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宣 趙 航
(1 揚州大學圖書館,江蘇揚州 225009;2 南京曉莊學院人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趙 宣1趙 航2
(1 揚州大學圖書館,江蘇揚州 225009;2 南京曉莊學院人文學院,江蘇南京 210000)
段玉裁是清代乾嘉時期著名學者,是杰出的音韻學家和文字訓詁學家,他與同時代的學者王念孫齊名,世稱“段王之學“。段氏一生著述宏富,其單篇論文收集在《經(jīng)韻樓集》中。這本集子對于我們今天研究訓詁學、音韻學、??睂W等方面的學術研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對于研究清代學術史和中國語言學史是極寶貴的材料。由趙航、薛正興二位先生整理的《經(jīng)韻樓集:附補編·兩考》系《段玉裁全集》大型叢書項目之二,該書對國內(nèi)首部校點本——上海古籍版《經(jīng)韻樓集:附補編·年譜》詳加比勘,條分縷析,計厘正其校點訛誤203條。
上海古籍版 《經(jīng)韻樓集》 斠正
段玉裁(1735-1815),字若膺,曾字喬林、淳甫,號茂堂,又號硯北居士,晚年自號長塘湖居士、喬吳老人。出身于清代江蘇省鎮(zhèn)江府金壇縣的一個耕讀世家,是著名的經(jīng)學家、文字音韻訓詁學家、文獻??睂W家,乾嘉學派中的著名學者,一代宗師。段氏精通典籍,勇于創(chuàng)新,著述宏富,見解精湛。
據(jù)劉盼遂所著《段玉裁先生年譜》后附“先生著述考略”所列,自著、校批、纂輯的著作有29種,加上其它資料提供的信息,共有38種之多。除標明不分卷、若干卷及校本無從統(tǒng)計卷數(shù)外,共有720卷,約400萬字。大體分為九類:一、經(jīng)部著作8部:《古文尚書撰異》《毛氏故訓傳定本小箋》《詩經(jīng)小學》《詩綆》《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禮記四郊小學疏證》《釋拜》;二、文字學著作4部:《說文解字讀》《說文解字注》《汲古閣說文訂》、《說文補正》(附于《水經(jīng)》校正中,底稿本);三、音韻學著作3部:《詩經(jīng)韻譜》《群經(jīng)韻譜》《六書音韻表》;四、???、考證類著作12部:《春秋左氏古經(jīng)》《春秋五十凡輯本》《(盧本)方言校本》、《一切經(jīng)音義校本》(與顧廣圻同校)、《廣韻校定本》《集韻校定本》、《十三經(jīng)注疏??庇洝?參與審定)、《經(jīng)典釋文校本》《國語校定本》《列女傳校定本》《荀子校定本》《中水考》;五、方志學2部:《壽陽縣志》《富順縣志》;六、年譜1部:《戴東原先生年譜》;七、文集類4部:《經(jīng)韻樓集》《經(jīng)韻樓續(xù)集》《經(jīng)韻樓集外文》《經(jīng)韻樓叢書》;八、存目書3部:《漢書地理志音釋》《說文轉(zhuǎn)注釋例》《段大令詩》;九、其它類1部:《明史十二論》。
