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瀉黃散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療效。方法 皰疹性咽峽炎患兒128例,隨機分為治療組68例和對照組60例。治療組采用瀉黃散口服,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藥物利巴韋林顆粒。結果 治療組的退熱的時間與皰疹消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兩項指標數據組間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8.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7%,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結論 瀉黃散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療效好,治療效果滿意。
關鍵詞:瀉黃散;皰疹性咽峽炎;臨床療效
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之一[1]。夏秋季多發(fā),多由柯薩奇病毒引起,具有傳染性。臨床表現為發(fā)熱、咽峽部皰疹、疼痛拒食。近年來發(fā)病率很高,有逐年上升的趨勢[2]。我們應用瀉黃散加味治療皰疹性咽峽炎收到了滿意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皰疹性咽峽炎患兒128例。其中男性68例, 女性60例。年齡5月~10歲,伴發(fā)熱120例,其中高熱22例,伴頭痛者18例,大便干者42例,兼有表證者66例。
1.2分組 128例患兒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66例,對照組62例。治療組男性36例,女性28例,伴發(fā)熱66例,頭痛10例,大便干者22例,兼有表證者36例。對照組男性32例,女性32例,伴發(fā)熱54例,頭痛8例,大便干者20例,兼有表證者30例。兩組病例排除合并癥,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方法
1.3.1治療藥物 瀉黃散組成:藿香5~15g,梔子5~15g,石膏6~30g,防風3~10g,甘草3g(康仁堂中藥免煎顆粒)。發(fā)熱口渴重者,加黃芩、天花粉、知母;潰瘍面較大者加黃連、竹葉、生地;大便秘結者加大黃;伴有表證者加金銀花、連翹、板藍根。
1.3.2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瀉黃散(康仁堂中藥免煎顆粒)1劑/d,可用水或蜜調服分多次溫服。對照組口服利巴韋林顆粒(四川百利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10~15 mg/kg,每日分3次口服;兩組療程均為3d。同時兩組均用開喉劍噴霧劑噴灑口腔。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
1.4 療效評價 統(tǒng)計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包括退熱時間與皰疹消退時間。另參考資料制定療效標準[3],顯效:體溫正常,咽頰部皰疹基本消退;有效:體征和癥狀明顯好轉;無效:癥狀和體征無明顯好轉。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結果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均數(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率(%)表示,檢驗方法分別為t檢驗與χ2檢驗,以P<0.05為比較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 治療組的退熱的時間與皰疹消退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兩項指標數據組間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8.4%,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8.7%,組間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見表2。
3 討論
皰疹性咽峽炎是兒科的常見病、多發(fā)病。好發(fā)于1~7歲兒童,多由柯薩奇病毒A組引起,具有傳染性。常驟起發(fā)熱及咽痛,皰疹主要發(fā)生在咽部和軟腭,有時見于舌但不累及齒齦和峽粘膜。近年來發(fā)病率很高,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傳統(tǒng)治療方法是采用利巴韋林等對癥抗病毒治療,但療效欠佳,臨床一直都在努力探索皰疹性咽峽炎的最佳治療藥物[4]。
從祖國中醫(yī)理論的層面來看,皰疹性咽峽炎屬于\"溫病\"、\"感冒\"、\"風熱喉痹\"、\"口靡\"范疇,祖國醫(yī)學認為該病的發(fā)病與濕邪、風邪、將養(yǎng)密切相關,根據發(fā)病季節(jié)、病變的部位、病性、寒熱虛實、臨床特點等病因病機,已形成辨證辨病、宏觀微觀相結合的現代辨證論治,主要采用清熱解毒、宣肺利咽、化濕消食等方法,取得了迅速減輕癥狀、縮短治療周期、防止反復的良好效果[5,6]。瀉黃散首載于宋.錢乙的巜小兒藥證直訣》方名\"瀉黃\",因脾在色為黃,瀉黃即清瀉脾中郁熱之意。方中石膏、梔子相配,石膏 辛寒,用以清熱,兼能解?。粭d子苦寒,用以清心肺之火,使屈曲下行,從小便而解,具淸上徹下之意,用為君藥。防風味辛微溫,用以疏散脾中伏火,又能于土中瀉木,乃清中有散,降中有升之法。藿香芳香悅脾,理氣和中,化濕醒脾,與防風配伍,振復脾胃之氣機,為臣藥。甘草和中瀉火,可用蜜調服,可緩調中上二焦,使瀉脾而無傷脾,皆為佐使。共奏瀉脾胃伏火之功。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患兒在采用瀉黃散治療后,其皰疹性咽峽炎的相關臨床癥狀較對照組在更短時間內獲得緩解與消退,同時最終的臨床總有效率也顯著高于對照組,以上數據的組間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以P<0.05),提示瀉黃散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的臨床療效滿意,具有一定推廣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朱慶齡,楊聲坪,葉新華,等.炎琥寧對比利巴韋林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療效和安全性的系統(tǒng)評價[J].兒科藥學雜志,2014,20(4):4-9.
[2]戴小麗,周少林,邱靜,等.莪術油與莪術油聯(lián)用頭孢吡肟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療效比較[J]. 遼寧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1,13(4):223-224.
[3]鄧玲華,舒蘭.銀翹散加減治療小兒疤疹性咽峽炎例臨床觀察[J].湖南中醫(yī)藥雜志,2014,30(1):61-62.
[4]李宏恩. 中醫(yī)治療小兒皰疹性咽峽炎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4,29(8):506-507.
[5] 楊春梅,劉永信,祿林,等.瀉黃散加減治療小兒口瘡40例的臨床療效[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5,31(1):89.
[6]宦萬英.加味瀉黃散治療復發(fā)性口腔潰瘍的臨床研究[J].基層醫(yī)學論壇,2015,19(6):767-768.
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