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兒川崎病臨床表現特征及診斷方法。方法 選取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兒,根據患兒年齡將其分為三組,每組10例,觀察分析小兒川崎病臨床表現特征,并根據患兒臨床特征,采取有效治療措施,觀察分析患兒臨床治療效果及相關實驗室檢查特征。結果 經對30例患兒采取有效治療措施,所有患兒病情均獲得不同程度好轉,患兒出院3個月后,采取電話或上門方式進行隨訪,30例患兒中無1例患兒死亡或復發(fā)。結論 在不典型小兒川崎病治療中,臨床醫(yī)生應根據患兒臨床特征,及早采取有效治療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兒復發(fā)率和死亡率。
關鍵詞:小兒川崎病;表現特征;診治體會
川崎病也常被稱之為皮膚黏膜淋巴結綜合征[1-2]。屬于急性發(fā)熱性出診疾病,好發(fā)于兒童群體,嚴重時會引起小兒心血管病變,因此,臨床治療應對川崎病應引起高度重視。本文旨在研究分析不典型小兒川崎病臨床表現特征及診斷方法,特收集我院收治的30例川崎病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2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川崎病患兒30例,根據患兒年齡將其分為三組,每組10例,第一組、男6例,女4例,年齡2.5~3.5歲,平均年齡(3±1.2)歲,第二組男5例,女5例,年齡3.5~4.5歲,平均年齡(4±1.6)歲,第三組男4例,女6例,年齡4.5~5.5歲,平均年齡(5±1.4)歲,所有患者均符合WHO不典型小兒川崎病的診斷標準,其中發(fā)熱患兒7例,淋巴結腫大患兒9例,結膜患兒4例,充血6例,皮疹患兒4例。三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相近而無較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診斷標準 符合以下幾項中4點或4點以下的臨床特征,即可判定為不典型小兒川崎病:①體溫異常,出現發(fā)熱情況,且持續(xù)5d以上;②口腔黏膜出現皸裂、充血癥狀;③淋巴結出現腫大情況,且大于1.5cm以上;④雙側眼角膜出現充血情況;⑤出現皮疹癥狀;⑥手足出現急性發(fā)腫、發(fā)硬情況。
1.3臨床表現 對多由患兒臨床表現進行調查記錄:①對所有患兒采取心臟彩超及心電圖,對冠狀動脈情況進行確認;②實驗室檢查包括血小板數量、白細胞數量、血培養(yǎng)、血沉以及C-反應蛋白;③小兒川崎病臨床癥狀主要包括發(fā)熱、皮疹、球結膜充血、指端改變、口唇改變、淋巴結腫大、消化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呼吸道系統(tǒng)以及心血管出現障礙、手足硬腫、肛周潮紅脫皮等癥狀。
1.4其他檢查 ①心電圖檢查。本組患兒中7例表現為竇性心動過速、ST段改變和P-R延長;②超聲檢查。冠狀動脈瘤患兒2例,急性冠動脈擴張患兒4例;③X線片檢查。9例患兒肺紋理增多。
1.5方法 第一組患兒采取靜脈注射方式,給予人血丙種球蛋白治療,用量為1g/(kg·d),2d為1療程,注射時間為4h/次,再加用雙嘧達莫,其用量為3~5mg/(kg·d)、第二組患兒在第一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阿司匹林,用量為30~50mg/(kg·d),待患兒體溫恢復正常后,可將藥量改為3~5mg/(kg·d),6w為1療程。第三組患兒在第二組基礎上加用甲潑尼龍進行治療,其用量為20mg/(kg·d),3d為1療程。
1.6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三組患兒治療期間體溫、脈搏、血壓、血沉、血小板、C-反應蛋白、冠狀動脈及皮疹恢復情況。
1.7統(tǒng)計學方法 將數據納入SPSS19.0統(tǒng)計軟件中進行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比較,以率(%)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并以(x±s)表示,若(P<0.05)則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三組患者治前后各項情況對比 第一組患兒治療前白細胞為(6.84±2.0),血紅蛋白為(114±9),血小板為(360.41±1),血沉為(39.2±35),C-反應蛋白為(73.2±22.7)。第二組患兒治療前白細胞為(6.53±2.0),血紅蛋白為(122±9),血小板為(358.22±1),血沉為(38.8±34),C-反應蛋白為(71.7±22.4)。第三組患兒治療前白細胞為(6.63±1.6),血紅蛋白為(120±7),血小板為(359.43±1),血沉為(37.2±35),C-反應蛋白為(73.1±23.1)[3-4]。三組患兒治療前白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血沉及C-反應蛋白(CRP)均無明顯差異,(P>0.05)差異不具統(tǒng)計學意義。
