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進行甘草臨床應用探討及化學成份藥理研究。方法 甘草可以臨床應用在肝病、高脂血癥、消化性潰瘍的治療中,本次研究甘草在肝病、高脂血癥、消化性潰瘍癥狀的治療中的應用,并在此研究基礎上,結合臨床用藥經(jīng)驗來對甘草化學成份藥理進行研究。結果 甘草具有重要的臨床醫(yī)學藥用,其主要的原因就在于甘草具備著較為復雜的化學成份。甘草中含有黃酮類、香豆素類、三萜皂苷類、氨基酸、生物堿類等成份,其臨床應用依托化學成分的藥理作用使得甘草被廣泛的應用與藥品之中。結論 甘草具有廣泛的臨床應用,在實際用藥時也要注意其化學成份和相關藥理,科學用藥。
關鍵詞:甘草;臨床應用;化學成份;藥理研究
甘草也被稱之為烏拉爾甘草,是一種多年生草本植物,藥用部位是根及根莖。甘草具有止痛、止咳、平喘化痰、清熱解毒等功效,是臨床藥品中常用藥品之一。本文結合甘草的藥理研究,分析其化學成份,為臨床爭取使用甘草藥品提供相關參考[1]。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統(tǒng)計2014年在我院確診的肝病、高脂血癥、消化性潰瘍患者,分別為18例、22例、24例。其中將不同病癥患者隨機平均分配,分為對照組和干預組。即肝病病例對照組和干預組分別為9例,高脂血癥對照組和干預組各11例,消化性潰瘍患者對照組和干預組各12例,對不同病癥的干預組患者采用甘草藥品進行治療,而對照組患者則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法,對比干預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結果。
1.2方法
1.2.1甘草在肝病中的應用 在肝病治療中,對照組實施抗病毒、保肝治療,干預組在實施抗病毒、保肝治療的基礎上添加甘草粉膠囊的治療方式,采取口服方式,3次/d,3粒/次,檢查患者用藥前后ALT、AST指標,以及患者的肝臟彩超肝纖維化程度,對比干預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療效。
1.2.2甘草在高脂血癥中的應用 在高脂血癥中,對照組實施阿托伐他汀鈣片的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用藥,口服4次/d,10mg/次,干預組在實施阿托伐他汀鈣片的治療方式的基礎上添加甘草粉膠囊治療方式,采用口服方式3次/d,2粒/次,在用藥后分別檢查兩組患者的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指標,對比干預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療效。
1.2.3甘草在消化性潰瘍中的應用 在消化性潰瘍中,對照組實施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進行治療,干預組在實施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奧美拉唑聯(lián)合治療的方式的基礎上添加甘草粉膠囊,采取口服方式,3次/d,3粒/次。在患者用藥后對患者進行PH檢查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并根據(jù)胃部不適發(fā)作程度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對比干預組和對照組的治療療效。
1.3統(tǒng)計學處理 本次調研的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處理,利用χ2檢驗,檢驗結果用P表示,P<0.05表示該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治療肝病癥狀時,檢查患者用藥后ALT、AST指標,對比分析用藥后的ALT、AST指標以及患者的肝臟彩超肝纖維化程度,檢查結果顯示干預組ALT、AST指標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患者指標,檢查結果顯示甘草在治療肝病中對患者病癥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在治療高脂血癥中,檢查兩組患者的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指標,檢查結果顯示干預組總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指標有較為明顯的好轉,患者的肝功能無明顯異常。
在治療消化性潰瘍中,患者用藥后對患者進行PH檢查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干預組患者用藥后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呈現(xiàn)下降趨勢,并運用問卷回訪的方式,調查胃部不適發(fā)作程度,干預組患者胃部不適發(fā)作情況有較為明顯的好轉,對照組幽門螺桿菌陽性率呈現(xiàn)緩慢下降趨勢,胃部不適發(fā)作時有發(fā)生。
對比分析不同病癥中兩者患者甘草用藥前后的相關癥狀。在甘草中,含有較為復雜的化學成份,其黃酮類、香豆素類、三萜皂苷類、氨基酸、生物堿類等成份對于治療肝病、高脂血癥、消化性潰瘍具有較為明顯的效果。
3 討論
本次研究證實了甘草具有較為復雜的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因此被廣泛應用在臨床治療中。在分離甘草中發(fā)覺甘草中黃酮類成份具有150多種,其中黃酮類、異黃酮類成份占據(jù)比例較大,通過化學分析后可以將這些物質區(qū)分成為兩類,第一類是擁有著黃銅類成分,第二類是擁有著C6-C3-C6的天然產(chǎn)物,研究成果顯示,在甘草植物中其根部含有較多的黃酮類化學成份,但是這些黃酮類化學成份由于其構成不同,因此藥理作用也不盡相同。黃酮類成份由于其自身具備抗氧化活性,因此可以起到降低血脂和抗菌等作用。甘草根部除了具有大量的黃酮類成份還具有三萜皂苷類化學成份,三萜皂苷類其中包括甘草酸、甘草次酸等成份,由于甘草酸可緩解乙型肝炎病癥,因此臨床甘草用藥可以起到保護肝臟、抗病毒抗菌、抗炎等藥理作用。與此同時,甘草中具有甘草多糖,其中包括葡聚糖、阿拉伯糖等其他糖份,葡聚糖為其多糖主鏈,甘草多糖化學藥理具有抗病毒等療效,因此可以將甘草運用到艾滋病病毒等其他病毒的治療中,可提升患者免疫力[2]。
在患者藥物中毒時,其解毒機理與其自身所具備的化學成份有密切的關聯(lián),甘草的解毒藥理作用主要呈現(xiàn)成為具備毒藥成份的物品和甘草中的甘草酸相結合,可以緩解毒性發(fā)作,并可以起到抑制毒性擴散的作用[3]。在甘草中由于其具備甘草甜素,這種化學成份可以吸附毒素,從而達到解毒的作用,其甘草甜素含量越高,解毒作用就越明顯,例如硝酸士的寧,這種藥品就具備著可吸附毒素的作用,在甘草甜素吸附毒素后轉變成為葡萄糖醛酸,這種葡萄糖醛酸可以起到解毒以及保護肝臟的作用,在解毒后將醇、酸等有毒物質通過尿液及汗液排出體外,在甘草用藥后可以在患者的腎上腺皮質上形成一層保護膜,保護患者的腎臟功能,提高肌體適應度和代謝功能,促進患者將毒素快速排出體外。由于甘草中具備甘草酸、甘草黃酮等化學成份,在做生物堿與酸性物質實驗中會出現(xiàn)沉淀反應,增效機理主要表現(xiàn)為附子與甘草中各成之間的相互作用。
綜上所述,甘草作為常用大宗藥材,具有益氣補中、緩急止痛、潤肺止咳、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等功效,在臨床應用中呈現(xiàn)出較強的清熱解毒等藥理,在多年門診經(jīng)驗基礎上研究甘草的化學成份和藥理,并將甘草在肝病、高脂血癥及胃潰瘍中的治療統(tǒng)計中驗證了甘草的相關藥理作用。在中醫(yī)學不斷的深入和發(fā)展中,堅信甘草的藥理價值和治療療效會得到更深層次的發(fā)掘。
參考文獻:
[1]張克.甘草臨床應用探討及化學成份藥理研究[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1,15:63-64.
[2]田武生.甘草的化學成分和臨床研究概況[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2,16:31-32.
[3]呂佳韻.甘草酸降低烏頭堿致神經(jīng)元毒性作用機制的研究[D].成都中醫(yī)藥大學,2013.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