以上38種著作中,有“同書異名”的,如《詩綆》與《詩經(jīng)小學》;有“繁簡之別”的,如《說文解字注》是根據(jù)長編《說文解字讀》概括而成的;有“初稿與定稿”關系的,如《詩經(jīng)韻譜》《群經(jīng)韻譜》和《六書音韻表》;有單獨成篇而又重見于“文集”的,如《釋拜》《中水考》《明史十二論》;也有論文匯編的初編、續(xù)編、補編、總編而分列為四部書的,如《經(jīng)韻樓集》;還有有目而未見書的,如《說文轉(zhuǎn)注釋例》《段大令詩》。這樣一來,除校勘古代文獻的著作和上述種種情況,段玉裁最主要的著作是10種。如果把所著《年譜》和所修《縣志》再排除的話,應該是8種:即《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詩經(jīng)小學》《說文解字注》《六書音韻表》《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經(jīng)韻樓集》,基本上是經(jīng)學和小學兩類,《清經(jīng)解》均予以收錄。
清嘉慶二十年(1815),人們盼望已久的《說文解字注》,經(jīng)過許多人的共同努力,終于刊成面世了??蓛H僅過去三個月,一代宗師、《說文注》的作者段玉裁,就悄然離開了人間。令他欣慰的是自己親眼見到了這部著作,大半生的心血總算沒有白費,至于《段注》問世后產(chǎn)生的巨大而深遠的影響,更是他始料所未及的。相比之下,段氏其他著作就沒有這么幸運了。比如,他的文集《經(jīng)韻樓集》,雖有嘉慶刻本,但那出自后人所編,已是段氏謝世以后的事情了。
《經(jīng)韻樓集》12卷,最早是嘉慶七葉衍祥堂刻本,其次是道光元年(1821)刻本。段玉裁逝世于嘉慶二十年(1815),嘉慶二十五年就改元了。所以,嘉慶本刊刻的時間只能是段氏逝后的5年。這5年間,段家也發(fā)生很大變化,先是段氏所藏書籍,以白銀三千兩賣給了女婿龔麗正。接著,段的兩個兒子也都搬出枝園舊宅,長子安貧樂道,次子殷實而棄文,所以嘉慶本就很難尋覓了。目前能看到的本子是注有“七葉衍祥堂藏版”的道光本,金壇段玉裁紀念館有藏。
七葉衍祥堂藏版的十二卷本《經(jīng)韻樓集》,幾乎收錄了段玉裁除已印行的和尚未印行的專著以外的全部論文、雜著,包括經(jīng)說、字釋、書札、序跋、壽序、墓表、傳記、題辭,題材廣泛,內(nèi)容豐富。對于研究段氏的學術思想,研究清代乾嘉時期的學術史,都有極重要的史料價值和指導意義。
這部《經(jīng)韻樓集》,共收入近300篇文章,其中卷四的《與郝戶部論爾雅書》、卷七的《戴東原先生配享朱子祠議》和《上大興朱中堂書》是“存目闕文”,卷十二的《儀禮漢讀考》是未寫完的一部專著,當抽出另列,卷七的《記洞過水》,又見于段氏所刻《戴東原集十二卷》之卷六,均為“代壽陽令龔導江作”,寫作時間均為乾隆三十四年(1759)己丑,且二文一字不異,未知是段作還是戴作,待考?!段募返钠渌恼拢瑥乃⒚鞯膶懽髂暝驴己?,前后達50年之久,涵蓋了段玉裁光輝的一生。我們通讀段氏這部《經(jīng)韻樓集》,包括劉盼遂先生輯校的《經(jīng)韻樓集補編》就會被他的立論鮮明、學識精深所折服,就會發(fā)現(xiàn)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和鮮亮的個性。段氏《經(jīng)韻樓集》的最大特點應該是它的真實性、學術性。真實性,是指在內(nèi)容上的敢講真話。段玉裁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并不因為逝世已近兩百年而減少人緣,自省、自律,勇于解剖自己,是一個重要原因;所謂學術性,是他的“序跋”皆緣于“文籍”,“書札”多為“論學”,就連“墓表”“壽序”一類文章,也都“知其人,論其世”,或表彰節(jié)行、操守,或闡述“以書卷自養(yǎng)而多壽”的哲理。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8年出版了鐘敬華先生校點的《經(jīng)韻樓集》,這是國內(nèi)目前見到的該書的第一個校點本。作為吳文祺先生的得意門生,客觀地說,鐘先生此校點本的篳路藍縷之功,功不可沒。在《段玉裁全集》大型叢書項目啟動后,尤其是著手整理叢書之二《經(jīng)韻樓集:附補編·兩考》的過程中,我們也發(fā)現(xiàn)了上海古籍版的兩百余條校點失誤,今舉其大端,祈望海內(nèi)外方家不吝賜教。
