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了解妊娠梅毒母嬰傳播干預后,先天梅毒的發(fā)病情況,旨在預防、診斷和治療先天梅毒提供參考依據(jù)。方法 將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檢測的3164例孕婦和2700例新生兒研究對象,根據(jù)19S-IgM-TPPA試驗進行血清學篩查和確診,對于疑似病例根據(jù)隨訪2年的結果進行進一步診斷。結果 3年妊娠梅毒陽性檢出率分別為5.32%(46/865)、4.21%(45/1068)、3.49%(43/1231),先天梅毒檢測陽性率分別為3.08%(21/681);1.73%(17/984);1.45%(15/1035),有明顯的下降趨勢。結論 在孕婦中開展梅毒血清學篩查,加強對陽性孕婦的抗生素治療和追蹤干預工作,同時做好性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能有有效減少和預防先天梅毒。
關鍵詞:妊娠;梅毒;母嬰傳播;先天梅毒
近年來,我國梅毒的發(fā)病率不斷呈現(xiàn)上升的趨勢,其中孕產(chǎn)婦人群梅毒抗體檢測陽性率高居不下,先天梅毒自1991年報告后其發(fā)病呈持續(xù)上升的趨勢,2000年我國先天梅毒達41/10萬活產(chǎn)兒[1]。為了控制我縣先天梅毒的發(fā)生率,我縣展開預防和控制梅毒母嬰傳播的干預措施,對全縣所有的孕婦進行梅毒、艾滋病的免費篩查,對孕婦本人和新生兒進行為期兩年的隨訪,本研究回顧性的分析了2012年~2014年在我院門診確認梅毒的妊娠婦女及其產(chǎn)兒的相關資料,得到了先天梅毒發(fā)病的情況,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2月間婦產(chǎn)科使用甲苯胺紅不加熱血清反應素試驗檢測的孕產(chǎn)婦3164例和嬰兒270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孕產(chǎn)婦年齡20~34歲,平均年齡(26.28±3.12)歲;疑似先天梅毒患兒年齡為1d~4月齡,平均(1.79±0.63)月齡。
1.2方法 根據(jù)《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梅毒診斷標準及處理原則》,所有孕產(chǎn)婦采用梅毒螺旋體明膠凝集試驗進行血清篩查試驗,陽性患者采用TPPA進行確診,并在確診后對其進行隨訪檔案的建立,到孕產(chǎn)婦分娩后,抽取嬰兒的靜脈血進行相應的檢驗,若采用TRUST檢驗陽性者,則疑為先天梅毒。若采用9S-IgM-TPPA檢驗陽性者,則為先天梅毒;對先天梅毒疑似嬰兒進行六個月的隨訪再次抽血檢驗,如果檢驗結果為陰性,則可以排除先天梅毒;如果檢驗結果為陽性,則繼續(xù)隨訪,一直到出生后18個月,如果再次檢測為陽性者,則確診為先天梅毒。
1.3判定標準 根據(jù)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制定的對先天梅毒的判定標準,只要達到下述四個實驗室指標之一即可確診為先天梅毒。①患兒梅毒螺旋體中血清抗體滴度呈現(xiàn)持續(xù)上升狀態(tài);②暗視野檢查發(fā)現(xiàn)梅毒螺旋體呈陽性;③患兒中檢測出有9S-IgM-TPPA抗體[3];④患兒進行非梅毒螺旋體血清學檢驗,結果比母親高出四倍。將2014年12月后仍無法確診或排除先天梅毒的嬰兒排除研究范圍內。
1.3治療和隨訪干預 將妊娠梅毒檢測陽性的患者使用芐星青霉素240萬U進行雙側臀部肌肉注射,1次/w,治療3w為1個療程,妊娠末3個月再次注射1個療程,所有先天梅毒或疑似先天梅毒的患兒給與常規(guī)青霉素進行治療。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其中計量資料對比采用t檢驗,用均數(shù)加減標準差表示,計數(shù)資料對比采用x2檢驗,用率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2012年~2014年妊娠梅毒檢測情況 根據(jù)資料顯示,從2012年~2014年共篩查孕婦3164人,總共確診梅毒134人,有明顯的下降趨勢(X2=31.27,P<0.05).見表1。
