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心理護理干預對門診輸液患兒輸液效果的影響。方法 將586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300例和觀察組286例。對照組按常規(guī)的輸液護理操作方法,觀察組根據患兒不同的年齡及性格特征,在對照組基礎上開展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方法。結果 觀察組患兒輸液的合作率、靜脈穿刺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有顯著差異性(P<0.05)。結論 對門診輸液患兒實施心理護理干預能緩解患兒緊張情緒及畏懼心理,能夠提高患兒治療的依從性及靜脈穿刺的成功率,有助于提高門診護理工作效率。
關鍵詞:心理干預;輸液患兒;效果;評價
靜脈輸液是兒科診治中最常見的一種給藥及補液方法[1],也是護理技術操作的一項基本功。由于兒童特殊的身心發(fā)育特點,疼痛耐受力較弱,對有創(chuàng)護理操作容易產生恐懼、躁動,甚至拒絕配合治療等心理,增加了門診輸液工作的難度,直接影響輸液治療的順利進行,從而影響治療效果。為了提高靜脈輸液成功率,使患兒配合輸液治療,我們通過患兒實施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2月~6月我院門診輸液患兒586例,其中男312例,女274例;年齡1~3歲190例,3~6歲275例,6~13歲121例。隨機分成觀察組286例,對照組300例。兩組患兒在性別、年齡以及所患疾病等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兒均由同一組護士完成輸液治療。對照組按常規(guī)護理方法輸液,即采取家長共同按壓固定患兒四肢進行輸液治療。觀察組根據患兒不同的年齡及性格特點,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語言或非語言等方式對患兒進行輸液前心理疏導,消除恐懼、緊張、畏針等心理障礙,穿刺過程中密切觀察患兒的心理反應,有效地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增強患兒的信任感[2]和配合度。
1.3心理護理干預
1.3.1認知干預 輸液前首先與患兒家長溝通,消除不能一針見血、液體外滲或走空、脫針及加藥有誤等擔心與顧慮,取得家長的密切配合,再根據患兒的心理表現進行有效溝通,幫其克服緊張、恐懼的不良心理,激發(fā)患兒的勇氣及信心。加強口頭宣教與解釋,如:告知患兒家長輸注的藥物名稱、劑量、輸液時的注意事項;根據患兒輸液特點,護士耐心、熱情向患兒及家長講解輸液知識及如何配合以保持輸液通暢等。
1.3.2情感干預 樹立以患兒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以微笑、愉快的心情對待患兒,消除患兒的陌生感及內心恐懼感。對患兒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使用親切的語言或鼓勵的眼神與其進行交談,態(tài)度溫和,并配合家長做好安撫和解釋,與患兒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的治療關系[3]。操作時動作輕柔、敏捷、準確,可根據患兒理解程度,運用昵稱或肢體語言對其每一點合作的表現及時給予肯定和贊揚,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感,使患兒感到安全、放心,從而配合治療。
1.3.3行為干預 主要采用心理行為誘導。對于年齡較小的患兒,理解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很難與患兒進行語言交流,可以準備一些幼兒喜歡的小玩具、零食等,適當給予獎勵,盡量取得其主動配合;對于年齡稍大的患兒主要以鼓勵的言語為主,輸液過程中不斷的進行交流、聊天,及時安慰患兒,增強其自信與勇敢。如:1~3歲患兒可采用堆積木、看畫冊或講故事等方式轉移患兒注意力,降低患兒的阻抗,達到接受治療的目的。在靜脈穿刺過程中,囑家長親切接觸患兒,安慰鼓勵患兒。3~6歲年齡段患兒對周圍事物比較好奇、好模仿,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可采用\"勇敢型\"[4]患兒做輸液治療榜樣,通過鼓舞、模仿等方式促使患兒自覺配合。6~13歲年齡段患兒主要采用曉之以理的方式,進行科學引導及耐心說服,采用邊操作邊宣教方法,讓其了解疾病的危害及不利影響,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念,鼓勵其愉快接受治療,早日康復。
1.4效果評價標準 根據患兒輸液表現及合作程度判定,合作性好:患兒能主動伸出手準備穿刺,無哭鬧或稍不情愿,但能配合護士完成相關護理操作;或者患兒有哭鬧,但靜脈穿刺時不敢動;或者患兒能較安靜地主動接受治療;合作性差:患兒拒絕配合,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大聲哭鬧,穿刺時躁動,需要家長采取比較強制性約束,才能完成相關護理操作。一次穿刺成功的標準:靜脈輸液一次成功,穿刺順利,中途無意外,無重復穿刺。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運用SPSS 20.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兒輸液合作情況比較 觀察組在實施心理護理干預后明顯提高了患兒輸液的依從性及合作程度,觀察組的合作率(94.8%)明顯高于對照組(75.3%),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2.2兩組患兒靜脈穿刺一次成功率比較 觀察組患兒各個年齡段的靜脈穿刺一次成功率均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心理護理作為\"系統(tǒng)化整體護理\"的核心內容[5],是以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強化患者的心理支持系統(tǒng),幫助患者改變認識、改善不良情緒及矯正不良行為的過程。心理護理干預的首要任務就是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增強患者對護士的信任感和親切感,從而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大多數兒童特別是學齡前患兒,由于他們的認知、心理承受能力較低,當進入醫(yī)院陌生環(huán)境,加上疾病帶來的疼痛刺激,使患兒很容易對醫(yī)護人員產生畏懼感,出現過度的哭鬧或出現淡漠、退縮及依賴父母等心理行為,導致畏懼及抗拒輸液治療。護理人員應多與患兒及家長溝通、交流,了解患兒的生活習性,觀察患兒的心理表現,采取合理的心理護理措施對患兒的情緒進行有效調整,多運用鼓勵的言語、表情或行動等進行心理行為干預,改善患兒的心理狀態(tài),減輕其緊張、膽怯、畏懼等不良心理,提高其安全感及信任度,由被動接受到主動配合,從而使患兒靜脈輸液過程順利,安全、有效。經過心理護理干預后輸液患兒的合作程度及一次穿刺成功率明顯得到提高,與對照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充分說明心理護理干預對門診輸液患兒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兒童靜脈輸液時根據患兒不同年齡及心理特點,給予針對性的心理護理干預,不但可以減輕患兒的緊張、畏懼等不良心理,提高患兒合作程度,同時也能提高靜脈穿刺的一次成功率,增強患兒及家長的信任感,有助于提高門診護理工作效率。
參考文獻:
[1]唐曉紅,侯景紅.心理護理在5~6歲兒童輸液中應用的效果觀察[J].吉林醫(yī)學,2010,31(32):5843-5844.
[2]任樂.門診輸液患兒的心理分析與護理干預[J].包頭醫(yī)學院學報,2012,28(3):72-74.
[3]張黎明.臨床心理護理方法探討(上)[J].實用護理雜志,2003,19(1):73-74.
[4]李桂秋,馮潔.輸液患兒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齊魯護理雜志:上旬刊,2011,17(3):83-84.
[5]薛新力,朱龔萍,陳良英.臨床心理護理基本概念與方法評析[J].護理學雜志:外科版,2010,25(12):79-81.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