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娟 吳靜 李瑛 蔡愛敏
目的觀察自制改良式分診標識在批量患者院內救治檢傷分類中的應用價值。方法以參加2016年6月3日武進醫(yī)院急診科群發(fā)傷分診演練的40名模擬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對照試驗。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40名擬患者分為2組,每組20名,在演練中分別用傳統(tǒng)檢傷分類標識(對照組)和自制的改良分診標識(觀察組)對模擬患者進行標記。通過對比兩組患者的標識脫落情況、佩戴舒適度、醫(yī)務人員標記患者的操作性以及兩種標識的單位空間最大存儲數(shù)量,評判兩種標識用于批量傷員檢傷分類中的效果差異。結果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的標識脫落率[0.0%(0/20) vs 10.0%(2/20)]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雙側)>0.05];觀察組患者標識佩戴舒適度[100%(20/20)]優(yōu)于對照組[75%(15 /20 ),P(雙側)<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的佩戴用時更短 [(11.65±2.412)s vs (15.85±3.150)s]、單位空間最大儲存量更大[(201.20±2.168)張 vs (25.00±0.707)張],P均<0.001。結論改良自粘式分診標識可節(jié)省醫(yī)務人員診治批量患者的人力和時間、提高救治效率,能有效維護良好的診療秩序、保障患者安全,值得在批量患者的急救診療中推廣應用。
改良自粘式分診標識; 批量患者; 檢傷分類; 急診
近年來,群體性突發(fā)事件的發(fā)生率不斷上升,其特點是短時間內出現(xiàn)傷患的數(shù)量大、病情復雜且輕重不一,容極易出現(xiàn)診療秩序的混亂,對批量患者的院內救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批量患者的檢傷分類和診療成為急診醫(yī)學的重要任務。目前國內外常用的檢傷分類為START法和創(chuàng)傷評分[ 1-3],使用腕帶、臂式分診牌、輸液貼等進行簡單標識,雖然能夠進行初步分類,但仍存在一定的缺陷[4-5]。本課題組將自行設計的自粘式分診標識應用到急診大批量患者的檢傷分類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F(xiàn)根據(jù) 2016年 6月3 日江蘇大學附屬武進人民醫(yī)院急診科進行群發(fā)傷分診的演練,總結自制改良自粘式分診標識在急診批量患者救治中的優(yōu)勢,以期在急診救治批量患者過程中,提高傷情評估的準確性和效率。
將參與群發(fā)傷分診演練的40名模擬患者(均來自江蘇大學附屬武進人民醫(yī)院急診科,其中男性20 名,女性20 名,年齡 24~50歲)以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20名,進行隨機對照試驗。
1.材料:一次性自粘式防水紙。
2.制作方法:自行設計的分類標簽為自粘式,長6 cm,寬6 cm。為對應損傷嚴重程度分級,將其設計制成紅、黃、綠、黑4種不同的顏色,分別對應“重傷”、“中度傷”、“輕傷”和“死亡”。每張標識上留有供醫(yī)護人員填寫患者信息(包括:編號、姓名、傷情、初步處置等)的信息欄。
1.檢傷分類步驟:(1)當大批傷員到達醫(yī)院后,由急診分診護士根據(jù)“三區(qū)四級[6]”分診標準對患者進行初步分診。(2)初步分診的同時,由另一名護士配合分診護士填寫完整患者信息。(3)分別采用不同的標簽方法為每位患者進行標識分診。
2.觀察組患者采用自制改良式分診標簽進行分診標識:(1)粘貼順序為左手、右手、胸部。(2)綠色標識用于輕度損傷、生命體征平穩(wěn)、可步行者;黃色標識用于病情重但暫不危及生命的患者;紅色標識用于病情危重,在短時間內病情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立即搶救的患者;黑色標識用于死亡患者。(3)粘貼綠色標識的患者,由綠區(qū)護士負責安排到綠區(qū)診室就診;粘貼黃色標識的患者,由黃區(qū)護士負責進入搶救室黃區(qū)進行救治;粘貼紅色標識的患者由紅區(qū)護士負責進入搶救室紅區(qū)進行搶救;粘貼黑色標識的患者由護士通知太平間。
3.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分診標簽進行分診標識:(1)將分診標簽夾于患者胸部。(2)綠色標識用于輕度損傷、生命體征平穩(wěn)、可以步行者;黃色標識用于病情重但暫不危及生命的患者;紅色標識用于病情危重,在短時間內病情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立即搶救的患者;黑色標識用于死亡患者。(3)夾有綠色標識的患者,由綠區(qū)護士負責安排到綠區(qū)診室就診;夾有黃色標識的患者,由黃區(qū)護士負責進入搶救室黃區(qū)進行救治;夾有紅色標識的患者由紅區(qū)護士負責進入搶救室紅區(qū)進行搶救;夾有黑色標識的患者由護士通知太平間。
1.標識脫落情況:記錄就診后兩組患者分類標識脫落數(shù),并計算各組診療過程中的標識脫落率(脫落率=標識脫落數(shù)/總標識數(shù))。
2.標識舒適度:記錄患者就診后佩戴標識的舒適感受,分別計算各組各等級患者數(shù)。
3.標識佩戴/粘貼用時:記錄分診護士為患者佩戴/粘貼好分診標識所用的時間,并計算兩組的出平均時間。
4.單位空間最大存儲數(shù)量:將兩種不同的標識分別盡可能多地存放于19 cm×12 cm×8 cm的容器內(存放方式不得影響標識的正常使用性),計數(shù)標識最大存放量。重復操作5次,計算并取平均值用于對比。
