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在產婦待產的過程中,進行體位護理的效果。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1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360例待產婦的臨床資料,其中180例產婦行常規(guī)體位待產,作為對照組,另外180例產婦行體位護理干預,作為觀察組,對比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各產程時間、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的Apgar評分。結果 在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上,觀察組產婦的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觀察組產婦中,有27例產婦行剖宮產、2例產婦行胎頭吸引助產、151例產婦順產,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上,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有差異(P<0.05)。結論 在產婦待產的過程中進行體位護理的干預方案,能夠縮短產程、降低剖宮產率并提高分娩質量,有一定的臨床參考意義。
關鍵詞:體位護理;產婦;待產
醫(yī)學界一直提倡轉變產婦在待產過程中的護理服務模式,降低不必要的干預措施,提高自然分娩率,目前多數(shù)醫(yī)院中,產婦在待產的過程中,多單純采用仰臥位[1]。我們對我院收治的產婦,在其待產的過程中,給予其體位護理的干預方案,效果滿意,進行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來源于2011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待產婦,共360例,均無胎頭高浮、頭盆不稱等異常情況,均未合并妊娠期并發(fā)癥。根據(jù)護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兩組,每組均180例:在對照組中,年齡在20~40歲,產婦平均年齡為(25.8±4.0)歲、孕周在39~41w,平均(38.8±1.0)w;在觀察組中,年齡在21~39歲,產婦平均年齡為(26.1±3.9)歲、孕周在39~41w,平均(39.1±1.1)w。兩組產婦的年齡、孕周等情況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產婦行常規(guī)護理:在第一產程時行側臥或平臥位,在宮口開全后行膀胱截石位,在分娩結束后行平臥位。觀察組產婦給予體位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在臨產之后且宮口尚未開大至3cm時,對于胎頭未入骨盆的產婦,囑產婦行半坐臥位或坐位,對于胎頭已經(jīng)入骨盆的產婦,行自由體位。
1.2.2在產婦宮口開大至3cm后,即可行人工破膜,檢查胎位,若為枕后位或枕橫位,應取胎兒脊柱同側臥位,對于胎先露下降較為緩慢者,應行蹲位或坐位。
1.2.3在宮口接近開全時,協(xié)助產婦上產床,常規(guī)的進行外陰消毒,根據(jù)產婦自身情況,向其介紹可選擇的生產體位:①臥位,產婦可取仰臥位或半臥位,將下肢放平,腳可蹬在腳架上,也可取截石位;②側臥位,抬高床頭,囑產婦挺直腰背,突出臀部,盡量使膝關節(jié)彎曲,囑腳放置在高20cm腳架處;③坐位,囑其坐于產床中間,囑腳放置在低20cm的接生臺處,手放置在扶手架上,抬高床頭,產婦取靠在產床上取坐位;④蹲位,在護理人員的協(xié)助下,產婦蹲在產床上,也可抬高床頭,產婦靠在產床上,成蹲坐位生產。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產婦的分娩方式、各產程時間、產后出血(大于500ml)及新生兒的Apgar評分(Apgar評分低于7分即為新生兒窒息)。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 17.0 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或χ2檢驗對相關數(shù)據(jù)進行比較分析,在本次研究中,P<0.05即統(tǒng)計學有意義。
2 結果
2.1產程時間的比較 在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上,觀察組產婦的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分娩方式的比較 在觀察組產婦中,有27例產婦行剖宮產、2例產婦行胎頭吸引助產、151例產婦順產,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情況的比較 在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上,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有差異(P<0.05),見表3。
3 討論
經(jīng)陰道自然分娩時,胎兒通過母體骨盆經(jīng)過產道而娩出,可見,產婦的骨盆條件如大小、傾斜度等都對正常分娩有影響。產婦若存在恥骨聯(lián)合位置較低、骨盆的前后徑縮短、傾斜角度較大等情況時,會對胎頭的分娩機轉造成影響,使產程延長,或出現(xiàn)難產而不得不行胎頭吸引助產或者剖宮術[2]。在待產婦待產期間通過體位護理調節(jié)其待產時的姿勢與體位,可以減小骨盆傾斜度,有利于胎頭順利通過骨盆、完成頭盆銜接、下降等分娩機轉[3]。
在本次研究中,在不同時期,我們給予產婦不同的體位護理干預,起到調整骨盆入口平面和胎先露的角度的作用,還能對骨盆傾斜度較大的情況起到糾正的作用,減少胎頭入盆困難的發(fā)生。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的仰臥位體位,因此產婦骨盆活動受限,胎兒下降的阻力會增加,使產程延長[4]。另據(jù)葉海紅等[5]報道,在仰臥位分娩時,下腔靜脈受到子宮的壓迫,使靜脈回流受阻,心臟排血量減少,最終會對胎盤的血液供應造成影響,而發(fā)生新生兒缺氧,而給予體位護理,可避免單一仰臥位所造成的下腔靜脈壓迫,減少新生兒缺氧的發(fā)生。
本次研究中,在第一產程、第二產程、第三產程及總產程上,觀察組產婦的時間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觀察組產婦中,有27例產婦行剖宮產、2例產婦行胎頭吸引助產、151例產婦順產,自然分娩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產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產后出血及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率上,觀察組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統(tǒng)計學有差異(P<0.05)。充分表明了體位護理能夠提高產婦的自然分娩率,減少產后出血和新生兒窒息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在產婦待產的過程中進行體位護理的干預方案,能夠縮短產程、降低剖宮產率并提高分娩質量,有一定的臨床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劉淑青,王勇.體位護理在產婦待產過程中的應用及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1,17(23):34-35.
[2]林翠紅.特殊體位護理在矯正產婦活躍期持續(xù)性枕橫枕后位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齊魯護理雜志,2014,10:10-11,12.
[3]廖玲,李慧敏,王小龍,等.階段性強化教育在產婦分娩鎮(zhèn)痛配合體位護理中的應用[J].護理研究,2012,26(1):46-48.
[4]廖玲,廖東林,李慧敏,等.產程中鎮(zhèn)痛分娩配合體位護理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6):1472-1474.
[5]葉海紅,章文君.體位護理聯(lián)合心理干預對前置胎盤產婦妊娠結局的影響[J].中國鄉(xiāng)村醫(yī)藥,2015,10(2):85-86.
編輯/趙恒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