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精神醫(yī)學司法鑒定案例中民事行為能力鑒定的特點。方法 對民事行為能力鑒定108例進行回顧性研究。結果 離婚、房產和遺囑鑒定成為目前民事行為能力鑒定的主要組成部分,精神檢查是判定其相應民事行為能力的重要手段。結論 精神病患者常處于弱勢地位,民事行為能力的認定應重視全面的精神檢查,鑒定時應充分考慮他們的狀況,注意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
關鍵詞:司法鑒定;精神醫(yī)學;民事行為能力
為探討民事行為能力的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案例。將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共108例民事行為能力司法鑒定資料進行了回顧性調查和分析,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月10日~2014年12月18日在我院進行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的108例進行民事行為能力鑒定案例為研究對象。
1.2方法 對入組的108例案例的一般資料、案件類型、鑒定診斷、民事行為能力評定結果等資料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
2結果
2.1一般資料 108例中,男性82例,女性26例,年齡為18~76歲,平均年齡52.9歲;70歲以上9例;文化程度:小學及以下56例(51.9%),初中35例(32.4%),高中15例(13.9%),大學2例(1.8%);無業(yè)38例(35.2%),農民23例(21.3%),家務18例(16.7%),工人12例(11.1%),外來務工12例(11.1%),其他5例(4.6%);居于城鎮(zhèn)30例(27.8%),農村78例(72.2%)。
2.2案件類型 案件性質:離婚占32.4%,房產占22.2%,遺囑占16.7%,盜竊占8.3%,傷害占5.6%,強奸占4.6%,交通占2.8%,勞動爭議占1.9%,其他占5.6%,見表1。
2.3鑒定診斷 鑒定診斷與民事行為能力評定,見表2。精神分裂障礙22例(20.4%),器質性精神障礙19例(17.6%),精神發(fā)育遲滯12例(11.1%),情感性精神障礙16例(14.8%),狂躁癥9例(8.3%),癲癇8例(7.4%),人格障礙8例(7.4%),酒精所致精神障礙3例(2.8%),精神正常11例(10.2%)。
2.4行為能力評定 完全16例(14.8%);限制30例(27.8%);無62例(57.4%)。
3討論
隨著我國法律體系不斷的健全與完善,政府部門和普法人員通過法律援助下基層等方式開展宣傳活動,公民的法律意識不斷提高和增強,人們更加清楚的認識到保障自身合法權益的必要性;相應地,要求進行民事行為能力鑒定的司法鑒定業(yè)務也逐漸增多。在我院2012~2014年進行的民事行為能力鑒定案例中選取了108例,發(fā)現在數量上和比例上都明顯呈逐年增長的勢頭,多數為發(fā)生在農村低文化家庭的民事案件,這表明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工作與人們的社會生活有著越來越緊密的聯(lián)系,做好該工作不僅能夠維護人民群眾正當利益,更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
近年來,隨著公民法律意識的增強,因精神疾病而司法鑒定離婚的案例不斷增多。本次研究選取的108例中,離婚司法鑒定精神疾病民事能力35例(占到近1/3),這一結果與李方敏[1]研究結果一致。其中,28例為配偶提出離婚,主要原因在于被鑒定人具有躁狂、猜疑、偏執(zhí)、冷漠、喜怒無常等精神疾病癥狀,雙方感情逐步走向破裂。此外,因精神病受到的偏見和歧視,為配偶帶來了巨大的社會壓力,導致配偶要求精神患者做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7例被鑒定方提出離婚,因為精神病患者因病受到配偶歧視、虐待而不愿再繼續(xù)維持這種不幸福的婚姻。其次,房產和遺囑也是民事行為能力司法鑒定精神醫(yī)學中占據比例較大的類型。隨著私有財富的逐漸增長,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人們更多傾向于通過法定程序來處理自己的合法財產。特別是房產糾紛和遺產處理問題,通過司法程序解決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糾紛。而在司法程序過程中,民事行為能力鑒定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程序,這一結果與謝志強等[2]研究結果較一致,表明房產和遺囑能力鑒定案例增多是我國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業(yè)務發(fā)展的一個新趨向。再次,108例案件類型中,除婚姻、房產和遺囑外,31例涉及盜竊、傷害、強奸、交通、勞動爭議和其他方方面面,雖然例數不多,但情況相當復雜,這需要作者進一步在后續(xù)中對這些個案進行研究。
在鑒定診斷中,排序前五位依次為:精神分裂障礙(20.4%)、器質性精神障礙(17.6%)、情感性精神障礙(14.8%)、精神發(fā)育遲滯 (11.1%)和無精神?。?0.2%)。這與李吉祝[3]、高樹貴等[4]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民法通則》第十三條規(guī)定:\"不能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不能完全辨認自己行為的精神病患者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在本案例中,民事行為能力評定以無最為常見,占57.4%,其次為限制行為能力,占27.8%。在這些案件中,絕大部分被鑒定者因有精神疾病而使其社會生存能力較弱,這部分人群處于社會低層,為弱勢群體。出于對這類人群合法權力和利益的保護而判定為無或限制民事行為能力,讓被鑒定者的法定代理人參與進來,重新達成協(xié)議。
民事案件案性復雜,且鑒定大多為既往民事行為到鑒定,從發(fā)生民事行為到鑒定間隔時間較長,委托單位提供的客觀旁證材料欠詳實,委托單位提供此類材料的難度很大,故作出客觀、準確的評定有一定難度。因此在實際鑒定工作中,應盡量收集客觀資料,以確保鑒定案例的客觀、公正、準確。
參考文獻:
[1]李方敏.民事行為能力的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案例的特征分析[J].四川精神衛(wèi)生,2005,18(2):112-113.
[2]謝志強,譚常贊,李炬英,等. 59例民事行為能力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分析[J].中國民康醫(yī)學,2012,24(11):1356-1358.
[3]李吉祝,張永東,王冠軍.2002年~2006年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622例分析[J].精神醫(yī)學雜志,2008,21(1):50-52.
[4]高樹貴,馬寧祥,胡珍玉.司法精神醫(yī)學鑒定337例案例分析[J].現代實用醫(yī)學,2005,17(5):309-310.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