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方法 結果 結論 探討組織缺氧與原發(fā)性下肢淺靜脈曲張的發(fā)病相關性。方法對80例確診為原發(fā)性單側下肢淺靜脈曲張的患者于術前分別取患側及健側足背動脈和股靜脈血液進行血氣分析檢測,術中留取足靴區(qū)及腹股溝區(qū)皮膚軟組織標本固定采用免疫組化方法檢測HIF-1α的表達水平。結果足靴區(qū)皮膚軟組織HIF-1α表達水平顯著高于腹股溝區(qū)HIF-1α表達水平(p<0.05)?;紓容^健側組織攝氧量明顯降低。足靴區(qū)HIF-1α表達水平與患側組織攝氧量呈負相關(p<0.05),腹股溝區(qū)HIF-1α表達水平與健側組織攝氧量呈負相關(p<0.05)。股靜脈輕度反流和足靴區(qū)HIF-1α IOD≥9100是患側肢體水腫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組織缺氧可能是導致下肢淺靜脈曲張發(fā)生和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對于HIF-1α高表達及股靜脈輕度反流的原發(fā)性下肢淺靜脈曲張患者需要注意預防術后發(fā)生下肢水腫。
關鍵詞:肢體組織攝氧量;下肢淺靜脈曲張;HIF-1α
原發(fā)性下肢淺靜脈曲張是血管外科常見的疾病之一,在我國成年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約為8~16%[1]。本研究通過比較原發(fā)性下肢淺靜脈曲張足靴區(qū)皮膚軟組織與正常組織的攝氧量及HIF-1α關系,旨在探究組織缺氧與原發(fā)性下肢淺靜脈曲張發(fā)病的相關性,為原發(fā)性下肢淺靜脈曲患者臨床治療提供科學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3月~2012年3月于我院收治的為原發(fā)性單側下肢淺靜脈曲張的患者80人,男59例,女21例,年齡(59.14±7.40)歲;其中25例患者足靴區(qū)色素沉著,31例患者股靜脈輕度返流。所有患者均具有手術適應征,行單側肢體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分段剝脫術。
1.2方法 術中取足靴區(qū)與腹股溝區(qū)皮膚軟組織標本,并采用10%的中性福爾馬林固定,用石蠟包埋保存。對標本進行切片處理,使得厚度為4um,然后用免疫組化方法染色,并對所有患者的健側與患側肢體、患側肢體足靴區(qū)與腹股溝區(qū)皮膚組織中的HIF-1α水平進行檢測及比較。另外對患者健側與患側的動靜脈血氣分析進行觀察。
1.3 統(tǒng)計方法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兩組計量資料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或配對t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x2檢驗或Fisher確切概率法;Pearson直線相關分析;下肢水腫的危險因素用二項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P<0.05 認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腹股溝區(qū)與足靴區(qū)皮膚軟組織HIF-1α水平的比較 足靴區(qū)皮膚軟組織HIF-1α表達水平(9113.69±940.54)顯著高于腹股溝區(qū)HIF-1α表達水平(3507.95±470.2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06.609,P<0.05)。
2.2患側與健側血氣分析及組織攝氧量情況 健側與患側在動脈血氧飽和度、血紅蛋白含量、動脈血氧分壓水平上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健側與患側組織供氧量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患側靜脈血氧分壓、靜脈血氧飽和度均明顯高于健側(P<0.05),患側組織攝氧量顯著低于健側(P<0.05)。見表1。
2.3組織攝氧量與HIF-1α表達水平的相關性 足靴區(qū)HIF-1α表達水平與患側組織攝氧量呈負相關(r= -0.589, P<0.001),腹股溝區(qū)HIF-1α表達水平與健側組織攝氧量呈負相關(r= -0.470, P<0.001)。
2.4患者水腫發(fā)生的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 建立Logistic回歸模型,發(fā)現(xiàn)股靜脈輕度反流(P=0.019, OR=5.587, 95%CI: 1.320 ~ 23.653)和足靴區(qū)HIF-1α IOD≥9100(P=0.021, OR=3.175, 95%CI: 1.737 ~ 13.686)是患側肢體水腫發(fā)生的獨立危險因素。
3 討論
低氧誘導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 HIF-1)是在1992年發(fā)現(xiàn)的,HIF-1α與缺氧狀態(tài)下血管和組織重塑密切相關,而大多數(shù)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都涉及缺氧狀態(tài)[2]。
有研究證實缺氧和炎癥反應是下肢淺靜脈曲張發(fā)生和發(fā)展的重要因素[3]。本研究結果表明,HIF-1α在發(fā)生下肢淺靜脈曲張的足靴區(qū)表達顯著高于腹股溝區(qū),表明HIF-1α參與下肢淺靜脈曲張的發(fā)病過程。患側肢體組織對于氧氣的攝取顯著低于健側肢體,與其他研究相一致。而且,HIF-1α表達水平無論是在健側還是在患側都與下肢組織攝氧量呈反比。滲出的纖維蛋白由于纖溶活性的降低將聚集于末梢循環(huán),形成屏障影響皮膚和皮下組織攝氧和營養(yǎng)物質[4]。
本研究通過對術后1年患側肢體水腫二項分類Logistic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足靴區(qū)HIF-1α IOD≥9100與股靜脈輕度反流是肢體水腫二的獨立危險因素。從血流動力學角度分析,曲張的交通靜脈或者淺靜脈會使得下肢深靜脈的血液增多,從而使得深靜脈擴張,進而引起深靜脈瓣膜關閉不全,最終導致反流[5]。在本研究中,沒有把深靜脈輕度返流作為處理重點。因已有研究表明對于原發(fā)性下肢淺靜脈曲張伴有輕度返流或下肢股靜脈瓣膜功能不全時,對其進行大隱靜脈高位結扎+分段剝脫術就可達到滿意效果[2]。另外,對于HIF-1α高表達的與股靜脈輕度反流患者,在手術后注意預防下肢水腫的發(fā)生。
參考文獻:
[1] 杜林林,王朝暉.低氧誘導因子-1α在大鼠心肌梗死中的表達及其意義[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急救雜志, 2006, 13(6): 367-369.
[2] 喬正榮,時德.下肢靜脈曲張皮膚病變的血流動力學[J].中華皮膚科雜志,1997,30(1): 264-264.
[3] 王文統(tǒng),周劍宇,楊玉敏.下肢靜脈性潰瘍與血流動力學變化的關系[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 2006, 7(3): 219-220.
[4] 黎洪浩,曹海玲,陳建宇等.下肢靜脈曲張術后復發(fā)的原因分析 (附 46 例報告)[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 2006, 26(2): 133-135.
[5] 施慧華, 陸民, 蔣米爾等. 手術治療淺靜脈曲張對下肢深靜脈反流的影響[J].臨床外科雜志, 2008, 16(1): 36-38.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