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和腦鈉肽、尿微量白蛋白的關系
周冬梅李偉湯正義1
(徐州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內分泌科,江蘇徐州221002)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足(DF)患者糖化血紅蛋白(HbA1c)在不同的控制狀態(tài)下,腦鈉肽(BNP)、尿微量白蛋白(MAU)的變化。方法隨機選取DF男性患者92例(Wagner分級≥2級),以HBA1c不同值為切點,分為A、B兩組,A組>切點值,B組≤切點值,統(tǒng)計分析兩組中BNP、MAU的變化。結果當HbA1c的切點值為7%、8%、9%、10%、11%時,A、B兩組比較,患者年齡、Wagner分級、高密度脂蛋白(HDL)、BNP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而兩組中MAU在HbA1c切點值為8%、9%、10%時有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在MAU在HBA1c切點值為7%、11%時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 。結論HbA1c控制在8%~10%時有腎臟保護作用,HBA1c控制在≤7%或>11%時均有腎臟損害傾向。
關鍵詞〔〕糖尿病足病;糖化血紅蛋白(HbA1c);腦鈉肽(BNP);尿微量白蛋白(MAU)
中圖分類號〔〕R587.1〔文獻標識碼〕A〔
1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yī)院遠洋分院糖尿病足治療中心
第一作者:周冬梅(1979-),女,碩士,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糖尿病及其并發(fā)病研究。
糖尿病足(DF)患者的血糖控制水平與心、腎功能的關系鮮有研究,本文以糖化血紅蛋白(HbA1c)作為血糖控制水平的代表功能,以腦鈉肽(BNP)作為心功能的反映,以尿微量白蛋白(MAU)作為腎臟功能損害的早期指標的反映,探討DF Wagner分級2級及以上患者的HbA1c水平與BNP、MAU的關系。
1對象和方法
1.1對象隨機選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瑞金醫(yī)院上海遠洋分院DF治療中心的2型糖尿病伴DF男性患者92例(Wagner分級≥2級)。年齡40~88歲。排除標準:先天性心臟病、風濕性心臟病、腎衰竭、心臟彩超中射血分數(shù)(EF)<50%者。Wagner 分級 0級:有發(fā)生足潰瘍危險的足,皮膚無開放性病灶;1級:表面有潰瘍,臨床上無感染;2級:較深的潰瘍感染病灶,常合并軟組織炎,無膿腫或骨的感染;3級:深度感染,伴有骨組織病變或膿腫;4級:骨質缺損,部分趾、足壞疽;5級:足的大部或全部壞疽。
1.2方法以HbA1c不同值為切點,分為A、B兩組,A組>切點值,B組≤切點值。依據(jù)2011年成人2型糖尿病(T2DM)HbA1c控制目標的專家共識,切點值以9%為中點,前后各取2值,即10%、11%、8%、7%。分別統(tǒng)計A、B兩組中患者的年齡、Wagner分級、高密度脂蛋白(HDL)、BNP、MAU是否有統(tǒng)計學差異。
1.3生化指標檢測HbA1c用美國伯樂公司GHbA1c檢測儀配套試劑盒,采用親和層析法檢測,BUN、HDL、BNP、MAU用日立760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
1.4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16.0軟件行t檢驗及秩和檢驗。
2結果
當HbA1c的切點值取8%、9%、10%時,A、B兩組比較,患者年齡、Wagner分級、HDL、BNP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MAU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當HbA1c的切點值取7%、11%時,A、B兩組比較,患者年齡、性別、Wagner分級、HDL、BNP、MAU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HbA1c的切點值為7%、8%、9%、10%、11%時兩組各指標比較
與A組比較:1)P<0.05
3討論
DF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1,2〕,控制血糖是延緩糖尿病進展及其并發(fā)癥發(fā)生的重要措施之一。雖然HbA1c是評價血糖控制水平的公認指標,但它應該控制的理想水平即目標值究竟是多少還存在爭議。Advance研究提示強化治療組HbA1c達到6.4%時,其死亡風險卻升高〔3〕,因此本研究依據(jù)2011年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標的專家共識,以不同的HbA1c控制目標為切點〔4〕,探討DF患者HbA1c控制的不同狀態(tài)和BNP/MAU的關系。
2011年《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標的專家共識》中提到了老年糖尿病患者(>65歲)的血糖控制目標〔4〕:若患者臟器功能和認知能力良好、預期生存期>15年,應嚴格控制HbA1c<7%〔5,6〕;若患者合并其他疾病、預期生存期5~15年,可適當放寬HbA1c<8%〔5,6〕;若患者既往有嚴重低血糖史、合并其他嚴重疾病、預期生存期<5年,美國退伍軍人事務局推薦控制目標可放寬到HbA1c<9%〔5,7〕。
DF患者HbA1c控制在8%~10%左右時,可防止或延緩糖尿病腎病等微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血糖控制過于嚴格(HbA1c≤7%),或控制差時(HbA1c>11%)時均不能防止或延緩糖尿病腎病等微血管并發(fā)癥的發(fā)生;但在DF患者中,HbA1c的控制水平在心臟等大血管病變上意義不大。DF發(fā)生時已有潛在的大血管病變,即DF是大血管病變外在的表現(xiàn),也潛在提示了1型糖尿病患者患DF的概率小的原因。
4參考文獻
1國際糖尿病足工作組.糖尿病足國際臨床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6.
2陳家倫,寧光.臨床內分泌學〔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11:1139-45.
3Advance Collaborative Group,Patel A,MacMahon S,etal. Intensi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and vascular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J〕. N Engl J Med,2008;358(24):2560-2.
4曹明明,童男偉. 中國成人2型糖尿病HbA1c控制目標的專家共識〔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1;31(2):113-5.
5Hormick T,Aron DC. Managing diabetes in the elderly:go easy,individualize 〔J〕. Cleve Clin J Med,2008;75(1):70-8.
6Pogach L,Engelgau M,Aron D. Measuring progress toward achieving hemoglobin A1c goals in diabetes care:pass/fail or partial credit 〔J〕. JAMA,2007;297(5):520-3.
7Pogach LM,Brietzke SA,Cowan Jr CL,etal. Development of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diabetes:the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Department of Defense Guidelines Initiative 〔J〕. Diabet Care,2004;27(Suppl 2):B82-B89.
〔2013-11-17修回〕
(編輯趙慧玲/曹夢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