3.1 點誤
3.1.1 “會家居,讀禮數(shù)年,乃后卒業(yè)”(第2頁),此處割裂文義,應為“會家居讀禮,數(shù)年乃后卒業(yè)?!?/p>
3.1.2 “故杭郡黃松石老人物,雖才一卷,較陳氏所得左傳字數(shù)多矣?!?第6頁),此處誤合詞語,應該比較前文“今為唐陶山刺史物者是也”,乃得其正,“故杭郡黃松石老人,物雖才一卷,較陳氏所得左傳字數(shù)多矣?!?/p>
3.1.3 “大師陳詩,非分之于地……”(第8頁),此處不解“大師”為樂官名而漏標,應為“大師陳詩,非分之于地……”。
3.1.4 “曰:鄭之意,詳于譜矣……”(第18頁),此處“譜”為《詩譜》,書名,鄭玄作,后人輯,宋乃亡。所以應為“曰:鄭之意,詳于譜矣……”。
3.1.5 “劉子玄引晉中經(jīng)簿……”(第29頁),此處將朝代名(晉)與書名(《中經(jīng)簿》)誤合為一,應為“劉子玄引晉中經(jīng)簿……”。
3.1.6“不必皆聘事而大致無不合經(jīng),謂賓自辤之自對之。”(第31頁),此處割裂文義,“經(jīng)”當屬下。應為“不必皆聘事而大致無不合,經(jīng)謂賓自辤之、自對之,……”。
3.1.8 “蓋總之,曰‘犁曰耕’”(第55頁),上古犁、耕有別,此處應為“蓋總之,曰‘犁’、曰‘耕’”。
3.1.9 “按釋文云:‘黨鄉(xiāng)之細也退謂旁側(cè)也’……”(第57頁),“黨”“鄉(xiāng)”是不同行政單位,此標不通。應為“按釋文云:‘黨,鄉(xiāng)之細也。退,謂旁側(cè)也。’……”。
3.1.10 “惟說文解字敘分別言之曰:‘魯恭王壞孔子宅,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第64頁),此處誤合《禮》《記》為一書,應為“惟說文解字敘分別言之曰:‘魯恭王壞孔子宅,得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jīng),……’”。
3.1.12 “其解釋字義,不勝枚數(shù)以為之駁正?!?第111頁),“數(shù)”下當逗,應為“其解釋字義,不勝枚數(shù),以為之駁正。”
3.1.13 “玉裁按葒谷來書及洪君蕊登榜所為行狀”(第117頁),鐘文在蕊、登之間點斷。洪榜,字汝登(蕊登),一字初堂,安徽歙縣人,人名號不當點斷。此外,“行狀”當加書名號。應為“玉裁按葒谷來書及洪君蕊登榜所為行狀”。
3.1.14 “仆撰表時,亦再四分之……”(第128頁),“表”為《六書音均表》簡稱,必須加書名號。應為“仆撰表時,亦再四分之……”。
3.1.15 “撿之言斂手,本分而合之;沓之,則有尚左手,尚右手之別,詳后?!?第136頁),逗誤,應改如此“撿之言斂手,本分而合之沓之,則有尚左手、尚右手之別,詳后。”
3.1.16 “漢書地理志曰‘壽水首受江南,至武陽入江。’”(第158頁),應為“漢書地理志曰‘壽水首受江,南至武陽入江?!?/p>
3.1.17 “今從游范書正其文曰……”(第164頁),“游”下應逗,是對上文的肯定,并舉例說明之。應為“今從游,范書正其文曰……”。
3.1.18 “云‘曲紅’者,十九‘紅’字并非假借?!?第168頁),此處標點,文義不通,應為“云‘曲紅’者十九,‘紅’字并非假借。”
3.1.19 “酈道元乃稱曰‘黑水’,宜魏收作志失之也夫。”(第171頁),“志”下漏書名號,應為“酈道元乃稱曰‘黑水’,宜魏收作志失之也夫?!?/p>
