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CT在外傷性腔隙性腦梗死診斷中的價值。方法 對26例頭顱外傷后臨床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偏側肌體無力或偏癱患者行CT平掃。結果 外傷性腔隙性腦梗死好發(fā)于基底節(jié)、內囊區(qū)、豆狀核,呈小片腔隙性低密度影。結論 CT掃描檢查對外傷性腔隙性腦梗死的準確診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顱腦外傷;腦梗死;CT檢查
CT Diagnosis of Traumatic Lacunar Infarction
LI Ru-pi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Nanping Second Hospital,Nanping 354200,Fuji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T value in the diagnosis of traumatic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Methods 26 cases of cranial trauma after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fferent degree slant side main body weakness or hemiplegia patients CT scan.Results Traumatic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in basal ganglia,internal capsule,lentiform nucleus,a small piece of lacunar low density shadow.Conclusion CT scan for accurate diagnosis of traumatic lacunar cerebral infarction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Key words:Craniocerebral trauma;Cerebral infarction;CT examination
顱腦外傷主要造成顱腦骨折、顱內血腫或腦挫傷。腦外傷后繼發(fā)腔隙性腦梗死比較少見,外傷性腔隙性腦梗死是腦的穿支動脈及分支閉塞引起的腦深部梗死,大小約在10~15mm,好發(fā)于基底節(jié)、內囊及腦干;臨床上出現外傷后腦梗死的表現。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搜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有確切頭部外傷,CT表現為腔隙性腦梗死病例26例。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齡6個月~45歲,平均年齡22.8歲;車輛傷4例、高墜傷12例、棒擊傷3例、拳擊傷1例、摔傷6例。本組病例均健康,無其他疾病。
1.2 CT檢查方法 用西門子-Emotion6.CT檢查,首次CT檢查時間為傷后30min~72h,隨訪復查CT時間30d,最長1例為6個月后,使用西門子6排CT機,以聽眥線為基線,層厚與層距為6mm,基底節(jié)區(qū)加1mm重建。
1.3臨床表現 頭部外傷時,神志清楚17例,30min~1h昏迷9例。其中傷后頭暈、惡心15例,頭痛、嘔吐7例,幼兒早期無癥狀4例;外傷后出現完全性癱瘓1例,不完全性癱瘓25例;伴有言語障礙10例,偏側肢體感覺障礙7例,嗜睡9例。
2 結果
梗塞灶多發(fā)生在基底節(jié)的內囊區(qū),表現為小片類圓形或橢圓形低密度。具體部位:豆狀核、內囊區(qū)17例,單純豆狀核2例,尾狀核頭部4例,內囊區(qū)2例;直徑約0.2~1.2cm;CT值20~30Hu;雙側大腦半球低密度1例,梗塞灶邊緣清楚14例,邊緣模糊12例;24例無明顯腦水腫及占位效應,1例較大病灶壓迫單側腦室,無中線移位。1例為雙側頸內動脈梗塞,腦腫脹明顯,傷后復查CT見原梗塞范圍變小、密度更低,邊緣清楚;軟化灶者為23例,單側頸內動脈梗死2例,病灶不典型。
3 討論
3.1外傷性腔隙性腦梗塞的一般特征
3.1.1發(fā)病機制 頭顱外傷性腦梗塞近年來國內外文獻已有報道[1]?;坠?jié)-內囊區(qū)供血來自豆紋動脈、穿支動脈及前脈絡膜動脈,走行成直角或接近直角發(fā)出,在頭頸外傷時,剪力作用下血管壁較易直接受損,這些血管遠離大動脈主干,長而迂曲,對血液動力學變化特別敏感,易受缺血影響[2]。在此特點基礎上:①在外力沖擊時腦組織與顱底產生相對位移,在側剪力的作用下,顱內血管被牽拉扭曲致血管內膜及平滑肌中環(huán)層撕裂或夾層動脈瘤形成,使供血受阻或誘發(fā)血栓形成;②微循環(huán)功能障礙:血管壁損傷后,縮血管神經傳出沖動增多,引起局部腦血管痙攣,腦部血液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致腦組織供血不全,有統(tǒng)計資料表明,頭外傷后腦血管痙攣發(fā)生率一般為10%;③腦挫裂傷、蛛網膜下腔出血也是導致血管痙攣及梗塞的原因;④腦挫傷、腦水腫的形成使腦血管扭曲拉長、痙攣、收縮,加重了原有的缺血缺氧[3];⑤血管內皮損傷后,內皮膠原纖維暴露,激活凝血因子Ⅶ,從而激活內源性凝血系統(tǒng),同時內膜損傷所釋放的組織凝血因子,又可以激活外源性凝血系統(tǒng),促使血栓形成;⑥學者們經過實驗研究認為自由基反應也是外傷性腦梗塞發(fā)生的重要因素。
3.1.2發(fā)病年齡 任何年齡均可發(fā)生。常見兒童、青少年,本組占62.2﹪。這與兒童、青少年時期的腦血管發(fā)育尚不成熟,(其血管壁相對柔軟、細嫩、富有彈性)易導致血管內膜損傷,引起梗死有關。
3.1.3好發(fā)部位 梗死好發(fā)于基底節(jié)、內囊區(qū)、大動脈受傷等。
3.1.4梗死時間 本組1例,5h后CT復查顯示雙側大腦梗死灶;另23例在外傷后1~7h內CT復查,病灶顯示清楚,2例在外傷復查病灶消失,還與血管內膜損傷的程度、范圍、血栓形成、血管閉塞及栓子脫落的速度有密切的關系。
3.2鑒別診斷 ①頭頸部外傷史;②外傷距腦癥狀出現有一定間隔時間,多數在24h后出現神經系統(tǒng)癥狀,48h后達高峰,遲發(fā)性偏癱是外傷性腦梗死的一個共同特點;③顱腦CT及MR檢查為本診斷依據;④外傷后基底節(jié)區(qū)腔隙性腦梗死主要與腦血栓形成及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所致的腦梗死進行鑒別,與腦內其他疾病所致的低密度病灶相鑒別。本組26例均為保守治療。其中21例恢復良好,3例輕度偏癱,1例中度偏癱,1例重度偏癱。
3.3法醫(yī)學鑒定及預后 首先應根據吳軍有關損傷與疾病關系的論述確定外力與腦梗塞之間的因果關系,然后結合治療結果,參照其標準來評定損傷程度,預后良好者,可考慮評定為輕傷,而治療后果不良者,遺留嚴重后遺癥者評定為重傷[4]。
縱觀以上案例可知,外傷后腦梗死的CT診斷,對患者的康復預后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5,6]。
參考文獻:
[1]鄢志偉.重型顱腦損傷并發(fā)創(chuàng)傷性腦梗死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D].廣州醫(yī)科大學,2014.
[2]閆鳴.16排螺旋CT在出血性腦梗死的影像表現及應用[J].首都醫(yī)藥,2013,24.
[3]魏俊,楊珉,王威,等.顱腦損傷并發(fā)腦梗塞的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yī)學,2012:10.
[4]王曉鐘,李鳳強.小兒外傷性單純腦梗死的臨床特點及治療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1,32.
[5]劉勃,張增俊,黃明俠,等.兒童外傷性腔隙性腦梗塞的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11.
[6]陸永明,陳振湖.外傷性腦梗塞的CT診斷(附28例分析)[J].上海醫(yī)學影像,2003,04.
編輯/哈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