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送文
據(jù)出土文獻校讀《楚辭》(六則)
陳送文
依據(jù)出土文獻,《楚辭》中的“邑邑”,讀為“喝喝”,擬聲詞,訓為“風聲”;“娭”讀為“疑”,“南疑”指九疑山;“車”與“軫”同義換用;“朅”讀為“匄”,訓為“祈求”,與“愿”同義;“交”讀為“敲”,訓為“擊打”;“西”讀為“迅”,訓為“疾速”。
楚辭;出土文獻;校讀
《楚辭·九嘆·遠游》:“張絳帷以襜襜兮,風邑邑而蔽之。”“邑邑”,王逸《章句》注:“微弱貌也?!秉S靈庚先生認為:“邑邑,當作‘色色',字之訛?!q索索、瑟瑟,風聲貌?!雹賾?zhàn)國文字中,“邑”與“色”分別作如下之形:
兩者字形不類,無由致訛。竊疑“邑邑”當讀為“喝喝”。張家山漢簡《脈書》簡三九:“悒悒如亂?!瘪R王堆帛書《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甲本六三:“如喘?!币冶娟I?!秲?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喝喝而喘。”連劭名先生認為:“悒,《說文》云:‘不安也。'《素問·刺瘧》云:‘腹中悒悒。'王注云:‘悒悒,不暢之貌。'”④高大倫先生認為:“悒悒,當從《甲本》改作‘'。悒與形近而誤,借為喝。……喝喝,形容哮喘聲?!雹蓠R繼興先生認為:“‘悒悒',古又作‘邑邑'。悒與邑上古音均影母,緝部韻,同音通假。‘悒悒',有憂慮、憂郁之義。……悒悒如亂即心中憂郁而悶亂?!?,不見字書,當為‘(hōng,轟)字之訛。'‘'又假為‘喝'。上古音‘喝'與‘'均曉母紐。‘喝'為月部韻,‘'為耕部韻?!?字義為聲音嘶鳴,或大聲出氣?!群榷创⒍鴰粏≈暋!雹迍⑨撓壬鐾跤^國《學林》卷九“邑歇”條的論述,指出“邑”可讀為“遏”,認為“邑”在漢代可讀作從“曷”得聲的字,從而指出“悒悒”當讀作“喝喝”。⑦劉說可從。按,“悒”從“邑”得聲?!般ㄣā?、“邑邑”同詞異寫?!哆h游》中的“邑邑”當讀為“喝喝”,訓為“嘶聲”。“喝喝”,擬聲詞,風聲?!段倪x·謝莊<宋孝武宣貴妃誄>》:“鏘楚挽于槐風,喝邊簫于松霧。”李善注引《廣雅》曰:“喝,嘶喝也?!薄段倪x·司馬相如<子虛賦>》:“摐金鼓,吹鳴籟。榜人歌,聲流喝?!惫弊ⅲ骸把员灰病!崩钌谱ⅲ骸耙唤榍小!薄逗鬂h書·張酺傳》:“音聲流喝?!崩钯t注引《廣蒼》曰:“喝,聲之幽也?!苯钥蓞?。
《楚辭·遠游》:“指炎神而直馳兮,吾將往乎南疑?!薄耙伞?,《補注》、《集注》、《永樂大典》卷八八四五《遠游》引一作“娭”。⑧黃靈庚先生認為:“作南娭者不辭。王逸注曰:‘過衡山而觀九疑也。'王本作疑。《大人賦》‘吾欲往乎南嬉',或本蓋據(jù)《大人賦》改也。娭、嬉一字?!俄嵮a》卷一‘浮'條引《文選補遺》卷二九《遠游》并作疑?!雹岚矗皧帧?,《說文·女部》:“娭,戲也。從女矣聲。”“矣”與“疑”音近可通,“娭”于此當是“疑”之音近假借字,《大人賦》作“嬉”當是一種錯誤解讀。南疑即九疑山。試論如下:
郭店簡《語叢二》簡50有字作A形:
整理者原誤釋為“矣”(11),李家浩先生指出:“此字乃是疑惑之‘疑'的表意初文‘'字的省寫,省去了‘'字下半由‘大'訛變來的‘矢'形的左右兩筆。”(12)又《語叢一》有字作B和C形:
1.“矣”讀為“疑”
郭店《尊德義》簡19:“可學也而不可矣(疑)也。”
綜上所述,“南娭”之“娭”當讀為“疑”,“南疑”即九疑山。
《楚辭·九嘆·遠游》:“結(jié)余軫于西山兮?!薄拜F”,《補注》引一作“車”。(19)黃靈庚先生認為:“王逸注文‘言乃旋我車軫'云云,王本蓋作軫。作車者涉注文改也。《文選》卷三〇謝玄暉《和徐都曹詩》注、卷四四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注引并作軫,羅本《玉篇》‘纟部'‘結(jié)'條引軫作,俗軫字也?!?20)按,黃氏認為“軫”作“車”為涉注文改,似可商?!败嚒迸c“軫”當為近義異文。《說文·車部》:“軫,車后橫木也?!薄拜F”是“車”的一部分,古代漢語中名詞部分??纱嬲w,例不贅舉。出土文獻中,亦有“軫”與“車”互作之例證。曾侯乙墓中所出的一個大漆盒蓋上,用朱漆書寫著二十八宿的全部名稱。漆盒所記的二十八宿與《呂氏春秋·有始》可對勘,其中《有始》中的“軫”宿,漆盒作“車”。何琳儀先生認為“車”為“軫”字刪減聲符。(21)裘錫圭先生指出:“軫宿本像車,所以漆盒稱之為車?!妒酚洝ぬ旃贂贰F為車,主風',《索隱》引宋均:‘軫四星居中,又有二星為左右轄,車之象也。'”(22)裘說正確可從。曾侯乙墓所出資料屬于楚系,漆盒中“車”與《有始》的“軫”互為異文,正可與《遠游》中“軫”一作“車”合證?!拜F”,訓為“車”。《文選·張衡<西京賦>》:“天子乃駕雕軫。”劉良注:“軫,車也?!薄段倪x·曹植<王仲宣誄>》:“發(fā)軫北魏?!眳蜗蜃ⅲ骸拜F,車也?!?/p>