2.2妊娠干預后先天梅毒發(fā)生情況 從2012年~2014年對篩查出梅毒陽性的孕婦進行干預治療后3年間共生產(chǎn)嬰兒2700名,其中疑似先天梅毒的185人,確診為先天梅毒的53人,疑似先天梅毒確診為先天梅毒的比例為28.65%,確診的53例先天梅毒中有2例死亡,24例有窒息史,早產(chǎn)兒35例,伴有皮疹患兒28例,先天梅毒從2012年3.08%下降至2014年的1.45%,經(jīng)過卡方檢驗先天梅毒的發(fā)病率呈明顯下降的趨勢(X2=22.19,P<0.05),見表2。
3討論
先天性梅毒又稱胎傳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經(jīng)胎盤直接侵入胎兒血液循環(huán)所致的一種傳染性疾病[2]。梅毒螺旋體可由母體經(jīng)胎盤或臍動脈進入胎兒血循環(huán),發(fā)生胎傳梅毒后累及胎兒的各器官、各系統(tǒng),形成不可逆損害。胎盤感染后發(fā)生小動脈內膜炎,形成多處梗死灶,可導致嚴重胎盤功能障礙,引起胎兒宮內發(fā)育遲緩、流產(chǎn)、早產(chǎn)、死胎、死產(chǎn)等不良妊娠結局。因此,通過干預母嬰傳播途徑預防先天梅毒具有重要價值。
先天梅毒可以導致新生兒或胎兒發(fā)生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其肌肉和骨骼等也發(fā)生相應的病變,如果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對患兒的健康產(chǎn)生巨大的危害,因此,對于先天梅毒進行早期的診斷、干預具有十分中藥的臨床意義。目前最為常用的方法是使用血清學方法,有學者提出只要梅毒篩查試驗結果呈陽性,就必須對新生兒進行抗梅毒治療,從表1篩查結果來看,各年分別為46例(5.32%)、45例(4.21%)、43(3.49%)有明顯的下降趨勢。從表2得出,其中疑似先天梅毒的185人,確診為先天梅毒的53人,疑似先天梅毒確診為先天梅毒的比例為28.65%,確診的53例先天梅毒中有2例死亡,24例有窒息史,早產(chǎn)兒35例,伴有皮疹患兒28例,先天梅毒從2012年3.08%下降至2014年的1.45%,說明對妊娠梅毒母嬰傳播進行干預后先天梅毒的發(fā)病率逐年下降,與文獻報道一致[3]。
由于某些基層醫(yī)院檢測條件有限,不能對先天梅毒做出及早的診斷,某些疑似先天梅毒嬰兒由于不具有明顯癥狀而導致家屬拒絕治療,導致TRUST滴度在段時間內迅速上升。先天梅毒的診斷需要結合臨床表現(xiàn)、梅毒血清學結果額其他結果進行綜合判斷。在接診時應詳細詢問患兒母親病史,在處理先天性感染性疾病時如發(fā)現(xiàn)不明原因的新生兒窒息、肺炎、早產(chǎn)、低出生體重、病理性黃疸、肝脾腫大、貧血等異常情況,應及時進行相關檢查,注意結合影像學檢查、梅毒抗體篩查等,以便及時確診和治療。在治療上,目前臨床仍以青霉素作為先天性梅毒的首選治療用藥。青霉素對梅毒螺旋體具有良好的殺滅作用,且無耐藥性。早期、足量、持續(xù)的青霉素治療可保持有效的血藥濃度,延長青霉素與梅毒螺旋體的接觸時間。但需要注意的是,青霉素治療的起始劑量不宜過大,以5~10萬U/(kgod)為宜,以免短時間內大量梅毒螺旋體被殺滅后釋放出異體蛋白,導致寒戰(zhàn)、發(fā)熱、心動過速、氣促等赫氏反應癥狀。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孕婦中開展梅毒血清學篩查,加強對陽性孕婦的抗生素治療和追蹤干預工作,同時做好性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能有有效減少和預防先天梅毒。
參考文獻:
[1] 朱春梅.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心理狀況分析及護理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2,9(21):127-128.
[2] 馮娟.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的多元化護理干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2,16(8):72-73.
[3] 梁遠飛,邱莉霞,朱紅等.567 例隱性梅毒孕婦所產(chǎn)新生兒的梅毒血清學檢測結果及轉陰情況分析[J].皮膚性病診療學雜志,2012,19(4):214-218.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