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憲法訴訟作為一種依據(jù)憲法來整合政治沖突的制度在現(xiàn)代社會的控制體系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憲法訴訟機制從整體上提供了解決憲法沖突、整合憲法秩序的基本原則與有效機制。從人類社會發(fā)展進程來看,憲法訴訟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積累的共同財富。當前,依法治國理念已經(jīng)深入人心,立憲主義作為一種依據(jù)憲法治理國家的重要政治原理已成為民主社會人們所達成的共識。我國當前尚未建立自己的憲法訴訟制度,從理論上對該制度進行論證,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憲法訴訟機制成為憲法學人的使命。憲法訴訟制度的建立對我國建構一個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滿足人們的自由需求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憲法訴訟制度;構建障礙;構建路徑
憲法訴訟制度是憲法監(jiān)督的重要手段之一。憲法訴訟的全球化潮流已經(jīng)波及中國,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簽署兩個國際人權公約,即《經(jīng)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人權訴訟和涉外訴訟大幅度增加。然而,我國現(xiàn)階段憲法爭議,特別是大量侵犯公民基本權利的爭議不能被納入訴訟軌道解決,這勢必阻礙憲政理想的實現(xiàn),從而損害我國憲法的最高權威。
一、憲法訴訟制度建立的重大意義
樹立憲法權威,確立憲法至上地位,關鍵一環(huán)是憲法實施。如何保障憲法實施?過去我們主要講政治保障,靠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人民自覺遵守憲法和貫徹執(zhí)行憲法。憲法實施的這種外部保障、特別是政治保障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但是,僅有外部保障是遠遠不夠的。憲法作為國家根本法有其自身的實施機制。如果不靠這種機制發(fā)揮作用,憲法照樣可成為一紙空文。近現(xiàn)代憲法發(fā)展的歷史經(jīng)驗表明,憲政制度的建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憲法實施保障機制的建立。借鑒國際社會憲政經(jīng)驗,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憲法實施機制,是中國走向法治和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所必需的。中國現(xiàn)行憲法監(jiān)督制度采用非訴模式,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憲法監(jiān)督權,這種非訴模式的形成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受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組織、工作方式、工作程序的影響,這種非訴模式遠遠未能發(fā)揮監(jiān)督作用,導致大量的違憲行為沒有被追究。究其原因就在于對違憲行為沒有采用訴訟方式以糾正。憲法是法,由此產(chǎn)生的爭議屬于法律爭議,法律爭議的解決應該通過訴訟途徑,而我國采用非訴模式,自然無法有效追究違憲行為的法律責任,嚴重損害憲法的最高權威,也未很好地保護公民基本權利。違憲爭議雖然帶有很強的政治性,但就其基本屬性而言,是一種法律爭議,應該通過訴訟機制予以解決,通過訴訟程序避免違憲爭議演化為政治沖突。據(jù)統(tǒng)計,目前已有60余個國家采用美國普通法院審查制的憲法訴訟模式,另有40余個國家采用德國專門憲法法院審查制的憲法訴訟模式,共計110余個國家采用訴訟的方式解決違憲爭議。因此,應該順應憲法監(jiān)督司法化的世界發(fā)展趨勢,建立憲法訴訟制度,在憲法實施過程中,樹立我國憲法的最高權威。
二、建立我國憲法訴訟制度主要障礙
1.憲法觀念上的偏差導致其難以進入訴訟領域
長期以來,憲法作為法的屬性被人們忽略了,人們對憲法及其性質的認識主要著眼于其政治層面,認為憲法是各種政治力量關系的對比,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指導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最高綱領。憲法被賦予了神秘的政治化色彩。憲法學理論與政治理論雷同,憲法關系被認為就是政治關系,從而混淆了法與政策的區(qū)別。諸多本應依據(jù)憲法解決的糾紛事實上也多以黨內批評、政治處分而得以解決,這些觀念明顯抹殺了憲法的根本屬性。憲法首先是法律,具備法律的所有特征。憲法與其他法律相比較,因其性質、任務、功能的特殊性具有了較強的政治色彩。但憲法的法律屬性是思考憲法問題的首要出發(fā)點,忽視了這一大前提,偏而強化憲法的章程性、綱領性、政治性必將阻礙憲法進入訴訟領域。
2.憲法規(guī)范本身的特點
憲法作為一個國家的根本法和母法,是從根本原則、任務和制度上全面規(guī)范國家最根本的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規(guī)范個人和組織的根本活動準則。因此,憲法規(guī)范必然就會具有原則性、概括性的特點,而這一特點又決定了憲法司法化在具體運作中障礙重重。憲法“根本法”的稱謂極可能意味著憲法只為立法機關的其他立法提供法律基礎,包括為民法等私法提供立法的法律基礎。在一般情況下,一部法律進入判決在于它對具體權利義務的配置具有可操作的指導作用,法官完全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三段論推理而得出具體的審判意見,不需要將時間和精力過多花在對法律的價值層面的權衡與闡釋上。而憲法規(guī)范的原則性和概括性決定其沒有也不可能對具體權利義務關系作出判斷。在法的邏輯結構上,憲法規(guī)范所包涵的假定、處理、制裁三個方面的區(qū)分并不完全,造成其無具體懲罰性和制裁性弱的特點。因此它無法為法官提供直接可行的裁量標準,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只能將依據(jù)憲法制定的普通法律法規(guī)作為定案的依據(jù),而不將憲法直接引入訴訟程序。但是缺乏可訴性和可操作性并不意味著憲法完全不能直接作為判案的法律依據(jù),美國憲法可以說是原則性和概括性的典范,但誰又會懷疑它的司法適用性呢?
