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究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中的應用。方法 搜集我院于2015年1月~6月100例受檢人員的末梢血、靜脈血與動脈血,利用血液分析儀對血常規(guī)進行檢測,對檢測的差異性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在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與計算可以得知動脈血與靜脈血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末梢血與靜脈血對比中,WBC、RBC、HCT、PLT、Hb檢測結果要低于靜脈血的檢測結果,對比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末梢血的CV數值要高于靜脈血與動脈血,其穩(wěn)定性則低于靜脈血與動脈血。結論 臨床中不同采血方法所形成的檢測結果進行不同的,靜脈采血檢驗結果更加準確,應用價值更大。
關鍵詞:采血方法;血常規(guī)檢驗;靜脈血
當前,血常規(guī)檢查是臨床中最為基礎的檢查項目之一,主要包括對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以及血紅蛋白的檢測,血常規(guī)檢查可以發(fā)現(xiàn)細胞分布的情況,能夠為醫(yī)生發(fā)現(xiàn)全身性疾病提供依據。其中,血常規(guī)比較常見的檢測方法包括三種,分別是采集末梢血、靜脈血以及動脈血,根據近幾年的研究得知,靜脈采血能夠為臨床研究與診斷提供更加科學、可靠、準確的檢測結果[1]。筆者選取100例受檢人員作為研究對象,采取不同采血方法對血常規(guī)進行檢驗,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搜集我院于2015年1月~6月100例受檢人員,將其作為研究對象,男性患者55例,女性患者45例,年齡24~55歲,平均年齡35.2歲。不同采血方法在患者年齡、性別上無任何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檢測方法 患者于清晨8∶00保持空腹狀態(tài),利用真空試管分別進行手指末梢血、肘前動脈血、橈動脈血的采集,并及時利用稀釋液將血液進行稀釋,輕輕搖勻[2]。將所采集的末梢血放置在抗凝管之中,利用血液分析儀對血常規(guī)進行檢測。
1.3儀器定標 所有檢測儀器在不關機狀態(tài)下連續(xù)工作,其儀器按內部程序自動清洗與定標,并且在對標本進行測定之前對質控物進行測定,保證各項參數的數值在質控物參數范圍之內,這樣即可對標本進行測定,并在標本混合之后于4 h之內檢測完畢[3]。
1.4統(tǒng)計學分析 本次研究中所有數據均采取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處理,實施χ2檢驗與t檢驗,如果P<0.05則說明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不同采血方法重復性檢測結果對比 根據檢測結果,動脈血與靜脈血的對比結果沒有明顯的差異,P>0.05,無任何統(tǒng)計學意義,而靜脈血與末梢血對比結果中WBC、RBC、HCT、PLT、Hb數值要低于靜脈血的檢測結果,其中靜脈血的數值依此為(5.4±1.3)109/L、(3.75±0.65)1012/L、(0.43±0.03)、(225±57.6)109/L、(12.5±12.1)g/L,而末梢血的數值依此為(6.3±3.51.3)109/L、(3.70±0.82)1012/L、(0.41±0.02)、(211±57.7)109/L、(10.5±15.1)g/L對比結果具有明顯差異,P<0.05。
2.2不同采血方法參數平均CV數值的對比 末梢血的CV數值要比靜脈血與動脈血的數值要高,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中末梢血WBC、RBC、Hb、HCT、MCV、MVH、MVHC、PLT的數值分別是27.2、9.4、10.9、11.1、4.5、9.8、6.2、25.4。靜脈血的CV數值分別是21.3、5.5、4.6、6.3、2.4、4.5、3.3、17.9,動脈血的CV數值分別是22.4、5.8、4.5、6.5、2.4、4.6、3.4、18.2。
3 討論
3.1真空采血法對境地醫(yī)源性感染的影響 真空采血法與傳統(tǒng)注射器采血性比較,血小板不僅不易粘附聚集,并且血小板也不會因為時間原因而發(fā)生變化,能夠阻斷血液標本與空氣的接觸,因此真空采血法所測定數值比較準確,此外,真空采血法PCO2的變化比較小,相對應的標本pH數值也比較恒定,而傳統(tǒng)注射器采血方法將血液標本放置在普通試管之中,會導致血小板數量逐漸減小,所檢測的數值要會低于實際數值,之所以產生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由于PCO2發(fā)生變化,血樣pH數值發(fā)生降低,導致血小板出現(xiàn)粘附聚集現(xiàn)象[4]。在本次研究中根據采血方法的不同,選擇真空采血法作為主要操作方式,不會為臨床檢驗帶來誤差。
3.2不同采血方法對標本存放時間的影響 一般而言,血液標本如果放置的時間比較長那么則會出現(xiàn)溶血現(xiàn)象,甚至會導致血鉀逐漸升高,GLU逐漸降低,凝血因子逐漸喪失活性,根據本次研究得知,末梢部位血液循環(huán)要慢于肘前動脈與橈動脈,并且末梢血的溫度比較低,所以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末梢血出現(xiàn)溶血以及其它反應的時間要早于靜脈血與動脈血[5]。
3.3不同采血方法對檢測結果的影響 末梢血在采血的過程中需要擠壓出血部位,會導致組織滲入到血液標本之中,導致血液標本被稀釋,另外擠壓也會減少白細胞的數量,采血時間要比靜脈采血時間長,致使血小板凝聚,檢測的結果要大于靜脈血的數值,因此,靜脈血無法將全身血液循環(huán)的真實情況進行反映[6]。靜脈血主要來自肘前靜脈,由于受到環(huán)境影響因素比較小,可以將全身循環(huán)血液的真實情況進行反映,并且也不會因為患者緊張發(fā)生進針深度不夠而導致血液標本采集情況有所變化。本研究結果顯示脈血與靜脈血無明顯差異,P>0.05,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末梢血與靜脈血對比中,WBC、RBC、HCT、PLT、Hb檢測結果要低于靜脈血的檢測結果,組件差異明顯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此外,末梢血的CV數值要高于靜脈血與動脈血,其穩(wěn)定性則低于靜脈血與動脈血。
綜上所述,不同采血方法所產生的檢測結果是不同的,靜脈采血不僅檢測結果準確,不易受到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臨床應用價值更大,所以建議臨床中采取靜脈采血方法實施血常規(guī)檢驗。另外,伴隨著各種類型血細胞分析器的問世,要想保證檢驗的準確性,則需要告別傳統(tǒng)末梢采血方法,積極推廣靜脈采血。
參考文獻:
[1]林湘蔚.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分析[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1,21:170-171.
[2]孟月香.不同采血方法在血常規(guī)檢驗中的臨床應用比較[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4,05:618-619.
[3]高梅,張凌峰,付永航.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中的價值比較[J].中國醫(yī)學創(chuàng)新,2014,24:46-48.
[4]袁艷偉.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研究[J].大家健康(學術版),2015,03:47-48.
[5]趙榮玲.探析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在臨床應用價值[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5,08:138.
[6]山峰.不同采血方法進行血常規(guī)檢驗的臨床價值分析[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01:201+339.編輯/羅茗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