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淺析楊振雄《西廂記》
■沈彬
自從2000年排練了一回楊振雄老師的《西廂記·回柬》之后,在這十幾年演出實踐中,自己發(fā)現(xiàn)對《西廂記》這部長篇蘇州彈詞是越來越喜歡了。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曲中的典范作品之一。作品里描寫的崔鶯鶯和張生的愛情故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美好而善良的愿望——“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深刻地揭示了封建道德的虛偽、冷酷,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和丑惡;熱情地歌頌了青年一代對封建勢力所作的斗爭,而對封建勢力的代表崔夫人則進行了無情的嘲弄和鞭撻。
蘇州評彈注重刻畫人物性格,充分挖掘人物的內(nèi)心,是以說表為基礎(chǔ)的綜合性藝術(shù)。彈詞《西廂記》是由幾位有文才的彈詞藝人所編,它忠實于王實甫的原著、人物和情節(jié)。彈詞《西廂記》最早出自朱寄庵先生的改編,又經(jīng)朱寄庵之子朱蘭庵先生提高,后經(jīng)黃異庵先生再創(chuàng)作,使彈詞《西廂記》更上一層樓,有了進一步的提高。楊振雄先生在黃異庵先生的《西廂記》基礎(chǔ)上,根據(jù)自身條件,大量吸收前人成果,創(chuàng)造出自己風格的《西廂記》,又稱“楊西廂”。
楊振雄先生的說表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典雅達意、激情充溢。不脫離人物的視角,人物的口吻,使說表成了人物心靈的訴說,成為人物思想的傾吐和感情的抒發(fā),使說演交融,把聽眾引領(lǐng)進書中戲劇化的情景,也引領(lǐng)進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并由此營造出古典文藝的高雅意境。由于楊振雄先生對昆曲情有獨鐘,故他拜昆曲泰斗俞振飛先生為師,比較系統(tǒng)全面地學習昆曲。他借鑒昆劇的表演,融合于詩化的評彈說表,將人物展現(xiàn)于戲劇化的情境之中。楊振雄老師在表演人物時,不只限于摹學昆曲程式化的手面身段等動作,更是結(jié)合人物性格,著重于借鑒吸收昆劇角色表演的氣韻。他說,表演古典人物“如果沒有昆味,等于篆刻沒有漢味?!币驗檫@樣才具有了歷史感和氣質(zhì)感的古典美。折扇是評彈演員書臺上演出必不可少的道具,當然也是楊振雄先生書臺表演藝術(sh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評彈是綜合性的視聽藝術(shù),楊振雄在表演中,調(diào)動了多種藝術(shù)手段來營造古典文藝的高雅意境。夏日,他穿細夏布長衫,執(zhí)象牙骨折扇。冬天,他著寶藍綢長袍,持棗紅漆折扇。對道具折扇的扇面書畫,也作了精心挑選,比如他在演唱《西廂記·回柬》這一回書時,為了表現(xiàn)張生接讀鶯鶯柬帖的欣喜若狂,他把折扇驟然拽開,露出扇面上一朵鮮紅牡丹。特別是這回書的最后四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睏钫裥巯壬颜凵群屠デ氖置嫔矶瓮昝赖亟Y(jié)合在了一起,用評彈和戲曲的表演手法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張生大喜若狂的心情。這一意象性的表現(xiàn),形成了對聽眾的視覺沖擊,加強了熱烈的情緒和氣氛的渲染。
楊振雄老師的《西廂記》在原著基礎(chǔ)上,改動最大的是紅娘。她貫穿于全書,推動著故事的情節(jié)發(fā)展,可以稱之為“書中之膽”。特別是書中《傳柬》、《鬧柬》、《回柬》、《賴柬》、《酬柬》這幾回書,可以說是“楊西廂”中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紅娘在這幾回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原著中,只有短短幾行的“鬧柬”,可是在蘇州彈詞《西廂記》劇本里卻濃墨重彩地化成了一整回書。崔鶯鶯和紅娘名份上雖然是主仆關(guān)系,實則情同姐妹。這一雙小兒女(崔鶯鶯和紅娘)在閨樓上,圍繞著柬帖展開了針鋒相對、各不相讓的“斗爭”。整個一回書,把紅娘的聰明機靈、伶牙俐口和相國千金的那種虛榮矜持、忸怩作態(tài)的性格勾勒得惟妙惟肖。楊振雄老師在《回柬》這回書中是演鶯鶯小姐這個角色,在這里我不得不說楊振雄老師的藝術(shù)水平了。他把鶯鶯這個角色演繹的十分到位!大家都知道一個男人要演女性角色,太過頭就要被人說“娘娘腔”;演得不到位又要被人說不像小姐。但是楊振雄老師在表演鶯鶯這個角色時,尺度拿捏得恰到好處,多一點太過,少一點不到。楊振雄老師在起鶯鶯這個角色時,不管是從聲音、身段、語氣還是節(jié)奏,就是一個活靈活現(xiàn)的相國千金??梢钥鋸埖恼f一句,評彈界沒有幾個女演員有能力比楊老師起得更像崔鶯鶯!讓人感覺不到一點點做作,使人會不由自主的忘記是一個男的在演一位女性。在《鬧柬》的基礎(chǔ)上,楊振雄老師還大大豐富了《回柬》《賴柬》等內(nèi)容。
