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海濤,雷 鳴
(首都醫(yī)科大學,北京 100069)
醫(yī)學生運動行為與身體素質的相關性分析
方海濤,雷 鳴
(首都醫(yī)科大學,北京 100069)
醫(yī)學生;運動行為;身體素質;相關性
《教育部關于2010年全國學生體質與健康調研結果公告》顯示,中小學生身體素質下滑趨勢開始得到控制,大學生身體素質繼續(xù)呈現(xiàn)緩慢下降趨勢。這是在《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fā)[2007]7號)和《教育部 國家體育總局 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教體藝[2006]6號)兩個全國性文件下發(fā)后的首次公告。公告顯示,大學生體質健康情況仍不容樂觀,下降趨勢仍未得到遏制,身體素質亟待提高[1]。
眾所周知,醫(yī)學院校的學生是未來國家醫(yī)療衛(wèi)生事業(yè)的棟梁,但已有研究表明,醫(yī)學生的身體素質狀況呈下降趨勢[2]。醫(yī)學生若因體質問題不能勝任未來的醫(yī)務工作,那未來國家的醫(yī)療事業(yè)令人堪憂。身體素質是衡量體質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3],同時,身體素質的好壞與體質的總體水平有密切關系[4]。因此,提高醫(yī)學生的身體素質意義重大。本文從運動行為入手,研究運動行為與身體素質及體質總體水平的相關性,旨在為醫(yī)學生形成良好的運動行為提供參考依據(jù),現(xiàn)介紹如下。
1.1 研究對象
以本校2011級醫(yī)學生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測量法 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大學生部分和北京市教委的相關要求,對研究對象進行體質健康測試。
1.2.2 問卷調查法 對研究對象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對389份有效問卷進行分析,掌握醫(yī)學生的運動行為。
1.2.3 統(tǒng)計法 將采集的數(shù)據(jù)按問卷調查的相關選項進行分類,導入SPSS16.0軟件進行二元定距變量的相關分析。
1.2.4 文獻資料法 收集國內外的相關文獻與資料,了解國內外有關醫(yī)學生體質健康的相關問題。
2.1 醫(yī)學生運動行為與身體素質的基本情況
2.1.1 醫(yī)學生運動行為的基本情況(見表1) 在389位研究對象中,幾乎天天都參加運動的有17人,占4.4%;每周運動3次及以上的有91人,占23.4%;每周運動2次的有160人,占41.1%;每周參加1次運動的有106人,占27.2%;幾乎不參加運動的有15人,占3.9%。
表1 運動行為——周運動次數(shù)
每次運動時長見表2。每次運動時長大于90分鐘的有20人,占5.1%;每次運動時長為61~90分鐘的有124人,占31.9%;每次運動時長為30~60分鐘的有165人,占42.4%;每次運動時長小于30分鐘的有68人,占17.5%;幾乎不運動的有12人,占3.1%。
表2 運動行為——每次運動時長
2.1.2 醫(yī)學生身體素質的基本情況 按《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規(guī)定,衡量身體素質的模塊可以分為:柔韌、力量類身體素質和速度、靈敏類身體素質。研究以具有代表性的坐位體前屈和跳繩為具體指標,考查醫(yī)學生身體素質的基本情況。具體見表3。
表3 醫(yī)學生身體素質成績統(tǒng)計(±s,分)
表3 醫(yī)學生身體素質成績統(tǒng)計(±s,分)
項目坐位體前屈跳繩體質總分最低分 最高分 平均成績20.00 20.00 30.00 100.00 100.00 95.00 86.25±12.50 87.92±7.75 75.65±8.46
2.2 運動行為與身體素質的相關性分析(見表4)
2.2.1 控制變量與觀察變量 以運動行為的兩個方面為控制變量,即第一控制變量為周運動次數(shù),第二控制變量為每次運動時長;以衡量身體素質的兩個測試項目(坐位體前屈與跳繩成績)以及體質的總體水平為觀察變量。利用SPSS統(tǒng)計軟件分別考查控制變量與觀察變量之間的相關性。
表4 醫(yī)學生運動行為與身體素質的相關性
2.2.2 周運動次數(shù)與身體素質 結果顯示,周運動次數(shù)與坐位體前屈成績呈顯著正相關(P<0.05);周運動次數(shù)與跳繩成績呈顯著正相關(P<0.05)。
2.2.3 每次運動時長與身體素質 如表4所示,每次運動時長與坐位體前屈成績無顯著相關性(P>0.05);每次運動時長與跳繩成績也無顯著相關性(P>0.05)。
2.2.4 運動行為與體質總體水平 如表4所示,周運動次數(shù)與體質健康標準總評成績呈顯著正相關(P<0.05);每次運動時長與體質健康標準總評成績呈顯著正相關(P<0.05)。
以上研究表明,北京市醫(yī)學生的運動行為與身體素質存在以下關系:(1)每周運動次數(shù)與各項身體素質以及體質的總體水平均存在顯著的線性正相關性(P<0.05),即每周運動次數(shù)越多的學生,其身體素質和體質總體水平越好;(2)每次運動時長與身體素質無顯著相關性(P>0.05),即每次運動時間的長短對坐位體前屈和跳繩成績的好壞無顯著影響,但每次運動的時長與體質的總體水平呈顯著正相關(P<0.05)。這說明無論是增加周運動次數(shù)還是延長每次運動時間都對體質總體水平有積極作用。
因此,提出以下兩點建議:(1)切實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fā)[2007]7號)和《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教體藝[2006]6號)精神,組織學生參加晨練和課外體育活動,使每位大學生每周至少參加3次課外體育鍛煉,每次不少于1小時。(2)教育學生學會科學的健身方法,選擇容易堅持的運動項目,合理安排運動量和運動強度。
[1]王燦.大學生體質健康狀況及提高對策[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19):246.
[2]王遠,姚繼方.加強醫(yī)學院校體育課程建設以提高學生體質健康水平[J].教育與職業(yè),2009(20):123-124.
[3]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編委會.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解讀[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4]葉鳴.提高我國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思考[J].上海海洋大學學報,2010(1):140-144.
G526.5
B
1671-1246(2015)08-0127-02
首都衛(wèi)生管理與政策研究基地開放性課題項目“臨床醫(yī)學生體質狀況的連續(xù)性觀察及體育教育訓練對策研究”(2014JD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