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愛樓
【摘要】為探討高校輔導員自我效能感、壓力應對方式與職業(yè)倦怠的關系,尋找對職業(yè)倦怠的預測作用。采用大學教師應付方式問卷、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教師職業(yè)倦怠問卷的方式。得出結論,自我效能感和壓力應對方式對輔導員職業(yè)倦怠具有顯著影響和良好的預測效果,培養(yǎng)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形成積極的壓力應付策略,能夠有效防制高校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感。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 應對方式 自我效能感 職業(yè)倦怠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216-02
職業(yè)倦怠是一種影響巨大、難以根除的慢性心理疲勞。高校輔導員與學生關系最為密切,因此,高校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成為本文研究的重點,其研究目的是進一步了解高校輔導員目前工作狀態(tài)及相關影響因素,為提高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和管理提供一定的參考。
一、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
本研究于2015年1月份,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從湖北省10所高校抽取231名專職輔導員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diào)查。
2.測量工具
(1)職業(yè)倦怠問卷 采用MBI-GS中文修訂版,量表包含情緒衰竭、去個性化、低成就感3個維度,15個題目。量表采用李克特7級記分法,依據(jù)李永鑫觀點,在7級評分時,平均數(shù)在0-2之間為低度倦怠,2-4之間為中度倦怠,4-6之間為高度倦怠。
(2)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采用張建新修訂的GSES中文版,該量表由10個項目組成,采用4點計分,分數(shù)越高說明自我效能感越高,中等水平的記分為1.5。
(3)應對方式量表 由肖計劃等編制,共62個項目,包括自責、求助、退避、幻想、合理化與解決問題6個因子。計分方式采用“是”與“否”作答,每個因子的高分表示此應對方式經(jīng)常被采用,低分則表示很少采用。
3.統(tǒng)計分析
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t檢驗、方差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
二、結果
1.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現(xiàn)狀
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總體狀況良好,職業(yè)倦怠總體均分1.83,這與目前高校輔導員的實際情況基本一致。其中低成就感(2.24)處于中度倦怠水平,其次是情緒衰竭(1.77)、去個性化(1.38)。
2.職業(yè)倦怠的影響因素
(1)自我效能與職業(yè)倦怠的關系
表1 自我效能與職業(yè)倦怠各維度的回歸分析
由表1可知,以職業(yè)倦怠的情緒衰竭維度為因變量時,自我效能對情緒衰竭具有顯著負向預測,即自我效能越低,情緒衰竭感程度越高。自我效能對情緒衰竭的解釋率為5.6%,解釋能力較低;而以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為因變量時,自我效能對兩者的預測效應并未達到顯著水平,說明自我效能對去個性化和低成就感并無顯著影響。
(2)應對方式與職業(yè)倦怠的關系
表2 應對方式與職業(yè)倦怠各維度的回歸分析
將壓力應對策略與職業(yè)倦怠三個維度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見表2。以情緒衰竭為因變量,僅幻想進入回歸方程,幻想對情緒衰竭的解釋率為12.3%。以去個性化為因變量,也只有幻想進入回歸方程,幻想對去個性化的解釋率僅為9.1%。以低成就感為因變量,僅退避進入回歸方程,退避對低成就感的的解釋率為20.6%。
(3)自我效能感和壓力應對方式對職業(yè)倦怠的影響
表3 自我效能感和應對方式對職業(yè)倦怠的回歸分析
由表3可知,進入情緒衰竭維度回歸模型的有幻想、求助2個變量,該模型對情緒衰竭的解釋率為56.5%;進入去個性化維度回歸模型的有職稱變量,模型對去個性化的解釋率為50.9%;進入低成就感維度回歸模型的有退避、性別,模型對低成就感的解釋率為 28.5%,性別方面,女性比男性的低成就感高。
三、討論
1.高校輔導員處于低倦怠水平,成就感維度為中度倦怠水平。這表明高校輔導員對于自己的工作缺乏認同感,認為輔導員工作未能實現(xiàn)預期的成效,實現(xiàn)自己的價值。
2.自我效能感獨立預測高校輔導員職業(yè)倦怠。高自我效能感的輔導員能體驗較多的積極情感,在完成既定目標時投入更多的努力,較少受周圍不良因素的影響,自控能力與工作主動性強。
3.應對方式能夠顯著預測職業(yè)倦怠,是職業(yè)倦怠的一項重要檢驗方法?;孟胝蝾A測情緒衰竭,求助負向預測情緒衰竭,退避正向預測低成就感。輔導員群體人際關系較為和諧,而應付方式中的求助策略也是良好人際適應的主要指標之一,在遇到困難時,積極尋求外界的力量和支持,是降低職業(yè)倦怠感的良好特質。退避和幻想作為被動的應對方式,則會加重輔導員的職業(yè)倦怠感。
四、結論
本研究結果顯示,自我效能、壓力應對方式及相關人口學變量都是輔導員職業(yè)倦怠的影響因素,但人口學特征對職業(yè)倦怠的預測作用小于其它三類因素。本研究在職業(yè)倦怠的影響因素和預測作用得到了初步成果,主動應對方式對職業(yè)倦怠有緩沖作用,能夠減輕職業(yè)倦怠感,高自我效能感的輔導員情緒衰竭感低,對職業(yè)倦怠有著較明顯的負向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永鑫.三種職業(yè)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較研究:基于整合的視角[D].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5.
基金項目:
湖北師范學院2014年思想政治教育專項研究項目(2014SZB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