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愛英
【摘要】可以說舉例子是一位小學數(shù)學教師必須具備的基本功。因為合適的例子能幫助孩子順利的進入抽象的數(shù)學世界,能讓枯燥的數(shù)學概念更加有趣,能把難于記憶的運算規(guī)律應用的更加自如,能令復雜的問題簡單明了,能將問題中摸不著的事物轉(zhuǎn)化為熟悉的事物。
【關(guān)鍵詞】舉例子 抽象 理性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2-0177-02
一、舉例子化抽象為具體
在低年級數(shù)學教學過程,幾乎都是從具體的事物出發(fā),逐漸抽象出數(shù)學知識,這里的從具體事物出發(fā)其實就是“舉例子”。比如,剛上一年級的小朋友在學習認識數(shù)字時,為了讓他們對數(shù)字認識的更加深刻,我就利用身邊的熟見的實物為例。
師:你知道我們身邊的事物也可以用數(shù)字“1”來表示嗎?(生一臉好奇)
師:一本書可以用數(shù)字“1”來表示,一塊橡皮也可以用數(shù)字“1”來表示,你能說說什么可以用數(shù)字“1”表示嗎?
生:一支鉛筆、一只水壺、一張紙……
師:真棒耶,那什么可以用數(shù)字“2”表示?
生:2只小鳥、2個小朋友。
生:2朵花、2件衣服……
老師舉了什么可以用數(shù)字“1”表示的例子,學生立刻在生活中找到了數(shù)字“1”的依附,有了具體形象的認識,很順利的孩子們就能舉出用數(shù)字“2”、“3”以及更多數(shù)字的例子。通過“舉例子”的教學回饋,我們可以確定評價學生對抽象的數(shù)字有了很好的感性認識。
二、舉例子化枯燥為生動
恰當?shù)摹芭e例子”是提高概念教學效率及更好地落實概念教學目標的有效手段。好的例子不僅是學生學習新知的“敲門磚”,更是學生認識和理解數(shù)學知識的橋梁。典型、生動、直觀的舉例,如明鏡般給學生以眼前一亮的感覺,有助于學生對數(shù)學概念的理解。在教學《平移和旋轉(zhuǎn)》過程中,如果直接講述概念,孩子們很難理解或想象出什么樣的現(xiàn)象就是旋轉(zhuǎn),什么樣的現(xiàn)象是平移,所以我在提出概念之前,給孩子們提供一些有意思的例子“摩天輪、纜車、小飛機、自由落體、旋轉(zhuǎn)木馬、激流勇進等”一些游樂項目,讓學生先比劃比劃這些物體的運動軌跡,再給這些運動分分類,并說說想法,通過大量感性、直觀的生活實例,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體會、總結(jié),孩子們已經(jīng)對平移和旋轉(zhuǎn)有了初步感知,而后再提出書上的概念,為了加深孩子們的理解及檢測他們理解的是否到位,還可以叫學生自己舉例子說明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轉(zhuǎn)。奧蘇伯爾曾說:“影響學生學習的唯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jīng)知道了什么?!币虼耍诮虒W中,教師要善于例舉,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以學生掌握的知識、經(jīng)驗為新知的生長點,為新知學習做好必要的支撐。
三、舉例子化理性為有趣
舉例子在解決問題上往往起著點睛、令人恍然大悟的作用。比如一年級有這樣的題:用自己的方法比較大小。
①156-17 56-29 ②281-3563-35
有相當一部分小朋友一看到這個題,就是先計算出兩邊的得數(shù),而后比較出大小關(guān)系。但是本題的目的不在計算而在于發(fā)現(xiàn)運算規(guī)律:被減數(shù)相同減數(shù)越小差越大;減數(shù)相同被減數(shù)越大差越大。 這樣總結(jié)出的規(guī)律要想讓大部分小朋友都掌握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借助生動的例子效果會大不一樣。老師指著衣服左右兩個口袋說,“我左邊口袋里有56顆糖,右邊口袋也有56顆糖,減去17和減去29可以怎么解釋呢?”學生聽得糖肯定是很感興趣,自然會有這樣的回答“左邊口袋吃掉了17個糖,右邊口袋吃掉了29個糖”。老師順勢提問:“那么哪邊口袋剩下的多呢?為什么呢?”這時候?qū)W生很容易得出“同樣多的糖,吃掉的越多剩下的就越少,吃掉的越少剩下的就越多”。通過鮮活的例子,孩子們能很容易理解其中的運算規(guī)律,第2題用相同的方法,這時候孩子們可以自己舉例了,“左邊口袋81顆糖,右邊口袋63顆糖,都吃掉35顆,還是左邊口袋剩的多”。這樣的舉例子既讓數(shù)學問題變得有趣又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舉例子化陌生為熟悉
有些題學生易解答錯誤,是由于題目里的情境比較陌生或者難以想象,我們可以舉例把題中的事物換成身邊容易想象的事物,這也對題目的理解起到很大的幫助。比如一位老師在教學這樣的題:“京廣中心大廈是北京市目前最高的摩天大樓,它比中央電視塔約矮196米。京廣中心大廈高209米,中央電視臺有多高?”時,學生反饋出了這樣幾種答案:209+196、209-196、209-196+196,于是他馬上引導他們再次讀題,分清楚到底是什么比什么矮,換言之可以說什么比什么高。但是還是有些學生搞不懂,于是老師指著本班同學董浩說,“我們來舉個吧,如果董浩同學身高130厘米,他比吳老師矮了35厘米,請問吳老師身高多少?”學生很快說出:“130+35=165(厘米)”,老師接著說,“那么相同的道理,題中的京廣中心大廈就相當于‘董浩,而中央電視塔相當于‘吳老師”,讓學生再把新改題目讀一遍,學生立刻覺得題目簡單了并得出了正確的答案。用身邊熟悉的事物來舉例,減低了題目理解上的難度,也使題目變得有趣了。
鄭毓信教授曾提出小學數(shù)學教師應掌握三項基本功:善于提問、善于優(yōu)化、善于舉例子。數(shù)學是高度抽象的學科,小學生思維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那么我們通過舉一些生活中學生身邊的實例,具體的例子對于數(shù)學學習的作用猶如佛像之于佛理,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學習數(shù)學,然后發(fā)生遷移,這樣能取得一些好的效果,但是怎樣在課堂中舉一些恰當?shù)睦哟_實需要我們教師不斷的專研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