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立鵬
費孝通(1910-2005年)先生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中國社會學和人類學的奠基人之一。在他平凡而又充實的一生中,費孝通先生奔波于全國各地,調查研究,出謀劃策,著書立說,影響深遠,不僅在國內,在國際社會也獲得了極高的評價,享有很多榮譽。作為一名從事社會科學學科學習的晚輩,從費孝通先生的治學道路中可以獲取很多的經驗與啟示。
談起費孝通先生的治學道路,人們也許都會首先想到先生的《江村經濟》。1935年12月,在廣西瑤山的調查中,先生誤入虎阱受傷,新婚妻子遇難。聽從姐姐勸告,先生來到開弦弓村(后先生將其改名為江村)休養(yǎng)療傷。正是在修養(yǎng)療傷的期間,先生實地調查了自己所在的這個小村子,給自己的學術道路開辟出了一塊新天地。
1 注重實地調查
社會是客觀的存在,各種社會現(xiàn)象和關系紛繁復雜,人們只有親臨其間,進行實地的親身體驗與觀察,才能獲得真實可靠的認識。費孝通先生在江村近兩個月的調查中切身體會到,實地是一個寶貴的知識的源泉。先生一貫主張實地調查,反對脫離實際的抄襲和空談。正是由于先生運用實地調查的方法開展社區(qū)研究,進而掌握第一手資料,并對這些獲得的資料進行科學的分析,才可以寫出《江村經濟》、《鄉(xiāng)土中國》等一批著作。先生從始至終都堅持把實地調查當做自己的治學道路,不辭辛苦的到各地農村去調查訪問。先生的社區(qū)研究的論著都是對中國農村社會和農民生活客觀情況的概括,是對老百姓實踐經驗和創(chuàng)造的總結,理論與實際緊密的結合在一起。因此,先生提出的“小城鎮(zhèn),大問題”、“小商品,大市場”、“草根工業(yè)”、“經濟區(qū)域發(fā)展”等一系列概念、理論或者觀點,都持之有據(jù),言之成理,總是能給人以一定的思想啟迪。著名經濟學家杜潤生在1985年為費孝通《小城鎮(zhèn)四記》所寫的“序”中寫道:“更值得推薦的是他治學的方法。他徹底拋棄鎖在書齋里講道理的方法,堅持到現(xiàn)場去到實踐里去調查,堅持把所見所聞如實地記錄下來,根據(jù)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去分析探討。幾年來不辭辛苦,五下江蘇,悉心考察大江南北一處又一處的小城鎮(zhèn)。著力掌握翔實的第一手材料,從生活中捕捉新鮮的信息,追溯歷史,預測宋來,給社會學這門科學注人新的生命力,也為國家解決當前迫切的建設課題提供科學基礎。”
2 注重微型研究
用先生自己的話來說,所謂微型研究,“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數(shù)人可以直接觀察的范圍內,同當?shù)厝嗣窠Y合起來,對這地方的居民的社會生活進行全面的研究?!毕壬膶W術研究就是從江村這個微型社區(qū)研究入手的。不過,對江村的調查只是先生整個學術旅程的開端,之后,先生又選取了祿村、易村、玉村等農村社區(qū)進行研究,同時對一些小城鎮(zhèn)和邊區(qū)的村莊、鄉(xiāng)鎮(zhèn)也進行了更多的實地調查。
以江村為典型的農村對于中國千千萬萬的農村來說是微型的,但同時也是中國農村社會整體的有機組成部分,而部分與整體是互相聯(lián)系,互相包含的,部分寓于整體之中,整體總是通過部分表現(xiàn)出來的。因此,在社會科學研究中,從微型(或者可以理解為一系列的個案)入手,不僅可以相對輕松的獲取資料,而且通過積累,也可以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有更加深入的理解與認識,并且擁有大量的實證資料作為支持。
3 進行追蹤調查
追蹤調查也是先生采用的治學方法。所謂追蹤調查就是對別人或自己已進行的研究對象及其研究成果進行再調查。縱觀先生一生的治學道路,就一個小小的江村,先生就跟蹤調查了60多年,前前后后一共對江村進行了26次訪問。不光是江村,先生對其他地方的調查都采用了追蹤調查的方法,如三訪赤峰、臨夏、溫州;四訪民權;五訪滄州;七訪定西;八訪張家港等等。
中國是一個龐大的國家,中國的社會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對中國社會的認識注定是一個復雜而又漫長的過程。在社會科學的研究領域,只有對原有的認識對象不斷的進行再認識,才有可能正確認識研究對象,逐步接近問題的真相。在社會科學研究的過程中采取追蹤調查的方法,可以及時的了解和反映研究對象的變動情況,從而能使研究在動態(tài)中發(fā)展和完善。
4 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
先生在治學過程中比較注重定性分析,但也結合了定量分析。在《江村經濟》一書中,先生對江村的家庭人口規(guī)模的測算,人地關系的數(shù)量分析和農民收支狀況的分析等,都是以統(tǒng)計數(shù)字為依據(jù)的。在《祿村農田》一書中,先生更是以大量的數(shù)量分析作為驗證整個理論假設的基礎。在之后的實地調查和研究分析中,先生都十分關注有關的數(shù)字統(tǒng)計,把統(tǒng)計數(shù)字作為論證的科學依據(jù)。先生不反對量化分析方法,也不反對問卷(或表格)調查方法,先生對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有自己的看法。先生認為,定量分析應該在定性研究之后,因為正是有了定性研究之后,人們才可以知道研究的結果在多大程度上適用,這是定量調查的適當用處。但是,先生對于那種把社會調查和研究看作是“填表格一統(tǒng)計一寫報告”的機械工作的觀點是反對的。
在社會科學的研究過程中,數(shù)據(jù)資料的展現(xiàn)具有極強的說服力,但是,在使用定量研究的過程中一定要避免用死的數(shù)據(jù)來說明活的事實,即定量工作應該放在定性工作之后再進行。這也是先生在治學過程中一再強調的。
上述四點是費孝通先生的治學道路中運用的最多的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先生作為一位大家,在研究問題時自然還運用了一些其他方法,如,運用類型比較的方法,注重歷史文化的考察分析,依靠科研群體等。從先生的治學道路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先生對于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熟練運用,而且可以看到先生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和對學問的無盡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