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研究中藥消食藥治療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方法 隨機選取本院接受治療的70例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數(shù)字表法將上述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5例;其中對照組采用嗎丁啉進行臨床治療,觀察組則給予中藥消食藥健脾行氣消痞湯進行治療。結果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1%,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2.9%,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結論 中藥消食藥治療消化不良臨床療效較為理想,且不會對患者造成明顯不良反應,臨床用藥安全,故值得在消化性不良的臨床治療當中推廣應用。
關鍵詞:中藥消食藥;消化不良;臨床療效
消化不良是臨床十分常見的病癥類型,近年來該病癥的發(fā)病率有明顯上升,且病情較易反復發(fā)作,不僅為患者帶來一定痛苦,而且也在極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臨床多采用抑制胃酸分泌、促進腸胃蠕動的藥物治療消化不良,但該類藥物不宜長期服用,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經(jīng)多方學者研究認證具有顯著療效[1]。本次研究隨機選取本院接受治療的70例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分析研究中藥消食藥治療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療的70例消化不良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數(shù)字表法進行隨機分組,兩組各35例;其中一組設定為對照組,另一組則設置為觀察組。其中對照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齡為7~65歲,平均年齡為(34.3±2.1)歲;觀察組: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患者年齡為8~67歲,平均年齡為(34.5±2.2)歲;兩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胃脹、食欲不振、過度噯氣等臨床癥狀。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對比兩組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對比結果顯示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具有良好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本組患者均使用西藥嗎丁啉進行臨床治療。用法用量:3次/d,1次服用10mg,對于年齡較小的患者則應遵循0.3mg/kg的服藥原則,藥物服用時間在餐前15min左右。
觀察組:本組患者均采用健脾行氣消痞湯進行臨床治療(藥方組成:百合20g,白芍、蒲公英各15g,炒枳殼12g,黨參、半夏、白術、黃芩、佛手、焦三仙、干姜各10g,白蔻仁、炙甘草各6g,黃連4g,吳茱萸3g)。以水煎服,每劑400ml,1劑分成早晚2次口服,服用200ml/次,均在飯前30min左右服用。
兩組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不得服用其他藥物,禁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叮囑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各項事宜。兩組患者均以4w為1個治療周期,若在服藥期間患者各項癥狀改善明顯,1w以上未復發(fā)則可停止治療。
1.3 療效評價標準[2] 以《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療效評定標準作為本次研究臨床治療效果的評價評價標準?;颊呓?jīng)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均完全消失,中醫(yī)癥候均基本恢復正?;蚋纳瞥潭仍?0%以上則可判定為痊愈;患者經(jīng)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均有極大好轉,中醫(yī)癥候改善程度在50%以上則可判定為有效;患者經(jīng)治療后各項臨床癥狀并未有明顯好轉,甚至病情有加重跡象則可判定為無效。本次研究將以痊愈+有效計算總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所有數(shù)據(jù)均錄入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中進行分析處理,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法對比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計數(shù)資料則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法對比組間數(shù)據(jù)差異,上述兩種檢驗方法所得對比結果若顯示P<0.05,則表示對比結果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1%,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82.9%,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未出現(xiàn)明顯不良反應。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結果顯示具有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3 討論
消化不良是臨床較為常見的、不具有器質性病變的疾病類型,其多被認為與生活習慣、工作壓力過大、不良情緒影響等因素存在較大關系,另有學者的研究顯示該病癥與胃酸分泌過多、內(nèi)臟敏感性增高等因素也存在一定關系[3]。目前臨床醫(yī)學對于該疾病的治療多以抑制胃酸分泌、促進腸胃蠕動為主。臨床常用解痙止痛類藥劑或多巴胺受體拮抗劑等藥物進行治療。上述藥物雖具有較為明顯的短期療效,但并不適合長期服用。中藥消食藥近年來在該病癥的臨床中得以應用,其臨床治療效果經(jīng)大量學者的研究證實療效顯著[4-5]。
消化不良在中醫(yī)看來可歸為\"胃痛\"、\"痞滿\"的診療范疇,肝郁、脾虛、脾胃失和是導致該病癥發(fā)病的主要原因,故臨床治療多以疏肝健脾為主。與西藥單一對癥治療的理念不同,中藥消食藥治療該病癥在補脾益氣的同時兼顧疏肝理氣,從而達到標本兼顧的治療目的,故臨床治療效果往往要優(yōu)于單純西藥治療。本次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健脾行氣消痞湯進行臨床治療,其中所含黨參、白術據(jù)有補脾益氣的功效,半夏、干姜、黃芩等藥物則具有消痞清熱的功效,而佛手、炒枳殼、白芍、白蔻仁、焦三仙等藥物則具有疏肝健胃、理氣化濕的功效,諸藥合用則可達和胃消痞、虛實同調的臨床治療功效。該藥方經(jīng)臨床研究觀察顯示對于多數(shù)消化不良患者均具有良好療效。
本研究結果表明相較于西藥治療而言,中藥消食藥治療消化不良具有更為理想的臨床療效,且不會對患者造成明顯不良反應,臨床應用具有較高的安全性。車慶余等人的研究結果也顯示中醫(yī)消食藥治療小兒消化不良療效顯著[6],值得臨床推廣。本次研究結果與其研究結論具有較高的相似性。
綜上所述,中藥消食藥治療消化不良臨床療效較為理想,且不會對患者造成明顯不良反應,具有臨床用藥的安全性,故值得在臨床消化性不良的臨床治療當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歐之洋,銀贊.健脾和胃解郁湯治療老年功能性消化不良100例[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3,23(4):342-343.
[2]張芬.中醫(yī)辯證分型治療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臨床療效[J].現(xiàn)代診斷與治療,2014,13(7):454-456.
[3]徐革新.中醫(yī)消食藥在治療小兒消化不良中的效果探究[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5(20):531-532.
[4]白鳳玲,劉曉蕓.健胃消食口服液治療小兒消化功能紊亂療效分析[J].現(xiàn)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17(35):5440-5441.
[5]李云蛟,任愛菊.消食消脹湯治療小兒消化不良脾虛夾積證的臨床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4,23(5):237-238.
[6]車慶余.中醫(yī)消食藥在治療小兒消化不良中的療效觀察[J].大家健康,2014,7(8):231-232.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