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
內容摘要:“走班制”是一種更適合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教學模式。它的本質意義在于:課程能最大可能地適合學生成長。不僅保證每個學生達成一定的共同基礎水平,而且能更加充分地顧及學生在知識經驗、能力基礎、興趣愛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個體差異。
關鍵詞:走班制 閱讀能力 兒童閱讀方法
一.“單閱讀”轉向“全息閱讀”
在平時的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參、教案、課例等成為教師解讀文本的主要工具,對于文本的解讀追求的可謂是精確。然而,精確的解讀恰恰會讓學生失去從各個不同角度解讀文本的機會,也使學生對于閱讀內容的理解更狹隘。西方人說:“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我們決不能把基于成人經驗的結論一股腦兒拋給學生,應允許他們根據自己的文化水平,更合理的理解文章,來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這實際上是一種創(chuàng)造過程,這種創(chuàng)造過程肯定不會完美,但這種過程畢竟是學生親身參與的,是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伴喿x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薄胺e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走班制”能給學生更多閱讀的空間,老師能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點,有選擇性地選取一些閱讀內容,符合學生的個性特點。我們要轉變觀念,把原先的一篇課文當成一門課程來教,也就是“全息閱讀”,盡管對于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做起來有點難度,但是我們要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全閱讀”意識,從而擺脫對“樣本閱讀”的依賴。比如,在教學蘇教版一年級下冊的《陳毅探母》時,平常的語文課堂上也許只能讓學生對陳毅有個表層的、基本的了解,而“走班”時,可以針對陳毅這個人物,搜集相關的文本、圖片、視頻等資料,構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讓學生來自己進行閱讀,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學生課堂上沒有讀完的,課后可以繼續(xù)進行閱讀,學生憑借自己已有的經驗和認知結構來建構新知識,從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
二.“千篇一律”轉向“私人訂制”
為了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教師應結合閱讀教學,有目的地教給學生有關的閱讀方法。讓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進行自主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由于每個學生的生活經歷和心理特點不同,所以他們對于閱讀有著各自不同的愛好。學生只有在嘗到成功的喜悅,從閱讀中找到了樂趣才會樂讀、善讀。如果一開始啃他啃不動的“硬骨頭”,那么他們只會畏懼、逃避閱讀。所以,根據孩子的實際水平,選擇恰當材料,由易到難是很重要的。想想我們平時課堂上教學的一些文本,各種文體的都有,但真正符合每個孩子的閱讀心理,讓孩子真正喜歡的并不多,因此,在一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時,應該是樂趣至上,否則,一些被強制閱讀的作品,學生很快就會忘記。比如,有的學生喜歡讀童話故事,有的喜歡讀探險故事等。我們可以利用學校的圖書室或者教室里的圖書角,進行圖書漂流活動,讓學生有機會接觸不同種類的書,從而引導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書進行閱讀。另外,一般性閱讀是一種被動的閱讀,對文章的表面意思進行理解,而創(chuàng)造性閱讀是突破定式思維,不受別人見解的束縛,通過自己的思考對文章進行深思與理解。小學生在閱讀文章的時候,應該采取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方式,發(fā)揮想象,突破常規(guī),展現出自己的個性,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三.“分數制”轉向“活頁式”
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閱讀評價是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小學階段課外閱讀總量是不少于145萬字,那么選擇靈活的“活頁式”評價就顯得很有必要。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要做到教會學生自學,一個重要的條件就是要使一個人在上小學和中學的時候就酷愛讀書,并且學會在閱讀過程中認識自己?!遍喿x評價可以讓學生對自己閱讀的內容有個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
“活頁式”評價應該包括書名、閱讀時間、語句摘抄、閱讀感受和見解、閱讀疑難等,當然,也可以分得更加具體細致。在進行評價時,采用學生自我評價、小組互評、教師評價以及家長評價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學生可以對自己以及其他同學的閱讀內容、方法、心得等進行評價,在小組評價中,一星期為一個周期,學生可以展示自己的閱讀成果,或者向其他同學質疑自己的困惑。在這過程中,學生閱讀的興趣變得更加濃厚,班級里讀書的氛圍也更濃了。同時,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活頁式”評價進行匯總,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總結,并運用激勵性語言進行評價,提出可行的意見,為學生以后的閱讀指明方向,這將對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很有好處。在評價中,要注重和家長之間的聯系,取得家長的配合,讓學生在家的時候家長能在旁督促學生閱讀,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
(作者單位:江蘇淮安市天津路小學)