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淑賢
【摘 要】在小學語文課外閱讀指導過程中,教師必須注重指導學生形成和保持良好的語文課外閱讀習慣,使學生在多次的反復、強化中逐步把課外閱讀當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從而達到自覺讀書的狀態(tài)。
【關鍵詞】讀書欲望;能力培養(yǎng);養(yǎng)成習慣
閱讀,對一個學生來說,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時也是學生應該具備的一個重要素質。那么,如何有效地組織學生擴展自己的閱讀面、以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呢?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從興趣入手,激起讀書欲望
對于小學生而言,要想激發(fā)他們的讀書興趣,首先應該讓他們明確讀書的意義,使他們清楚地認識到課外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和發(fā)展。只有如此,才能引起學生閱讀的心理定向,使學生的課外閱讀意識真正邁出第一步。
那么,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課外閱讀的興趣,進而開發(fā)其心智呢?
首先,依照學生學段的不同推薦書籍。據(jù)有關方面調查,因學生年齡、學段、性別、性格、心理特點等方面的差異,其閱讀興趣也隨之不同,一般來講:小學低中年級以童話、神話、寓言、民間故事為主,而高年級學生除故事外還對傳記、傳奇、驚險小說等感興趣,可以說進入了文學期。女生一般喜歡看有故事情節(jié)的書,而男孩則對史地、體育、科學等方面感興趣。所以教師可以對學生的愛好進行了解,在推薦介紹時就有的放矢了。
其次,是立足教材文本,做好課文延伸。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精彩、生動、有趣的文章。教師在上課時,可以根據(jù)課文內容稍作延伸,借機把學生引到課外閱讀中去。比如,在指導學習《草船借箭》、《赤壁之戰(zhàn)》時,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再講幾個關于諸葛亮的故事,調起學生的胃口,然后告訴學生,老師所知道的這些,都是老師在上學時利用課外時間閱讀了《三國演義》,它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之一,再向學生簡介四大名著。只要教師能充分地利用課文資源,把課文內容加以延伸,吸引學生的注意,調動學生的讀書欲望,就可以把學生帶入無邊的書海,任憑學生在其中邀游。
二、從方法入手,培養(yǎng)閱讀能力
指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有的學生憑著興趣,凡有生動情節(jié)的內容就走馬觀花地讀讀;有的則讀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積累知識,吸取技巧,用到寫作上。顯然這樣的讀書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引導他們不僅愛讀,而且會讀,要讀得更好更有收效。閱讀方法直接關系著閱讀的速度、質量和效果。
對小學高年級學生,要提倡和鼓勵他們讀名著。在讀這些書的時候,可以放寬要求,只作走馬觀花式的瀏覽。這種閱讀不受時間限制,比較輕松,而且文藝作品故事性強,人物形象飽滿。有很大的吸引力,閱讀速度自然較快。要特別注意的是,雖然以“走馬”的速度,但主要目的在于“觀花”。要引導學生讀后要合書而思,回味和品評書中的主要情節(jié)、事件和人物,達到閱讀宜速、收獲宜多的目的。并逐步形成快速閱讀能力。
對科普讀物和自然常識類的書刊,不能追求快速、觀其大略,對生疏的常識性內容可能要反復讀,重點內容還要記錄下來與他人探討或查閱其他相關書籍,以達到理解并掌握的程度。要引導學生讀書時抓住事物特點,理清內容要素,并在理解的基礎上作摘抄筆記。這種閱讀方法對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十分有效。
三、從意識入手,形成良好習慣
小學語文教學應立足于促進學生的發(fā)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教師理所當然要強化學生自主閱讀意識,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閱讀習慣。學生勤于課外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有助于提高其自身的課外閱讀量,還將對后天的發(fā)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培養(yǎng)學生勤于課外閱讀的習慣非常重要。一方面要指導學生學會選擇適合自己閱讀的讀物。另一方面,還要教學生在有益的讀物中學會選擇自己有用的信息。
在平時的課堂之上,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憑借課文進行有效的閱讀,掌握一定的技巧,形成一定的閱讀能力,為課外閱讀提供保障。但課內讀書時間畢竟有限,學生的閱讀能力,還需要靠大量的課外閱讀來進一步提高。必要時我們還可通過一些“強制”手段,對學生的課外閱讀進行監(jiān)督,促使學生按照良好的課外閱讀態(tài)度、方法去閱讀。這樣,天長日久,習慣也就成為了自然。
總之,課外閱讀不僅是學生開闊眼界、儲備知識、訓練能力的有益橋梁,而且是大語文課堂所必不可確的一項重要內容。小學生課外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作為教師,一定要耐心細致地對學生進行指導,使之擁有讀的欲望、讀的內容、讀的方法,還要給予他們閱讀的時問和空間,讓課外閱讀為學生的人生打好底色,為他們的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柳夕浪.從課外閱讀情況調查看課外閱讀指導[J].江蘇教育,1988(13).
[2]孫俊立.從經驗的積累到生命的體驗[J].教育研究,2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