3.1.20 “吾師之子中孚意欲赴闕伸辯,而未能爰于孔府,攜書稿二十四冊,至蘇州,屬余校定,此十五年二月也。”(第178頁),此處句讀誤多處,割裂文義。應為“吾師之子中孚意欲赴闕伸辯而未能,爰于孔府攜書稿二十四冊至蘇州,屬余校定,此十五年二月也?!?/p>
3.1.21 “俾學者可由是以漸通經(jīng)史以津,逮唐、宋以來諸大家之文,其傳而能久、久而愈著者,固可必也。”(第187頁),此處句讀誤,應為“俾學者可由是以漸通經(jīng)史,以津逮唐、宋以來諸大家之文,其傳而能久、久而愈著者,固可必也?!?/p>
3.1.22 “以省平生之過,以求晚節(jié)末路之自全,以訓吾子孫敬觀熟讀,習為孝弟,恭敬以告天下之教子孫者,……”(第194頁),此處四個“以……”排比句,一氣貫之,因不通句式而點誤。應為“以省平生之過,以求晚節(jié)末路之自全,以訓吾子孫敬觀熟讀,習為孝弟恭敬,以告天下之教子孫者,……”。
3.1.23 “官俸脯脩,所入不治生產(chǎn),僅以購書,……”(第204頁),應為“官俸脯脩所入,不治生產(chǎn),僅以購書?!?/p>
3.1.24 “與桑、謝、楊三恭人合葬,仁和芝芳橋之原公之弟子臧鏞堂以公與余相知最深,來請銘?!?第205頁),此處因不懂“原”之義而誤,應為“與桑、謝、楊三恭人合葬仁和芝芳橋之原。公之弟子臧鏞堂以公與余相知最深,來請銘。”
3.1.25 “尋調(diào)巴縣,以病起復,補金堂縣,……”(第205頁),此處在“復”下逗,文句不通。應為“尋調(diào)巴縣,以病起復補金堂縣,……”。
3.1.26 “凡有不蠲止而不逝狎而溺者尸,沉浮胥集于是,……”(第240頁),因不通文義而句讀誤,應為“凡有不蠲止而不逝狎而溺者,尸沉浮胥集于是,……”
3.1.27 “經(jīng)曰:‘斬衰裳苴绖杖絞帶冠繩纓菅屨?!?第255頁),此為喪禮之節(jié),因為無法讀懂而不逗,應為“經(jīng)曰:‘斬衰裳,苴绖、杖、絞帶、冠繩纓,菅屨?!?/p>
3.1.28 “且是不嫌、于創(chuàng)業(yè)之君也哉?”(第258頁),此處因不明白“不嫌”的詞義而誤斷,應為“且是不嫌于創(chuàng)業(yè)之君也哉?”。
3.1.29 “撫本禮記考異謂此條撫本注作‘予’為是,……”(第274頁),此處將版本、書名相混,應為“撫本禮記考異謂此條撫本注作‘予’為是,……”。
3.1.30 “略以意類分,次其先后,不分體如他文集者,……”(第371頁),此處因不懂“分次”的詞義而誤。應為“略以意類分次,其先后不分體如他文集者,……”。
3.1.31 “毛氏所刊版入本朝歸祁門馬氏,在揚州者近年又歸蘇之書賈錢姓?!?第372頁),此處因不通句式而句讀誤,應為“毛氏所刊版入本朝歸祁門馬氏在揚州者,近年又歸蘇之書賈錢姓。”
3.1.32 “諸生信從日眾多,執(zhí)經(jīng)受業(yè)為弟子,……”(第387頁),句誤,應為“諸生信從日眾,多執(zhí)經(jīng)受業(yè)為弟子,……”。
3.1.33 “胸中充積:既多,觸處:逢源,無所窒礙,言簡而明?!?第402頁),句誤,應為“胸中充積既多,觸處逢源,無所窒礙,言簡而明。”
3.2 校誤
3.2.1 “魏志:魏帝問博士淳于俊曰:‘孔子作彖、象,鄭玄作注,其釋經(jīng)義一也;今彖不與經(jīng)文相連,而注連之,何也?’”(第4頁),聯(lián)系上文并據(jù)《三國志·魏書四》,當奪“所”“象”二字,應為“魏志:魏帝問博士淳于俊曰:‘孔子作彖、象,鄭玄作注,其所釋經(jīng)義一也;今彖、象不與經(jīng)文相連,而注連之,何也?’”
