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娟
摘 要:信息技術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構建信息豐富的、反思性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與工具,開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允許學生進行自由探索,極大地促進他們的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自主探究學習是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有效教學的理念關注學生需求是重要核心,而關注的心理基礎則是尊重,尊重是人文、平等的具體體現,是社會交往的素質要求,是誠信、關愛、協(xié)作等品質的形成基礎。
關鍵詞: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自主學習;有效學習
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fā)展,信息素養(yǎng)日益成為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對于正在成長的高中生而言,信息素養(yǎng)教育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因此,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必須是在基于自主學習和協(xié)作學習的環(huán)境中,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學習,教師成為課程的設計者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構建信息豐富的、反思性的、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協(xié)作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學習環(huán)境與工具,開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允許學生進行自由探索,極大地促進他們的批判性、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養(yǎng)成和發(fā)展。
一、運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新課改實施初期,我校的高中生對于研究性學習的認識還有許多不足,特別是每年學生要進行研究性學習匯報時,采用大家共識的選題方向。選取的題目多是自己在網上找到的相關資料,慢慢的學生的研究性學習變成了網絡資源的七拼八湊。學生自己研究的課題沒有選出來,研究無從談起,這樣導致的后果是一個班會出現,同樣的題目,大致同樣內容的研究性學習匯報會,發(fā)現問題后校領導及時將情況反饋到年級組,在年級組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及時糾正了以前的盲目做法,開始選用一個年級組分學科,分老師督促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的選題、選材等活動。我和高一年級組的地理學科老師搭班,結合我校位于城鄉(xiāng)結合部的地理優(yōu)勢,學生選取的題目是《大棚蔬菜栽培技術與研究》,選好題目后,學生制訂研究的計劃和步驟,利用節(jié)假日,學生帶上攝影器材、錄音設備,去大棚蔬菜種植基地。首先采訪的是農業(yè)技術員,再深入大棚種植農戶家庭進行實地采訪錄像,這些素材都準備好后學生發(fā)現了一個問題,既然我們有了錄像資源,怎么整理這些資源?統(tǒng)一口徑后有的學生就開始制作匯報的PPT,有的學生開始整理錄像資源,對于視頻編輯軟件的使用,學生采納了我的意見,在網上搜視頻編輯軟件的教程,一邊學習一邊編輯,編輯的過程中大家發(fā)現大棚蔬菜的銷售渠道沒有采訪,本小組的組長又帶領同學專門去了蔬菜基地補錄了相關資料……
將這些資料整理好后,本組的學生首先在班里進行了匯報演練,請我們組的老師參與提出建議,根據老師和同班同學的建議又做了相關的修改,接著在學校的報告廳做了匯報,得到了全校師生的好評。經學校推薦參加本市的高中生研究性學習匯報,并獲得一等獎。這次獲獎激勵了學生對于研究性學習的熱情,后來這個組又推出了《放學路上的安全隱患與排查研究》《失地農民生活現狀調查研究》等學習課題,均取得了好的成績。
二、運用信息技術參加藝術節(jié)作品比賽,促進學生個性學習
學校每年春季都要開展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活動,活動中有電腦作品比賽,對于高一學生參加的電腦作品比賽項目有網頁制作、校園微電影、藝術設計、動畫制作等。高一的學生信息技術技能參差不齊,基于這種情況,在高一新生第一節(jié)信息技術課就讓學生提交第一份作業(yè)是信息技術技能作品,會什么軟件做什么作品,課后將每個班的學生技能掌握情況做了分類。這樣為分層教學、分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參考。
學校教育關系學生的成長,教師在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也在成長,信息技術課程教學隨著網絡的普及運用,課堂教學也受到了很大的沖擊,有時會面臨我們教的知識學生沒興趣學,學生感興趣的,在我們的課程目標中又沒有要求,只有在這種矛盾中不斷地找到切合點,才能既讓學生感興趣,又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有效,找尋多種方法,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以利于我們的信息技術課程沿著學生健康成長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