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股骨頭壞死的發(fā)展過程比較緩慢,臨床上關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CT、MRI等影像學分析較少。雖然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病因種類較多,但病理演變在病程發(fā)展過程中具有規(guī)律性相同,因此由各種病因所引起的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其影像學表現(xiàn)具有一定相似性。臨床上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影像學定量分析技術主要有X線、CT檢查、MRI檢查及血流量定量分析技術等,本研究基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影像學定量分析技術進展研究,正確分析X線、CT檢查、MRI檢查及血流量定量分析技術在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方面的作用及優(yōu)勢,并結合當前臨床上的研究成果,為防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提供參考依據(jù)。
關鍵詞:影像學表現(xiàn);定量分析;病理演變
股骨頭壞死屬于臨床常見疾病,發(fā)病原因為內部供血中斷或股骨頭受損,引發(fā)骨細胞或骨髓成分死亡,使骨結構發(fā)生改變、股骨頭塌陷及關節(jié)障礙等[1]。臨床認為引起股骨頭壞死的外因與患者長期酗酒、長期服用大量激素類藥物等有關。提高股骨頭壞死疾病的診斷率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及改善預后。當前,診斷股骨頭壞死的方法主要有核磁共振(MRI)、CT、X線等,在診斷方面均具有較好的敏感性及特異性[2]。本研究基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影像學定量分析技術進展研究,內容如下。
1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CT診斷
應用CT檢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對于診治及預后均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價值。采用CT檢查是在橫斷分層對死骨塊大小進行觀察,且能清晰顯示出股骨頭囊狀改變情況、塌陷部位、塌陷程度及軟骨下斷裂骨折等。采用早期CT診斷能比X射線片更早觀察出股骨頭壞死的病理變化,早期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能觀察到骨小梁缺少,多出呈片狀低密度影像,但關節(jié)間隙未發(fā)生改變。在中期行CT檢查時,能觀察到股骨頭內囊狀透光區(qū)大小不等,邊緣較模糊,高密度硬化死骨及軟骨頭不規(guī)則斷裂變形等。行晚期CT檢查時,可觀察到較大面積邊緣模糊囊狀透光區(qū)及高密度硬化死骨,髖關節(jié)間隙發(fā)生變窄,股骨頭塌陷變形等[3]。
2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X線分期
臨床上應用X線檢查股骨頭壞死較早,雖然采用X線檢查在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方面具有一定難度,但對于診斷中期、晚期股骨頭壞死及療效評價方面仍具有重要作用。X線分期主要采用定性觀察,也融入定量元素,X線分期主要有4種,不同分期間存在一些差異:Ⅰ期,主要為超微結構變異,表現(xiàn)在股骨頭斷裂、骨小梁結構紊亂及邊緣毛躁等;Ⅱ期,能發(fā)現(xiàn)股骨頭內部囊變區(qū)密度不均,有小的囊變影,骨小梁結構紊亂、邊緣模糊;Ⅲ期,股骨頭壞死比較嚴重,可觀察到骨小梁結構消失,股骨頭邊緣缺失、呈扁平或破骨狀,骨密度不均勻,形成贅骨,股骨頭與髖臼間隙變窄或增寬等;Ⅳ期,可觀察到股骨頭大面積不規(guī)則變形或塌陷,形態(tài)及結構顯著改變,股骨頭與髖臼間隙消失,骨小梁結構改變等[4-6]。
3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MRI診斷
采用MRI診斷能清晰反映股骨頭壞死組織學變化過程,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不同階段具有不同MRI征象,如壞死的第2~5d,位于髓腔內的脂肪細胞發(fā)生壞死,MRI顯示T1、T2加權像呈現(xiàn)環(huán)形或帶狀低信號區(qū),而外側包繞區(qū)委高信號,以上都是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早期特征。采用MRI早期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需要T1、T2、流速f(V)及N(H)等成像\"組織參數(shù)\"才能體現(xiàn)其優(yōu)勢[7-9]。
4 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股骨頭血流量定量分析
引起股骨頭壞死的主要原因一般認為是股骨頭血供受損,通過對股骨頭血流量變化進行檢測在早期診斷股骨頭壞死及判斷預后方面具有重要臨床價值。在采用SPECT技術對兒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顯像特點進行研究時,示蹤劑為99mTc-MDP,行SPECT髖關節(jié)斷層現(xiàn)象和髖關節(jié)骨三相顯像,能得到血池相、血流相及血池相,計算ROI放射性計數(shù)[5]。其結果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兒存在動脈供血和靜脈回流障礙,且靜脈回流障礙發(fā)生時間較早、較重。故對于臨床上懷疑是股骨頭壞死但采用X線檢查無異常的患兒,應采用斷層及骨三相顯像,作為早期診斷依據(jù)。采用SPECT技術半定量檢測髖關節(jié)創(chuàng)傷患者,通過對股骨頭血供量變化進行動態(tài)分析,能準確、方便地觀察股骨頭局部代謝與組織修復過程,作為臨床治療的重要參考依據(jù)。
5 定量分析技術比較
與X線平片檢查相比,采用CT檢查在檢查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變顯示方面具有突出的優(yōu)點,如行CT檢查不僅能以觀察骨小梁結構變化情況的方式來對X線平片較難發(fā)現(xiàn)的股骨頭早期改變進行判斷,還能準確的顯示關節(jié)面塌陷大小、塌陷程度、骨小梁維西骨折及病灶位置、結構、邊界及大小等,顯著優(yōu)于X線平片檢查,因此采用CT檢查進行明確分期在早期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方面具有重要意義[10-12]。