3.2.2 “必如考工記所云,所謂‘兵車不中度不鬻于市’也?!?第10頁),依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本,此處《考工記》為《禮·王制》之誤。
3.2.3 “希冕者,刺粉米無畫也?!?第26頁),依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本,“冕者”衍。
3.2.4 “不杖期章曰:‘為人后者,為其父母。’”(第39頁),據(jù)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本,此處奪“報”字,語意不完全。應為“不杖期章曰:‘為人后者,為其父母報?!?/p>
3.2.5 “北平侯所獻,蓋必有經(jīng)有傳,度其經(jīng)必與孔壁經(jīng)同,……左氏傳之學,興于賈逵、服虔、董遇、穎容諸家,……”(第64頁),據(jù)阮元《春秋左傳注疏校勘記序》,脫“大”、脫“鄭眾”,應為“北平侯所獻,蓋必有經(jīng)有傳,度其經(jīng)必與孔壁經(jīng)大同,……左氏傳之學,興于賈逵、服虔、董遇、鄭眾、穎容諸家,……”。
3.2.6 “不知子盤子惡經(jīng)所諱者既數(shù)之,……”(第68頁),此處誤合子盤、子惡二人名為一,且“子惡”后應逗。應為“不知子盤、子惡,經(jīng)所諱者既數(shù)之,……”。
3.2.7 “左傳:晉有寺人披言,有徒人費周,有王人子突?!?第78頁),此處“言”為衍字,“披”為人名。應為“左傳:晉有寺人披,有徒人費周,有王人子突?!?/p>
3.2.8 “故春秋正其罪曰‘弒其君于乾谿’,……”(第79頁),此處脫“虔”,語意不全。應為“故春秋正其罪曰‘弒其君虔于乾谿’,……”。
3.2.9 “可證唐初公羊尚有無此條者,……”(第81頁),此處將“無有”誤作“有無”,則文義不合。應為“可證唐初公羊尚無有此條者,……”。
3.2.10 “漢志遼西郡肥如下曰:‘伭水東入濡水,濡水東入海陽?!?第108頁),據(jù)《漢書·地理志》,此處將“玄”誤作“伭”,后一“南”誤作“東”,應為“漢志遼西郡肥如下曰:‘玄水東入濡水,濡水南入海陽?!?/p>
3.2.11 “論語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第109頁),《子貢》非篇名,此句引自《公冶長》。應為“論語公冶長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p>
3.2.12 “而劉知幾史通采選篇曰:‘沈氏著書,好誣先代。魏收黨附北朝,尤苦南國,承其詭妄,重以加諸?!?第109頁),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詭”引作“誣”。應為“而劉知幾史通采選篇曰:‘沈氏著書,好誣先代。魏收黨附北朝,尤苦南國,承其誣妄,重以加諸?!?。
3.2.14 “桑柔……,十二章之‘隧’、‘類’、‘對’、‘醉’、‘悖’,……”(第120頁),此處“十二”乃“十三”之誤,應為“桑柔……,十三章之‘隧’、‘類’、‘對’、‘醉’、‘?!?,……” 。
3.2.15 “丙申之夏,并鐫以贈問學者,……”(第124頁),此處“問學”原刻本作“問字”,單刻本戴震《聲韻考》序亦作“問字”,不須改。應為“丙申之夏,并鐫以贈問字者,……”。
3.2.16 “采芑之‘敦’、‘焞’, 杕杜之‘近’,不謂‘合韻’得乎?”(第126頁),此處“敦”衍,另,《詩經(jīng)》以《杕杜》命名者有二,此為《小雅·杕杜》,必須補《小雅》。應為“采芑之‘焞’, 小雅杕杜之‘近’,不謂‘合韻’得乎?”。
3.2.17 “衛(wèi)碩人四章‘活’、‘發(fā)’、‘揭’、‘孽’、‘朅’、‘桀’,有狐三章‘厲’、‘帶’,……鄭子衿二章‘達’、‘闕’、‘月’,……”(第130頁),此處脫“濊”字,“三”“二”均誤,應為“衛(wèi)碩人四章‘活’、‘濊’、‘發(fā)’、‘揭’、‘孽’、‘朅’、‘桀’,有狐二章‘厲’、‘帶’,……鄭子衿三章‘達’、‘闕’、‘月’,……”。
3.2.18 “遽欲列之最目中,平增三部,毋乃鹵莽之過與?”(第133頁),《說文解字》:“冣,積也。從冖從取,取亦聲。”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冣與聚音義皆同,與曰部之最音義皆別?!痹套鳌皟狻保瑥礁臑椤白睢?,誤。應為“遽欲列之冣目中,平增三部,毋乃鹵莽之過與?”。
3.2.19 “說文云:‘……氏崩,聞數(shù)百里。’”(第150頁),比《說文》,奪“聲”字。應為“說文云:‘……氏崩,聲聞數(shù)百里。’”
3.2.20 “宋薛尚功,字用然,錢塘人,……”(第150頁),此處“然”為“敏”之誤,應為“宋薛尚功,字用敏,錢塘人,……”。
3.2.21 “不得歷牛鞞、資中雨大縣,……”(第157頁),此處將“兩”誤作“雨”,應為“不得歷牛鞞、資中兩大縣,……”。
3.2.22 “洞徹其本末,剺剖其是非,……”(第192頁),家刻本作“剺”,為是。原文將“剺”之下半部分誤作“歷”。
3.2.23 “十年以來,相與騫裳泛舟,過從講論,……”(第200頁),此處“騫”為“褰”之誤。應為“十年以來,相與褰裳泛舟,過從講論,……”。
3.2.24 “為人后者為之子,則其稱‘仲’何?孫以王父字為氏也?!?第253頁),據(jù)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本,此處“其”誤為“之”,應為“為人后者為其子,則其稱‘仲’何?孫以王父字為氏也?!?/p>