對照組20例患者在診療過程中的標識脫落率為10.0%(2/20);觀察組在診療過程中未發(fā)生標識脫落現(xiàn)象,脫落率為0.0%(0/20)。經(jīng)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雙側)<0.05。
分別詢問兩組患者佩戴檢傷分類標識的舒適度,對照組有5名患者因標識夾在衣領,損傷頸部而引起不適,總舒適率為 75 %( 15/20 );觀察組患者均述無特殊不適,總舒適率為100%(20/20)。經(jīng)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雙側)<0.05。
佩戴改良自粘式標識的觀察組平均用時為(11.65±2.412)s,短于對照組的(15.85±3.150)s,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734,P<0.001)。
于固定規(guī)格(19 cm×12 cm×8 cm)的容器內,僅能存放傳統(tǒng)分診標識(25.00±0.707)張,而存放自制的改良自粘式分診標識量多達(201.20±2.168)張。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72.778,P<0.001)。
批量傷員抵達急診科室時,及時準確分診是救治的重要前提。國際公認標準[7]將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分為4個等級并給予不同顏色的檢傷分類標識相對應:輕傷(綠色),中度傷(黃色),重傷(紅色),死亡(黑色)。救治過程中,通常使用腕帶、輸液貼等,按佩戴標識顏色對進行了簡單初步分類的患者作必要信息備注,雖可減少分診時間,但由于所提供的信息量過少,在進行進一步救治前,需要再次進行傷情詢問等重復步驟,在一定程度上延誤了患者接受最佳治療的寶貴時間[8-11]。本課題組設計制作的改良自粘式分診標識在傳統(tǒng)分診標識的基礎上做了多次優(yōu)化與改進。
研究結果顯示,使用改良自粘式標識的患者在接受急救診療處理過程中的標識脫落率低于使用傳統(tǒng)標識的對照組。且改良式標識上注有編號、姓名、傷情、初步處置情況、運送人員等患者相關信息,患者的傷情一目了然,可大大降低患者錯誤識別率,減少不必要的詢問,及時準確地將患者送到相應的救治地點,縮短檢傷分類和接受進一步治療的時間??蓾M足對患者的早期診斷、急救、后送和治療的需要,尤其是重傷患者,顯著縮短其搶救前的準備時間。自制改良自粘式標識具有設計科學、信息簡明、易使用的優(yōu)點,書寫、粘貼方便,標記部位較傳統(tǒng)標識有所增加且更加靈活易變,減少了醫(yī)務工作者為患者佩戴標識的用時、提升了佩戴者的舒適度。配合選擇手背等醒目的標識部位,還可隨時提醒醫(yī)務人員對密切注意特殊患者要的病情變化,及時給予治療,提高了醫(yī)務人員的風險防范意識,有效規(guī)避風險。此外,與傳統(tǒng)標識相比,改良自粘式標識在代為空間內的最大存放量更大,更便于儲存或出診時攜帶。
綜上所述,使用改良式分診標識可節(jié)省人力和時間,提高急診醫(yī)務人員的救治效率,有效維持批量患者良好的診療秩序,保障患者安全,值得在批量患者的急救診療中加以推廣。但我們需客觀地認識到它的不足之處是標識偶爾會脫落,部分患者粘貼后出現(xiàn)不適應的情況,需要在使用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選取合適的材料和粘貼方法加以改進。
1 沈國良,楊雯嫻.突發(fā)性成批傷、災害傷的早期救治[J/CD].中華損傷與修復雜志(電子版),2016,11(3):169-172.
2 劉謙民,李錦安.院前創(chuàng)傷評分方法及其臨床應用[J/CD].中華衛(wèi)生應急電子雜志,2016,2(2):92-95.
3 席淑華,李蕊.國內急診預檢分診標準制定及現(xiàn)狀[J].上海護理,2016,16(2):93-95.
4 張秀茹,李治豐,孟玲玲.臂式分診牌在成批傷病人急救中的應用[J].全科護理,2014,12(18):1703-1703.
5 徐凌燕,謝臻蔚,劉根紅,等.改良的加拿大急診預檢標尺在婦產科醫(yī)院的應用[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5,24(12):1457-1459.
6 中華護理學會急診專業(yè)委員會,浙江省急診醫(yī)學質量控制中心.急診預檢分級分診標準[J].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yī)學雜志,2016,11(4):338-340.
7 Fitzgerald G,Jelinek GA,Scott D,et al.Emergency department triage revisited[J].Emerg Med J,2010,27(2):86-92.
8 金靜芬,陳水紅,張茂,等.急診預檢分級分診標準的構建研究[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6,25(4):527-531.
9 賈亞平,楊曄紅,王云,等.兩次標識在群體性事件搶救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13,12(12):1166-1167.
10 何梅,李桂蓉,劉曉春.醫(yī)患信息雙向標識卡在救治大量傷員中的應用[J].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2008,14(13):1485.
11 樓曉紅.打包式分診模式在突發(fā)群體傷病員中的應用[J].護士進修雜志,2015,30(7):608-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