三、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憲法訴訟制度的初步構想
1.普通法院型模式
這種模式起源于美國,產(chǎn)生的標志是“馬伯里訴麥迪遜案”。美國式的憲法訴訟是附帶型的,法院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審理普通的案件,但當具體的案件中出現(xiàn)違反憲法精神的事由時,法院就充當違憲審查主體的角色,通過解釋憲法來解決具體案件糾紛。這種憲法訴訟模式為很多國家采用。
2.憲法法院型模式
這種模式以德國為代表,絕大多數(shù)憲法訴訟的案件來源于普通法院審理程序中,在普通法院審理普通案件時,當事人或者法院發(fā)現(xiàn)引起爭議的法律或者判決所依據(jù)的法律存在違憲問題,則中止案件審理,由當事人提出要求法院或者由法院主動將案件提交憲法法院,然后憲法法院做出是否違憲的判決。除了這種情況,法院法規(guī)定聯(lián)邦政府、州政府或者聯(lián)邦議院三分之一的議員認為聯(lián)邦法律或者州法律有法律規(guī)定的情形,可以向憲法法院提起訴訟。另外,德國憲法法院在實踐中也有接受組織提起訴訟的案件,對于憲法法院處理爭議的類型,大致有:關于職權之間的爭議,關于憲法保障的公民權利與職權(由立法產(chǎn)生的職權)之間的爭議,以及憲法保障的公民權利之間的爭議。
3.混合模式
解決我國一部分憲法條文被長期虛置的問題不能離開中國的法律傳統(tǒng),尤其不能背離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國制定法傳統(tǒng)原則上不允許法官造法,而在我國憲法架構下各級法院都由本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產(chǎn)生,對其負責,受其監(jiān)督。有意無意的將我國的最高人民法院與美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相比,或甚至將其假象為集德國、俄羅斯等國那樣的最高法院與憲法法院職權于一身的法院那是不現(xiàn)實的。目前在我國,關于憲法訴訟機關的設置有三種觀點:第一種是由全國人大進行憲法訴訟。具體有兩種方案:①在全國人大設立與常委會并行(下轉第111頁)(上接第109頁)的憲法委員會,其組成人員由全國人大選舉產(chǎn)生,對全國人大負責。②將全國人大法工委改為“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屬人大常委會的一個專門委員會,由其行使包括憲法訴訟在內的憲法監(jiān)督職能。第二種是設立專門的憲法法院,中央設中央憲法法院,地方設地方憲法法院,形成獨立的憲法法院系統(tǒng)。第三種是由現(xiàn)在的人民法院,主要是最高人民法院進行憲法訴訟。
綜觀西方發(fā)達國家成功經(jīng)驗和本國法治現(xiàn)狀,我們認為,設立專門的憲法法院更適合中國的憲法訴訟模式。理由如下:首先,全國人大作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既行使立法權又行使法律監(jiān)督權,決定其無法有效進行憲法訴訟。同時,并非所有的立法代表都精通司法解釋技術,而把解釋權委托給其下屬的專業(yè)工作人員又將產(chǎn)生非立法代表的解釋是否具備法律效力的因難問題。即使精通,繁忙的立法也將使他們無暇顧及個案解釋與判斷。其次,在全國人大外專門設立憲法法院更符合法治的要求。即受理訴訟行為在本質上應該是由一個類似于法院的司法機關進行。這個機關最好是司法性的,因為解釋與審判本身主要是一項司法任務
四、結語
筆者認為,憲法法院型憲法訴訟模式應該為我們的理性選擇。結合我國的國情與特殊政治制度,在各項法律制度健全的情況下,應當在一段時期以后設立專門的憲法法院審理所有的憲法訴訟案件。德國建立的聯(lián)邦憲法法院及其規(guī)定的訴訟程序等是很值得我們借鑒的。當然在我國設立憲法法院是一個理想的目標,設立憲法法院的前提是全面修改憲法,逐步制定憲法訴訟法,用程序來保障實體,實現(xiàn)實體的價值。
參考文獻:
[1]余丹,李競峰.憲法訴訟的制度構建[J].學理論,2013,4(19):123-125.
[2]高真真.論憲法訴訟機制在中國的建立[J].法制博覽旬刊,2014,5(18):66-68.
[3]榮韜.論中國特色憲法訴訟制度模式之建構[J].湘潮月刊,2013,5(19):144-145.
作者簡介:
王成(1985~),男,漢族,江蘇鎮(zhèn)江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本科,工作單位: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徒區(qū)上黨鎮(zhèn)人民政府,現(xiàn)任黨委宣傳統(tǒng)戰(zhàn)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