話題作文,都有一個德育導向的問題,作文內容自然是離不開人和事,讓學生關注哪一方面的做人道理呢?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珍惜友誼,講究公德,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熱愛祖國等,這些傳統(tǒng)的中華美德均可入題。即使是寫景的文章,也能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或進行一次環(huán)保德育。有了好的題目,學生是否能“領情”呢?這時就要求學生能正確地審題了。審題是作文的關鍵,學生能否正確審題,決定作文的成敗。所謂德育的導向作用,就是指在審題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作文題目的要求,弄清為什么寫,即寫作的目的是什么:或是贊揚一種精神,或是說明一個道理,或是吸取一個教訓,或是給人一種啟迪。老師及時而正確的德育性指導能給學生以明確的價值取向,能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2.在選材中,把握德育契機
選材的生命力就在于材料的真實性,越是真實、可信、有血有肉的材料,越富有表現(xiàn)力、感染力。從目前小學生作文現(xiàn)狀來看,主要是“假”“空”“抄”現(xiàn)象嚴重?!凹佟笔钦f假話,寫假事,胡編亂造;“空”是內容空洞,無具體事實?!俺笔菛|拼西湊,抄作文。這樣不僅嚴重地影響了作文的思想質量,而且助長了一種不正確的文風。
小學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社會上各種思潮在他們的思想上或習作中必然會有種種反映。學生在作文選材中敢于說真話、寫真事,這就為我們教師提供了思想品德教育的“契機”。所以,在指導學生選材時,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親身經(jīng)歷過的、或親耳所聞、親眼所睹的有真情實感的材料,把握德育契機,把作文與育人逐步統(tǒng)一起來。
3.在作文教學的各種形式中進行德育教育
作文教學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我們要充分利用好不同形式中德育滲透的生長點,進行各種隱性的和顯性的德育教育。在進行《最后一片銀杏樹葉》一文教學時,安排了一次片段作文練習:文中寫到銀杏樹滿足了孩子們提出的要求后很快就干枯了。請結合實際,通過想象描繪一個生活情景,表現(xiàn)出樹所生綠葉,給人們帶來怎樣的好處。學生要完成這個片段,就會細讀文章,再一次領受樹的奉獻精神,同時調動生活積累,想象小朋友們在綠蔭下舒暢地呼吸,想象青年們在綠蔭下大踏步地走新向生活,想象老人們在綠蔭下活動著自己的腰骨?!弊掷镄虚g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也包含著對無私奉獻的行道樹的崇敬之情。相信學生的收獲不僅僅局限于培養(yǎng)了豐富的想象力,錘煉了語言應用能力,肯定也是一次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珍惜友誼的精神熏陶。我還通過讓學生向長輩詢問老照片的故事,向家人詢問某一件物品的來龍去脈,同學之間探討如何看待媽媽的嘮叨這樣一些活動,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我愛我家、我愛我媽的思想感情,并將這種生活中的原始情感觸發(fā)用文字表達出來,加深對生活的感悟。
三、在評改中,強化德育效果
培養(yǎng)學生評改作文的能力,實際上是培養(yǎng)學生評論、鑒賞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把詾樾穆暋薄拔娜缙淙恕薄R黄恼聼o論寫得好還是壞,它總要反映作者對某件事、某個人的看法和思想感情。所以評論一篇作文,在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小作者的道德品質、行為表現(xiàn)、認識能力的評論過程。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注意通過評改作文,讓學生受到良好的道德品質熏陶,潛移默化地強化德育效果,促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文明行為,真正做到“文如其人”。
例如,有一次我指導學生寫《第一次……》。這個作文題和學生的生活、思想實際密切相關,他們覺得有話可說。作文時,我要求學生要選擇真實、具體的事例來說說自己的第一次。作文后,我開始組織學生評改。有的學生寫到:我已經(jīng)十歲了,可是在爸爸、媽媽眼里,我總是小孩。他們什么事也不讓我自己做,我?guī)缀踹^著一種“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小姐生活。有一次,放學媽媽來晚了,我自己背著書包回家了,把媽媽嚇了一跳。媽媽驚奇地問我自己回來的?我自豪地說:“我自己走回來的,我長大了?”這位同學讀完作文后,其他同學立刻從選材、立意、語言、構思等幾個方面進行評論。同學們認為用“第一次獨立過馬路回家”這件極為平常的小事向媽媽證明“我長大了”,選材好。同時,以小見大,說明了兩個很現(xiàn)實的問題:一是家長對我們太不放心,把我們看作蛋殼里的雞雛;二是我們依賴性太強,十歲了才第一次獨立過馬路。
原文的小作者也參加了評論,她說;“確實如此,有了第一次,媽媽開始對我有了一種信任感,媽媽也承認‘我的女兒確實長大了?!苯酉氯ィ械耐瑢W寫第一次洗衣服,有的同學寫第一次刷碗,有的同學寫第一次釘鈕扣,……同學們在作文中大聲疾呼:“我們不要做‘小皇帝,我們要做生活的‘小主人”。通過互評互改作文,孩子們的心靈在互相交流中受到熏陶,思想在互相啟迪中得到升華。文章的字里行間洋溢著真情實感。表現(xiàn)了他們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對不良風氣的抨擊。為了把“作文與做人”進一步統(tǒng)一起來,我要求學生把自己的作文讀給家長聽,而且要求家長把孩子在家的真實表現(xiàn)反饋給老師,以便我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強化德育效果。
總之,寫作教學應把握好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加強德育的滲透,使學生在學習中得到人生啟迪,收獲知識與正能量,從而快樂寫作。作為一名教師應始終牢記教書育人的職責,將育人放在首位,認真發(fā)掘寫作教學中的亮點,適時把握滲透教育的良機,恰如其分地加以點撥,一定能夠實現(xiàn)智育與德育的完美統(tǒng)一。
參考文獻:
[1]吳鳳蓮.應用寫作教學中實施德育滲透的方法[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9,(5).
[2]顏禾.論新課程背景下寫作教學的理念與目標[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9,(3).
[3]金桂芬.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德育升華[J].中國校外教育,2010,(7).
[4]謝曉杰.淺談課堂中德育的滲透[J].閱讀與鑒賞,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