《楚辭·遠游》:“愿輕舉而遠游?!彼抉R相如《大人賦》作:“朅輕舉而遠游。”《史記》、《漢書》引同《大人賦》?!哆h游》“愿”,《大人賦》作“朅”。金國永先生注:“朅(jiē揭),《說文》:‘去也。'”(23)按,“朅”訓為“去”與后面“遠游”一詞語義重復,且“去”古代漢語中常作及物動詞,后面常接地名或人名,表示離開某地或某人?!皷A”當讀為“匄”?!墩f文·去部》:“朅,去也。從去曷聲。”“曷”從匄聲。又馬王堆帛書肆《陰陽十一脈灸經(jīng)》甲本六三:“如喘?!薄啊?,《內(nèi)經(jīng)·靈樞·經(jīng)脈》作“喝喝”,亦可參?!皠?,訓為“祈求”。《廣雅·釋詁》:“匄,求也?!被哿铡兑磺薪?jīng)音義》卷三“乞匄”注引《通俗文》云:“求愿曰匄。”“匄”與“愿”意義相近。
1.“高”讀為“郊”
上博四《柬大王泊旱》簡13:“女(如)君王攸(修)郢高,方若肰(然)里?!薄案摺?,濮茅左先生認為:“‘高',《廣韻》:‘高,遠也。'”(28)季旭升先生指出:“原考釋‘高'字釋為‘遠',衡諸文義,似乎可以讀為‘蒿',即‘郊'?!?29)季說可從。
2.“蒿”讀為“郊”
3.“鄗”讀為“郊”
馬王堆帛書《戰(zhàn)國縱橫家書》“朱己謂魏王章”一五四:“倍(背)鄴、朝歌,絕漳、鋪(滏)【水,與趙兵決于】邯鄲之鄗(郊)?!?/p>
綜上所述,“交”當讀為“敲”,訓為“擊打”?!墩f文·攴部》:“敲,橫擿”?!墩f文系傳》:“從旁橫擊也?!薄队衿り凡俊罚骸扒茫瑩粢?。”《廣韻·效韻》:“敲,擊也?!?/p>
《楚辭·九章·哀郢》:“去故鄉(xiāng)而就遠兮,遵江夏以流亡。出國門而軫懷兮,……過夏首而西浮兮,顧龍門而不見?!薄拔鞲 敝拔鳌弊郑浅o訓詁中的一大難題。因為根據(jù)《哀郢》所敘路線,屈原過夏首后乃沿江東行,但此處卻謂之“西浮”。學者對此眾說紛紜。王逸注曰:“言己從西浮而東行,過夏水之口,望楚東門,蔽而不見,自傷日以遠也?!蓖翳ピ弧拔鞲?,謂西向而流也?!?31)王夫之以為:“西浮,西望漢水浮天際也?!?32)林云銘謂:“西浮,舟行之曲處,路有西向者?!?33)吳孟復先生認為“西”并非方位詞,而是“遷”的本字,“浮”即“”,古“流”字,“西浮”即“遷流”,遷徙、飄蕩的意思。(34)郭在貽先生指出“西”當讀為“迅”,并舉《說文》“訊”從古文“西”為證,謂“西浮”即“迅浮”,船行甚疾速也。(35)徐廣才先生從郭說,并引蘇建洲先生之說法駁斥吳孟復之論述。(36)按,郭先生讀“西”為“迅”可從。古文字中,從“西”與從“卂”字可通。上博四《相邦之道》簡4:“孔=(孔子)曰:‘女。'”“”,張光裕先生讀為“斯”。(37)孟蓬生先生指出“”為“訊”之古文。(39)孟說可從。上博五《姑成家父》簡1:“姑(苦)成家)父事剌(厲)公,為士(序),行正(強)?!鄙蚺嘞壬x“”為“迅”,并舉《史墻盤》“迅圉”與“迅強”合證,意指迅猛強圉。(39)沈說可從?!墩撜Z·先進》:“孔子哂之?!庇帧胺蜃雍芜佑梢病?,兩“哂”字,定縣漢簡本皆作“哂”(40),平壤貞柏洞所出《論語》皆作“訊”(41)??蓞ⅰ?/p>
綜上所述,郭先生讀“西”為“迅”正確可從。
注釋:
①⑧(19)黃靈庚:《楚辭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第1513頁,第977頁,第1501頁。
②③⑩(13)湯余惠主編:《戰(zhàn)國文字編》,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10-411頁,第617頁,第337頁,第617頁。
④連劭名:《江陵張家山漢簡〈脈書〉初探》,《文物》1989年第7期。
⑤高大倫:《張家山漢簡〈脈書〉校釋》,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年,第77-78頁。
⑥馬繼興:《馬王堆古醫(yī)書考釋》,長沙:湖南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2年,第259-260頁。
⑦劉釗:《關(guān)于馬王堆和張家山出土醫(yī)書中兩個詞語解釋的辨正》,《出土簡帛文字叢考》,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77-178頁。
⑨(20)黃靈庚:《楚辭異文辨證》,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535頁,第990頁。
(11)(14)荊門市博物館:《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05頁,第195頁,第199頁。
(12)轉(zhuǎn)引自陳劍:《據(jù)戰(zhàn)國竹簡文字校讀古書兩則》,《戰(zhàn)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461頁。