記得2000年上海評彈團趙開生老師來幫我們排練《西廂記·回柬》時,當時看的就是楊振雄老師的錄像。那時候是我第一次接觸《西廂記》,看完之后,我被楊振雄老師的藝術(shù)深深地震撼了!原來評彈還可以這樣表演!評彈版的《西廂記》在楊振雄老師的修改下非常得細膩。《回柬》這回書,又是楊振雄老師《西廂記》中一回非常經(jīng)典的折子書。演員要把張生開始在西廂書房等鶯鶯小姐回信的那種喜悅心情、到紅娘來趕張生離開那種悲傷之情、再到張生看見鶯鶯小姐的回信那種大喜若狂的心情一一呈現(xiàn)給觀眾,特別是最后四句“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睏钫裥劾蠋熌弥茸咏Y(jié)合昆曲手面身段的表演,把張生那種癡、狂、顛、瘋、喜,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這種表演手法,對于從來沒有接觸過《西廂記》的我來說,要學說這回書難度非常大。大家都知道,評彈演員基本上是坐在座位上以說為主,動作、手面、身段不是很多。所以在剛開始學的時候,我的兩只手都不知道該怎么放,拿把扇子像拿把菜刀一樣,站起來渾身上下都是僵硬的。趙開生老師當時不厭其煩地一遍又一遍的演示給我看,手把手就像教廣播體操一樣輔導我。整整兩個月,總算稍微有那么一點意思。動作會了之后,張生那種從喜到悲再到喜那種書呆子瘋瘋癲癲的感覺又找不到。記得當時趙開生老師就對我說:“楊振雄老師曾經(jīng)說過,演繹張生這個人物一定要記住一句話‘瘋魔了洛陽才子張君瑞!’”所以為了說好《回柬》這回書,我也是狠下一番功夫,一有空就投入到張生的角色里,慢慢揣摩人物當時的心情,兩年過后小有成果。正因為有了當初趙開生老師嘔心瀝血的輔導,也就是在那時打下的基礎(chǔ),所以我開始越來越喜歡楊振雄老師的《西廂記》。后來,我又排練了《西廂記·佳期》,參加了中國評彈藝術(shù)節(jié),獲得了表演獎。近幾年,我又自學了《西廂記》中的《驚艷》《酬韻》。《驚艷》這回書是《操琴》之后,張生和鶯鶯第一次見面。楊振雄老師對這回書在原著的基礎(chǔ)上又增加了許多筆墨。特別是鶯鶯進角門之時,回過頭來對張生“臨去秋波那一轉(zhuǎn)”,不僅寫出了鶯鶯當時的思想邏輯和感情依據(jù),而且繼續(xù)寫出了張生在“那一轉(zhuǎn)”之后的反應(yīng)。從古到今,人在第一次見面時,往往最先注意到的便是對方的容貌,女性是這樣,男性更是如此,這無關(guān)人的品性德行等深層次的問題,而是人的本性,人生來就有對美的追尋和欣賞。當張生遇見崔鶯鶯時,他深深的沉醉在其的美麗中,因而有了《驚艷》這回書。“顛不剌,見萬千,似這般可喜娘兒罕曾見,我眼花繚亂口難言,魂靈兒飛去了半天!”充分說明了張生被鶯鶯小姐那種傾國傾城的美貌所震驚。楊振雄老師以昆曲的表演方式來吟唱這段詞,把張生那種讀書相公的書生氣、風雅、“篤頭腔”表演得栩栩如生。正因為我有了《回柬》、《佳期》這兩回書打下的基礎(chǔ),所以這次在表演張生這個角色上比之前更能投入。在第五屆中國評彈藝術(shù)節(jié)上,《驚艷》獲得了優(yōu)秀節(jié)目金獎,優(yōu)秀短篇金獎,我也獲得了表演獎,還獲得了國家藝術(shù)優(yōu)秀劇目資助基金。今年,我又排演了《西廂記》中的《酬韻》,這回書比以前所說得《回柬》《佳期》《驚艷》都要難。在內(nèi)容上,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描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對人物內(nèi)心的刻畫非常細膩。為了說好這回書,我專門找來楊振雄老師單擋《西廂記》的音頻,前后聽了不下百遍,反復排練,但是演下來自己都不滿意。最后請了上海評彈團趙開生和江文蘭兩位老師來指點。因為兩位老師年事已高,都是七八十歲了,要再像十幾年前那樣輔導我們,他們精力有限,身體也吃不消。所以就請他們來聽我說一遍,提些缺點。就短短的一天,他們把我的不足之處一一指出來,再幫我深度分析了當時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結(jié)合當時的環(huán)境,應(yīng)該如何來處理說表上的語氣、聲音、節(jié)奏等等,使我得益匪淺、茅塞頓開,在質(zhì)量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也獲得了大家的認可。
楊振雄老師不管是說、唱還是表演都有自己的獨特風格,俗稱“楊派藝術(shù)”!他的藝術(shù),我不能說后無來者,但前無古人肯定是的。他的藝術(shù)就像《西廂記·回柬》中的一句:要詳、要猜、要測、要想、要放在嘴里嚼,其味無窮!雖然,我現(xiàn)在學了幾回《西廂記》,只不過學到點楊老師的一點皮毛;但是我會繼續(xù)努力下去,爭取把楊振雄老師的《西廂記》好好的傳承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