與CT檢查相比,MRI檢查能不僅能判定肌肉及骨髓受侵情況,還能測定肌肉代謝能力,通過微小脂肪成分差及水分差,產生高對比度,因此MRI診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早期病變方面顯著優(yōu)于CT檢查。由于T1WI與T2WI能對質子群周圍分子的組織學及生物學特征進行清洗反映,因此在定性診斷病變方面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正常區(qū)和病變區(qū)的分子組織學和生物學特征進行不同程度的反映,對影像診斷想分子組織學及生物學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13-14]。且MRI檢查具有多參數(shù)、多層面及多軸位掃描的特點,對水腫靈敏度高,分辨率好,因此在分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早期病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時,骨髓細胞的變化比骨質變化較早,而采用MRI能股骨頭修復前清晰反映出骨髓細胞變化情況,不僅可觀察到骨髓水腫及\"雙線征\"等股骨頭壞死的早期表現(xiàn),還能呈現(xiàn)關節(jié)腔積液與周圍軟組織狀況,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及敏感性[15-17]。行MRI檢查能清晰顯示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變,在分期方面具有較大優(yōu)勢,其在SPIR序列對骨髓水腫的信號變化的敏感性、關節(jié)腔內積液及T2上雙線征的出現(xiàn),因此在早期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診斷及觀察壞死進展程度、預后情況方面顯著優(yōu)于X射線檢查和CT檢查。
6 結語
臨床上綜合運用X線、CT檢查及MRI檢查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進行影像學定量分析,在對股骨頭缺血性壞死患者進行早期診斷、評估療效及判斷預后情況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jù),由于當前優(yōu)化的定量分析參數(shù)較為缺乏,只有發(fā)展基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臨床影像學定量研究,才能結合臨床工作,創(chuàng)建一套科學有效的定量評估體系,對于診斷及防治股骨頭缺血性壞死具有重要臨床意義。
參考文獻:
[1]程少容,王仁法,高小玲,等.動態(tài)增強MRI定量分析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介入治療后的血流變化[J].醫(yī)學影像學雜志,2006,16(9):975-977.
[2]李靜東,趙德偉,崔大平,等.成人酒精性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病理與MRI影像學對壞死程度的定量分析[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11,26(8):689-691.
[3]宋維通,李忠,李旭明,等.股骨頭缺血壞死CT和MRI診斷的Meta分析[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0,26(2):228-231.
[4]劉吉華,高振華,徐愛德,等.早期成人股骨頭缺血壞死的影像學對比研究及檢查途徑探討[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3):244-248.
[5]崔保剛.CT與MRI在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中的應用價值[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4,23(4):366-369.
[6]鄭力文,陳榮華,陳永華,等.CT與MRI在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13,51(11):90-91.
[7]邱鵬棟.CT與MRI在診斷早期股骨頭壞死中的價值分析[J].現(xiàn)代醫(yī)用影像學,2012,21(05):315-316.
[8]劉翠麗.早期股骨頭壞死CT與MRI診斷價值的比較研究[J].延邊醫(yī)學,2015,13:24-25.
[9]何勝.早期股骨頭壞死CT與MRI診斷價值比較[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5,12:60-61.
[10]尹發(fā)友.早期股骨頭壞死CT與MRI診斷價值的比較研究[J].醫(yī)藥前沿,2015,11:191-191.
[11]沈立雙,蘇錦鑫.MRI檢查對早期股骨頭壞死的診斷價值[J].醫(yī)學信息2015,14:32-32.
[12]謝志駿,羅榮森,李均堂,等.早期股骨頭壞死CT與MRI診斷價值的比較研究[J].中國當代醫(yī)藥,2014,21(01):138-140.
[13]James,Lin.The 2010 most influential journalpaper by citation award to Dr.Igor Belyaev,Dr.Catrin Baureus Koch,Dr.Olle Terenius,Dr.Katarina Roxstrom-Lindquist,Dr.Lars Malmgren,Dr.Wolfgang Sommer,Dr.Leif Salford,and Dr.BertilPersson[J].Bioelectromagnetics,2011,32(5)333.
[14]David,Chemouni,Pierre,et al.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flat-panel CT arthrography for cartilage defect detection in the ankle joint:comparison with MDCT arthrographywith gross anatomy 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J].AJR,2014,203(5)1069-1074.
[15]Andreas,Albrecht,Stephanie,et alThe structural basis of MRI bone erosions:an assessment by microCT[J].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2013,72(8):1351-1357.
[16]M Reza,Akhavan Sharif,Wilfred W,et al.Comparison of hyperpolarized(3)He MRI rat lung volume measurement with tomography[J].NMR in biomedicine,2010,23(4):359-367.
[17]Julian,F(xiàn)rench,Neill,et al.Use of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and tomography(micro-CT)in the morp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rat and rabbit fetuses from embryo-fetal development studies[J].Reproductive toxicology(Elmsford,N.Y),2010,30(2):292-300.
編輯/金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