2.2治療后各項情況對比 治療后患兒體溫恢復正常,皮疹、結膜充血等癥狀消失比例分別為:第一組7例,占總數從70.00%,第二組9例,占總數的90.00%,第三組8例,占總數的80.00%,患兒出院3個月后,采取電話或上門方式進行隨訪,30例患兒中無1例患兒死亡或復發(fā)。三組治療情況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自1967年日本首次出現川崎病報道后,川崎病患兒數量逐年上升。目前,關于川崎病病因機制尚無明確定論,在治療中主要采用第三屆川崎病會議修訂標準為診斷標準,而早期診斷能有效降低對冠狀動脈的損害[5-6]。據臨床研究表明,川崎病臨床癥狀主要包括發(fā)熱、皮疹、球結膜充血、指端改變、口唇改變、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因此,醫(yī)學家們推斷川崎病可能與感染因素有關,而患兒一旦患兒全身血管出現炎癥,冠狀動脈也出現病變,最終很有可能引起小兒后天性心臟病,嚴重者甚至引發(fā)死亡,嚴重影響兒童身體健康發(fā)育及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治療中,臨床醫(yī)生應對川崎病引起高度重視。
目前,在川崎病治療中主要采取人血丙種球蛋白治療,而其中所含蛋白主要是由人體淋巴結產生,能有效提升人體免疫力,抑制患兒冠狀動脈病變。減少動脈瘤發(fā)生機率,本文通過對我院收治的30例患兒采取不同治療措施發(fā)現,患兒主要出現發(fā)熱、皮疹、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等情況,起癥狀與敗血癥、咽結合膜熱、藥疹等癥狀相似,容易出現誤診現象,早期川崎病具有結膜充血。唇紅干裂等癥狀,因此,當患兒出現以上癥狀時,臨床醫(yī)生應引起高度重視[7-8]。通過早期治療,患兒冠狀動脈并未出現異常,患兒均恢復痊愈,且后期復發(fā)率小,因此,在川崎病臨床治療中,臨床醫(yī)生應根據患兒臨床特征,及早采取有效治療措施,能有效降低患兒復發(fā)率和死亡率,為兒童健康成長及生命安全提供可靠保障[9-11]。
參考文獻:
[1]蘇海浩,王波.小兒川崎病36例臨床治療分析[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電子版),2012,08(4):364-366.
[2]張茜,鄧宇,謝梅,等.小兒川崎病的典型臨床表現相關性分析[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3,22(11):1165-1167.
[3]金德華,朱燕,張榮太,等.小兒川崎病112例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11,23(8):1101-1102.
[4]殷菊香.不典型小兒川崎病58例診治芻議[J].醫(yī)學信息,2014,11:453-454.
[5]榮志堅.小兒川崎病63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4,21:200-200,201.
[6]許春花.小兒川崎病93例臨床分析[J].延邊大學醫(yī)學學報,2010,33(03):212-214.
[7]姚華,肖延鳳,梁滿義.82例小兒川崎病的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09,20(04):425-427.
[8]黎建云.小兒川崎病50例臨床分析[J].吉林醫(yī)學,2012,33(07):1442-1443.
[9]馮迎軍.小兒川崎病臨床治療分析[J].中國中醫(yī)藥咨訊,2011,03(08):155.
[10]陸春云.小兒川崎病冠狀動脈病變的臨床探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識(下半月),2014,03:62-64.
[11]Simon Lebech,Cichosz,Mette Dencker,Johansen,Niels,Ejskjaer,Troels Krarup,Hansen,Ole K,Hejlesen.A novel model enhances HbA1c-based diabetes screening using simple anthropometric,anamnestic,and demographic information[J].Journal of diabetes,2014,6(5):478-484.
編輯/周蕓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