(15)徐在國:《隸定古文疏證》,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93頁;陳斯鵬《郭店楚簡解讀四則》,《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11-412頁;李守奎《〈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68-472頁。
(16)李守奎:《〈說文〉古文與楚文字互證三則》,《古文字研究》第24輯,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468頁。
(17)張富海:《說“矣”》,《古文字研究》第26輯,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502-504頁。
(18)編聯(lián)參見陳劍:《〈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戰(zhàn)國竹書論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289頁。
(21)何琳儀:《戰(zhàn)國文字通論訂補》,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07頁。
(22)裘錫圭:《談談隨縣曾侯乙墓的文字資料》,《裘錫圭學術(shù)文集》“金文及其它古文字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355頁。
(23)金國永校注:《司馬相如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第93頁。
(24)(25)(31)(32)(33)崔富章:《楚辭集校集釋》,武漢:武漢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914頁,第914頁,第1435頁,第1436頁,第1436頁。
(26)(35)郭在貽:《郭在貽文集》(第一卷),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27頁,第34-35頁。
(27)(36)徐廣才:《考古發(fā)現(xiàn)與楚辭校讀》,北京:線裝書局,2009年,第158-159頁,第256-257頁。
(28)(30)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06頁,第208頁。
(29)季旭升:《上博四·柬大王泊旱三題》,簡帛研究網(wǎng),2005年2月12日。
(34)吳孟復:《哀郢“西浮”解》,《安徽師大學報》1978年第1期。
(37)馬承源:《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37頁。
(39)孟蓬生:《上博竹書(四)間詁》,簡帛研究網(wǎng),2005年2月15日。
(39)沈培:《上博簡姑成家父一個編聯(lián)組位置的調(diào)整》,簡帛網(wǎng),2006年2月22日。
(40)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定縣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定州漢墓竹簡論語》,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52、53頁。
(41)李成市、尹龍九、金慶浩:《平壤貞柏洞364號墓出土竹簡論語》,《出土文獻研究》(第十輯),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91、192頁。
(責任編校:文建)
Six Research of Chuci
CHEN Song-wen
On the basis of the unearthed literature,“yiyi”(邑邑)of chuci(楚辭)read as“hehe”(喝喝),training for the“sound of wind”;“xi”(娭)read as“yi”(疑);“Car”is synonymous with“Zhen”;“qie”(朅)read as“gai”(匄),training for the pray;“jiao”(交)read as“qiao”(敲),training for the“hit”;“xi”(西)read as“xun”(迅),training for the“fast”.
Chuci;the unearthed literature;proofreading
陳送文,中山大學人文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 51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