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電子時代的到來,互聯網的普及已經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互聯網促進了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科技等的交流與發(fā)展。有關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漏洞問題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完善我國傳統的網絡立法上的缺失也變的愈加的重要與迫切。
關鍵詞:法律保護;侵權;立法完善
近來發(fā)生的網絡侵權案件,如藝人艷照門的事件、人肉搜索、網絡消費者受侵害事件、棱鏡事件等等,當此類案件發(fā)生時,沒有一個明確的法律指引,往往使受害人不能得到有效地司法救濟,不利于受害人網絡隱私權得到保護。當前加強網絡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相當重要,當前的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隨之而來的侵犯網絡隱私權的問題也愈演愈烈,而我國的網絡隱私權的相關法律規(guī)定還很不完善。
一、將我國網絡隱私權納入法律保護之中的重要性
在我國隱私權的保護主要是間接保護,即將隱私權的保護歸入到名譽、榮譽或者其他的一般人格利益保護中,且條文的分布比較零散。到現在,中國還沒有一套專門、完整、系統保護公民隱私權的規(guī)定,使得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更是缺乏堅固的基礎。相對而言,我國網絡隱私權的保護法律位階比較低,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僅僅局限在概括性的規(guī)定或者是原則性的描述上,而無具體的明文的規(guī)定,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在網絡空間里,侵犯公民網絡隱私權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公民也就無法享受到和諧有序的網絡生活,不利于我國網絡空間的法律保護,不利于我國網絡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也不利于安定社會秩序,甚至是維護國家的安全。
二、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的現狀與不足
(一)探究我國網絡隱私權在立法方面保護的相關規(guī)定與缺陷
1.憲法的相關規(guī)定與缺陷
目前,中國的憲法尚未清晰地維護隱私權,只是在第33條、38條等一些零散的條款中保護公民的人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公民的住宅等相關權利。雖然這幾個條款當中暗含著憲法對于隱私權的認可與保護,但是對于隱私權的保護范圍與保護力度仍然不能滿足現代社會隱私權保護的需求,更別說法律對于網絡隱私權的保護。
2.民法的相關規(guī)定與缺陷
我國民法中也沒有直接規(guī)定公民的隱私權,但是在《民通意見》第140條第一款中規(guī)定了損害他人隱私的法律責任,開列入名譽權的保護方式行列中。在最高院關于名譽權案件的司法解釋中,又進一步具體規(guī)定了侵犯隱私權的方式,但仍然沒有清晰地規(guī)定隱私權,只是停留在對既有的內容重申。侵權責任法第2條已經清楚地規(guī)定了隱私權,并且寫明了侵權責任制度,然而此規(guī)定的概括性太強,仍然未對隱私權進行細化,未規(guī)定具體的分類和侵權的方式、責任內容等。雖然說在這一點上對于維護網絡隱私權具有一定的進步性,但是還不能解決現實社會中各種復雜的侵害問題,不能制止相應的侵權活動與表現。
3.刑法的相關規(guī)定與缺陷
刑法中也存在對于公民網絡隱私權法律保護的相關的規(guī)定,如刑法中第245、252、253條規(guī)定,但是這幾款條文稍顯簡單,不能夠真正起到很好的規(guī)范作用,其中的司法解釋還是不夠的清晰,在具體的使用過程中,不能夠準確地定位條文當中詞語的具體的涵義,還是需要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就目前我國刑法對于網絡隱私權的規(guī)定來說,還是不能真正起到的規(guī)范網絡隱私權侵權行為的作用。
4.訴訟法的相關規(guī)定與缺陷
訴訟法中,對于隱私權的法律保護也是寥寥數語,只是一兩句話加以概括,對于真正的社會的需求相當的少。實體法只是一些原則性的規(guī)定,而缺乏具體的實質性的內容,對于一些證據的收集、證明責任的分擔等操作上問題訴訟法適用上更是無能為力。盡管《民事訴訟法》第68、134條規(guī)定,《刑事訴訟法》第152條規(guī)定,《行政訴訟法》第30、45條規(guī)定都有一些證據的規(guī)定,但是這些規(guī)定還不足以達到追究侵害人的責任,保護受害人的權利的目的。
(二)行業(yè)自律的現狀與不足
主張行業(yè)自律是網絡發(fā)展的要求,當前在我國如,搜狐、新浪、百度等某些大型的網站在有關的行業(yè)自律方面已經做出了表率。它們制定并發(fā)布了維護自身利益和用戶利益的網絡保護聲明,如新浪的網站聲明只是規(guī)定了網站可以收集用戶的一些信息,不限于個人的基本身份的信息,還包括第三方應用程序、位置數據等內容;網站對于用戶信息用途的處理,相關的免責事由,沒有具體的雙方的責任等沒有規(guī)定。此聲明不是由網站與用戶雙方共同協商制定,而是由網站本身單方面的意思表示,當然大多數是維護網站自身的利益,對于網民的利益涉及的很少。因而在網站利益與用戶利益之間難以保持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一般都是涵蓋的內容過于狹窄,存在很多的漏洞,沒有實質的操作性,同時缺乏有效地監(jiān)督與管理措施。
(三)網絡環(huán)境中倫理道德方面的不足
網絡的自由性、交互性、全民性等特征,不再受制于傳統的時空限制,使公民有更大的活動范圍,使網民們不自覺地降低自身的道德要求,內心缺乏慎獨的意識,同時也缺乏有效的監(jiān)督機制的約束,往往會超越合理而正確的行使方式、范圍進而侵犯他人的權利。如“人肉搜索反腐”,在一定的程度上打擊了違法犯罪行為,揭露了國家機關里的鼬鼠們,純潔了國家機關的風氣,但是有些網民,打著正義的幌子,非法地收集、傳播他人的隱私,侵犯了他人的隱私權,踐踏了法律的規(guī)定,同時也觸犯了道德的底線,甚至是擾亂了整個社會的安定秩序,破壞了良好的社會風氣,錯誤地引導社會輿論,法律是不會因為公民有合理的行為動機而不予處罰的。
參考文獻:
[1]王利明主編.人格權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1994,487.
[2]張俊浩.民法學原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3):155.
[3]王衛(wèi)國,李顯冬.侵權責任法.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246.
[4]王軍.網絡傳播法律問題研究.[M].北京:群眾出版社,2006,126.
[5]王麗萍,步雷.信息時代隱私權保護研究.[M].山東: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353.
作者簡介:
孫許娜(1990.01~),女,河南平頂山人遼寧大學法學院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