3.2.25 “聞出壬午孝廉,以咸陽宮教習滿為知縣,……”(第265頁),梁巘,字聞山,此處將“山”誤為“出”,大謬。應為“聞山壬午孝廉,以咸陽宮教習滿為知縣,……”。
3.2.26 “愈當相切切下丁也”(第297頁),據(jù)家刻本,“下”為“丁”之誤,應為“愈當相切切丁丁也”。
3.2.27 “明邑在效外,……是以謂之農(nóng)效也?!市l(wèi)干旄曰:‘在浚之郊?!?第317頁),家刻本和經(jīng)解本之“效”均作“郊”,“衛(wèi)”為“鄘”之誤。應為“明邑在郊外,……是以謂之農(nóng)郊也?!枢{干旄曰:‘在浚之郊?!?/p>
3.2.28 “杜林之黍書古文尚書,……”(第365頁),此處將“桼”誤作“黍”,應為“杜林之桼書古文尚書,……”。
3.2.29 “舉其綱以俟其目,舉其利以防其弊,……”(第370頁),經(jīng)韻樓版《戴東原集》作“與其利以防其弊”,不誤?!芭c”誤作“舉”,是因為不懂“與”有“舉”義。應為“舉其綱以俟其目,與其利以防其弊,……”。
〔1〕 (清)段玉裁.經(jīng)韻樓集[M].七葉衍祥堂藏版,道光元年(1821)刊
〔2〕 (清)段玉裁撰,鐘敬華校點.經(jīng)韻樓集(附補編、年譜)[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 (清)阮元,王先謙.清經(jīng)解·清經(jīng)解續(xù)編[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4〕 劉盼遂.段玉裁年譜//劉盼遂.劉盼遂文集[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 (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庇沎M].道光九年(1829)《皇清經(jīng)解》本
〔6〕 (清)戴震.戴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JinYunLou Anthology” Errata
Zhao Xuan Zhao Hang
Duan is a famous scholar in the Qing Dynasty of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 He is an outstanding scientist and phonological word exegesis home. He and his contemporary famous scholar, Wang Nian Sun, was named “DuanWang Scholarship”. Duan wrote a lot in his life, its single papers were collected in the “JingYunLou anthology”. This collection has important reference value for academic research of exegesis, phonology, colla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our research today, and it is a very valuable material for the study of academic history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Chinese linguistics course. “JingYunLou anthology: Appendix BuBian and LiangKao” reorganized by Zhao Hang, Xue Zheng Xing Sirs was the second of “Duan Complete Works” series of large-scale projects. Comparing with China’s first point of the school-Shanghai Ancient Books Publishing House “JinYunLou anthology: Appendix BuBian and NianPu”, 203 corruption had been pointed out.
Shanghai ancient books edition;JinYunLou anthology;Errata
G256
A
趙宣,男,1970年出生,揚州大學圖書館古籍部副研究館員、古代文學碩士。曾先后在《文史知識》《大學圖書館學報》《圖書情報工作》等刊物發(fā)表學術論文30余篇。趙航,男,1937年出生,生前系南京曉莊學院人文學院教授。主要著作有《揚州學派新論》《揚州學派概論》《段玉裁評傳》、點校本《經(jīng)傳釋詞》、譯注本《孟子》等,主持國家“十一五”重點規(guī)劃項目《段玉裁全集》的編撰工作。另發(fā)表專業(yè)學術論文20余萬字,曾承擔多項省、市級科研項目,多次獲得省、市級社科類獎。曾兼任中國訓詁學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語言學會副會長、南京市語言學會顧問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