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莉芳
摘要:隨著我國針對于教育行業(yè)的不斷改革,教師這一行業(yè)越來越受到社會廣泛的關注,保證課堂的質量以及教育的方式方式越來越成為人們關心的話題之一,以往的教育教學主要傳授的是一些知識,然而現在的教育教學更多的是要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傳統的教育忽視了孩子的個性的養(yǎng)成,從而使得孩子缺乏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而現代的教學教育更多的是注重孩子個性的發(fā)展,教學內容上注重針對性訓練,而在教學方法上更是接近于生活,使得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但是就當前的教育狀況而言,我國傳統教育教學中一些不好的地方影響了我國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教學目標偏離原本的教育宗旨,制約了師生關系的和諧發(fā)展,使得學生在處于被動地位接受教育,阻礙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能力的培養(yǎng)與發(fā)展,本文主要針對“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方式進行全面的分析,就根據當前的教學方式問題進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期望對教育制度的改革有所幫助。
關鍵詞:以人為本;課堂教學;分析
中圖分類號:G642.4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001-02
一、前言
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來進行自己的課堂教育教學,我們就稱之為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以人為本更多的是要求師生間的平等關系,但是在進行課堂教育教學時主體卻是學生的教學理念,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以及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在進行教學時不僅僅要培養(yǎng)孩子的文化素質,還需要關注學生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發(fā)展情況,尤其要進行針對性發(fā)展,重視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不能一概而論,重視學生的身體和心理健康發(fā)展,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的發(fā)展,此外要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
教育質量價值的成功與否是畢業(yè)生以后的人生工作中的品德思想養(yǎng)成的集中體現,畢業(yè)生思想價值觀的最主要體現是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綜合體現,而要形成正確的三觀價值觀則需要加強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目前我國提出培養(yǎng)國民個人綜合素養(yǎng)目標,這是長期任務,在人口眾多的中國,這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當代大學生在校除了學習相應的專業(yè)技能知識之外,身體健康、思想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當前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現狀
馬克思主義思想大眾化發(fā)展建議:
1.大力推廣馬克思思想政治教育發(fā)展。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手段評價方法:根據社會效果以及目標本身的實際情況,以價值判斷為主,進行客觀評論簡析。在全球一體化,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現有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經收效甚微了,必須進行相應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才能與現在的社會現狀相呼應。思想政治教育現代化目的的實現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就能夠辦到的事情,科技技術發(fā)展能夠推進社會發(fā)展和變化,從而使得生活變得更加簡單,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卻不是簡簡單單就能夠做到的,也不是利用現代化技術能夠實現的,它是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運用過程,其中涉及教育各個方面而不是只有設計教育的其中某一個方面,不是單純地進行變換就能夠達到目的的,只有不斷進行教育思想轉換才能夠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面發(fā)展。
思想品德的教育方式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不同而需要采用不同方式進行教育,通過開展教育活動,使得學生理解道德觀念的重要性,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需求,采取合適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最大限度激發(fā)學習的興趣,發(fā)展特殊學生的個性,磨煉其意志,使其具有堅韌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素質健康發(fā)展,在針對高等學校的思想品德教學中,可通過講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促進大學生充分理解課文內容,教師實時指導學生理解教材說明的道理,引導他們在情感上發(fā)生升華,而將大學生通過討論、表演、實踐活動、調查等形式逐步引導至日常生活學習中去。
2.現代化馬克思主義思想體系的形式。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就是不斷地吸收有用的價值,去掉沒用的,優(yōu)化結構,不斷發(fā)展整合弊端的一種新趨勢??朔^去傳統教育的分工局限性,運用滲透、整合、綜合的施向業(yè)務、經濟領域的滲透,只有通過與業(yè)務工作、經濟工作的整合,這樣才能相互促進,謀求共同發(fā)展。只有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的學科與相關學科的結合,才能對現有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做出質的突破,才能不斷整合新的,繼而發(fā)展新的。
三、當前我國的教育體制問題
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引進以人為本的教育理論注重發(fā)揮學生課堂的主體作用,使得每個學生取得充分、自由和全面的發(fā)展空間,但是我國目前一些高校還沒有實現以人為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并沒有在我國高校中實現全面化的發(fā)展,所以不能有效地發(fā)揮以人為本理論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自主性以及能動性等方面的促進作用,改變當前的課堂教學現狀,當前我國高等院校課堂教育教學中的一些主要問題:
1.忽視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主體作用?,F階段的高校課堂教學中,大多數教師是認為老師才是教育教學的主要核心,往往忽視了學生才是教育教學的主體的事實,甚至對學生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性從根本上進行否定,這對課堂教學改革工作的開展是極為不利的,雖然較之傳統的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現今的課堂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個性發(fā)展受到限制,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功利性價值比較看重,而忽視學生想象力的養(yǎng)成以及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的形成。這些都將導致老師成為課堂的主體,而學生只能被動地學習接受知識,進而導致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缺乏對學生能力和個性的培養(yǎng),嚴重打擊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是傳統教育教學帶給學生的危害,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在課堂教學中是被動的接受所教學的知識,這些都是傳統教育帶給教師和學生的危害的根本原因,從而導致高校教育嚴重受損。
2.忽視基礎知識與技能教學?!耙匀藶楸尽钡慕虒W理念是目前最為流行的一種教育教學新模式,但是我們在進行實際的教育教學時并不能完全利用這些理念,而是要進行相關的變通,為了使教學模式理念符合主流思想,反而忽略了基礎知識與技能教學的作用,導致教學模式完全偏離學有所用的教學思想,偏離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一現象便是由急于求利的功利性教學模式所導致的,所以在課堂教學方式改革中,需要注意糾正走偏差的教學問題,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方式的改革中循序漸進,促進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首先在課堂教學制度改革中要樹立正確的指導思想,否則將會導致部分教師的教學指導思想上發(fā)生混亂,進而導致課堂教學方式與實際發(fā)生偏離,使教師的課堂教學教學方式與實際不相符。
四、以人為本的教育制度措施
在高校課堂教學改革過程中深入貫徹“以人為本”理論的內容,不僅有利于有效鞏固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成果,提高課堂教育教學的水平,充分提升人才的素質,全面優(yōu)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對于課堂教學內容的興趣,創(chuàng)造課堂教學全新發(fā)展局面,筆者認為在現代素質教育理論指導下,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主要可以通過以下實踐手段貫徹“以人為本”理論,提高課堂教學改革成果:
1.優(yōu)化教學手段,拓展主體個性空間。學生是教育的核心,通過主體教育講授教育者個體主體性的作用,充分發(fā)展是“以人為本”的主要作用,同時培養(yǎng)全面型人才,大力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教學方式,這對于人類的進步和社會的解放起著重要的作用,通過構建學生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將學生的主體性發(fā)展作為首要,體現教育改革的科學實踐觀與主體能動性,在實際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學習教學方法應當重視主體活動的教學意義,使更多的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獨立學習,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的發(fā)展,所以在高校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糾正學生對于課堂課的偏見,使得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中,而不是受到學校的規(guī)定因只是應付一下,否則將會導致學生無法體會導致課堂課的樂趣和實際價值。
2.強調主體參與,堅持以學生為本。“以人為本”教育理念是理性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的綜合體現,通過理性教育、科學教育與人文的優(yōu)勢互動,促進學生主體性發(fā)展,在當前的高校課堂教學改革中,不僅要重視學生正確課堂鍛煉的方法和技能培養(yǎng),同時借助課堂的自身優(yōu)勢塑造學生的人文素質,這也是“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重要作用,當前對于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yǎng)是受到極其重視的,但是人文素質并非只有科學素質一種,通過正確的科學知識便能夠彌補的,需要在良好的社會氛圍、環(huán)境氛圍的感染熏陶中才能夠得到逐步的培養(yǎng),這也是傳統意義中豐富學生的社會科學知識的重要性,通過課堂活動中特殊交流能力,有效地豐富學生社會知識以及加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此外在課堂教學和課堂活動所蘊含的人文教育精神,對加強學生合作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重要的作用,使得學生在激烈競爭環(huán)境激流勇進,所以高校課堂教學方式改進是對大學生的發(fā)現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的審美能力、人文素養(yǎng)等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五、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人為本”理論對于確立學生的課堂主體性、提高學生對于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均有著很大的幫助,還能夠促進高校課堂教學模式的建立,有利于提高高校課堂教學的實際成效,鞏固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成果,為此,高校教師應從優(yōu)化教學手段、強調主體參與、增進學習互動以及重視主體差異四方面著手,堅持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拓展學生的主體個性空間,這樣才能夠推動“以人為本”理論下的高校課堂教學改革深入開展,使高校課堂教學更加滿足現代素質教育的要求,也有利于促進高素質人才的培養(yǎng)。
參考文獻:
[1]蘇寸草蘇圖強何珈.略論主體主導論視角下的大學課堂教學[J].課堂教育(理論方法探索),2012,(08):87-88.
[2]王娟.普通高校課堂教學改革的理論與實踐研究[D].武漢課堂學院,2012,(03).
[3]曹曉東.普通高等院校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的探討與研究[D].山東課堂學院,2011,(08).
[4]黃蓉生.當代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論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5]張耀燦.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學前沿[J].人民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